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对“公主”、“格格”、“郡主”的身份傻傻分不清楚,尤其是在看历史的影视剧的时候,更是被里面的称呼弄得一头雾水。那么,“公主”、“格格”、“郡主”谁才是正牌的皇家女呢?又或者他们只是皇家国戚的女儿呢?亦或她们又包含所有的身份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公主——一般是正牌皇家女
公主,是中国古代对
皇女 、 王女 、 宗女 的称谓。
起源,《 公羊传
》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 公主 。”
在中国,最早周朝是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公主这名称则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史记·吕后本纪》裴骃集解引如淳曰:“《 公羊传
》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自己不主持婚礼,而叫同姓的诸侯主婚。“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
不过,在周朝时,“公主”可不只是周天子女儿的专属称呼,其他诸侯的女儿也是可以叫“公主”的。在当时“公主”又可以叫
“郡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人公主”。“尚”的意思是“上娶”,意思是说,公叔当了国相,娶了魏国诸侯的女儿。可见,当时公主也可以是诸侯的女儿。
汉朝开始,诸侯王的女儿就降格称为翁主,只有皇帝的女儿可称为公主了。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中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故谓之公主。诸王即自主婚,故其女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主其婚也。”可见,当时已经对皇帝和诸侯的女儿出现了等级称呼,只有皇帝的女儿可称“公主”了。
《明史·公主传》记载:“
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意思是说,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即今皇帝的姑母)称为大长公主。加上“长”字、“大”字,是表示尊祟的意思。
此外,公主这个称呼也可以表示对某些妇女的尊称。 对某些妇女的尊称。 晋干宝 《 搜神记 》卷十四:“ 汉礼,皇后采桑,祀蚕神,曰:‘
菀窳妇人 ,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称也。”
还有,公主也是现代的衍伸词汇。比如现在夜总会的房间专职服务员也称之为公主,单纯的职业称呼。备受宠爱的千金小姐,漂亮女孩也会被称为公主。有钱人家的小姐也会被称之为公主。在恋人之间男性会称呼女性为你是我的“公主”。
2、郡主——从皇家女降为皇戚女
郡主,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皇族女性的封号。
郡主一词最早出自
南朝宋 临川王 刘义庆 组织编纂的 《 世说新语 · 贤媛 》,又在 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妒记》中出现:“ 桓平蜀
,以李势女为妾,郡主(南康郡公主)凶妒。“这里的 郡主 指的是 晋明帝 司马绍 之女 司马兴男 ,郡主是郡公主的简写。
从两汉至两晋时期,郡主、县主都是指皇帝的女儿,但到了隋唐时代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在隋唐时代,太子和诸亲王的女儿也是可以封郡封县的,分别称为郡主和县主。而太子的女儿一般封郡,称为郡主,亲王的女儿封县,称为县主;到了明清时期,,情况又有所不同,皇帝的女儿不再被称之为郡主,取而代之的是公主和格格。而亲王的女儿则在这时统称为郡主,县主则是郡主的女儿的称呼。
可以说,郡主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一直在下降、被贬值的,直到后来的完全被取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3、格格——谁说皇帝的女儿才是格格?
格格,满语,意为小姐。是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为清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
作为正式称号使用时,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汉人习惯,重新规定了封号。据《清史稿职官四公主表》载,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七年,又将格格分为数等,亲王之女封为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之女封县主,贝勒之女封郡君,称“多罗格格”;贝子爵位名,位在亲王、郡王、贝勒之下之女封县君,称“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封乡君,称“格格”。也由此可见
,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是可以被叫做格格的。
另外,在清朝时,这三种女性也是可以被称之为格格的:无正式封号的贵族之女可称格格;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位在侧福晋、庶福晋之下;有时候也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