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对现代人而言诗是审美的一部分诗歌的美包括哪些方面?

如题所述

诗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对现代人而言,诗是审美的一部分,诗歌的美主要包括画面美、形式美、韵律美。

1、画面美。中国诗歌精巧,从不冗长,从来没有极大的伟力,但精巧的文字却极富立体感,勾勒出神妙的情景,让人感受到诗画合一的美。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让读者想象自己骑在马背上,走在高高的山路上,从与诗人相同的角度去观赏风景。

2、形式美。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篇章、句式比较整齐,又讲究赋、比、兴,使读者易诵易记,在诵读中能感受到形式之美。《诗经•魏风·硕鼠》,四字一句,反复咏唱,用老鼠做比喻,讽刺那些剥削者的不劳而获,并在诗中表达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没有剥削的安乐之所在的美好愿望。

3、韵律美。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叫作押韵。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在一、二、四句的末尾用苔、栽、来的同韵字相押,读来朗朗上口。诗歌中平仄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抑扬顿挫,从而产生一种音乐的节奏美。平声是比较拖长的音,仄声是有升有降、比较短促的音,句与句平仄对立,句子内平仄相间,就产生了抑扬顿挫的效果。

综上所述,诗歌之美特别是中国诗歌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句式结构与音律之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5
在诗歌早已被“边缘”化的今天,“诗是什么”这个议题本身还有意义吗?

在一个讲究“实际”,关心“实效”,注重“实用”,崇尚“实力”的“务实”时代,在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潮流中来定位诗歌,诗歌也许什么都不是,并且很容易被流行的网络语言解构并解读为“诗是神马东西?”

的确,诗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物用;既无法买卖交易,也无法典当拍卖;当然更不能去用作“抵押贷款”或“打包上市”。相比其它门类的艺术品,由于具备装饰性或实用性,书画尚可以按每平尺论价,歌曲也有可能按市场需求论价,而诗则无法评估出多少钱一行、多少钱一首、或多少钱一斤。


与“务实”相悖逆,诗的核心审美价值恰恰是其空灵与虚幻。诗一旦“务实”了,将马上会蜕变成顺口溜和大白话,从而诗意全无。古今中外,上下千载,莫非如此。“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千年前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严羽就已做出如此精辟、深邃的论述:“故其妙处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短短几十字,把诗的真谛,诗歌作为一门艺术的特质描写与阐述得淋漓尽致。诗所追求的正是这种美感与审美享受,而审美是没有实用性、利害感、与功利目的的(德国哲学大师康德语)。

今天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被“实”的物质化的东西充填得太满了:拜金主义,消费风潮,利益至上,等价交换,等等,充斥于人们的思想与观念之中,仿佛各大都市街面上塞得满满的汽车,几乎失去了自由行驶的空间,以至于人们只能于拥堵之中,无奈的吸食着被严重污染的空气一样。为数众多的“消费者”们,似乎已经在商品经济的麻醉剂中不知不觉地逐渐丧失了审美的能力与感知、品味、享受幸福的能力。走过头的实用主义文化:以金钱论实力,以财富说成败,以权势看高下,以色情谈趣味,使人们为利益为财产、为可怜的感官本能而焦虑,去打拼,甚至而堕落……

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也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哲学与美学命题。但应当明悉: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因此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由每一个个体的愉悦感,幸福感,认同感,归宿感所构成。众多个个体的问题,必将反映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个体之内心不和谐、不幸福,一个社会必然无法和谐,无法具有令人满意的幸福指数。我们很难想象一颗不会审美的心灵会是一颗充满美感与幸福感的心灵。

当然,搞经济开发与建设需要求真务实,这并没有错。但是与世间一切事情一样: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如果过度开发与失衡建设,其结果就要走向开发建设的反面:不仅自然资源与生存环境受到破坏,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也将受到侵蚀,出现谬误。如果商品经济的发展侵蚀了包括文化、教育、审美,甚至宗教在内的一切领域,那么就必然会出现社会的精神与信仰危机,就必须要有一个及时与有效的矫正。因为说到底,发展经济建设、提高GDP等等,无非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享有幸福与美好的生活;但是如果人们丧失了审美的能力与品味幸福生活的能力,忽略甚至漠视对真善美的追求,那么我们的经济建设,我们要搞的“城镇化’工程,我们要实现的“小康社会”、“美丽中国”之构想等等,岂不是丧失了最基本的现实支撑点?

有美好情怀才能欣赏美妙山水;有美丽心灵才能构建美丽家园;“美丽中国”的构想只有当作为审美主题的人赋有了丰盈的精神、文化意蕴,方能显示出其活力,魅力,感召力,凝聚力,与影响力。

在此意义上来说,人类几千年积累的诗歌艺术瑰宝,古人们所乐道的“思与境谐”、“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马克思所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等著名论断,都在说明同一个道理:诗与美正是滋润,慰藉当今社会之中人们干涸,饥渴的心灵的珍贵甘露……

近年来,也有人把当今中国社会的精神与信仰危机归结于中国缺少宗教传统。中国不是一个宗教国家,这是事实。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并未因缺少宗教而断裂或消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中间,以诗歌为核心的辉煌灿烂的审美文化的确在中华民族的延续与发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这个以诗与艺术为核心的审美文化是比宗教文化层次与境界更高,而且心灵上真正自由的精神追求,其中所蕴含与体现的真善美,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更为充分的净化与升华,并达到超越宗教、更为自觉的人生境界。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过“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著名主张,这在21世纪的今天,更显示出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深刻的现实意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8-27
韵律美,意境美,文字作用流畅,思想表达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