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典型事例有哪些?

如题所述

1、三菱的电饭煲

即使现在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许多智能产品取代了传统手工产品,但制造者们并没有因此而形成流水线作业,而是依然遵循传统工匠们的精神精工细作,不为一时的利益而降低品质。

三菱电机集团便是其中一个,他们用沿袭工匠们的执着精神,制造出非同一般的电饭煲,赢得了消费者们的青睐和好评。

成立于1921年的日本三菱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总部位于东京,凭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企业信誉,三菱电机有限公司在全球的电力设备、通信设备、工业自动化、电子元器件、家电等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三菱电机公司排在第244位。

作为一家制造多种高端电子产品的企业,三菱电机集团完全可以不制造电饭煲这样的普通小产品。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电饭煲在当今时代太普通了,就像以前的铁锅一样寻常,而且根本做不出新意来。

但三菱电机集团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看好电饭煲市场,并坚信只要把电饭煲做出新意,就一定能够占领市场,成为电饭煲的领军产品。

他们调研发现,虽然人们已经进入简便快捷的电气化时期,却非常怀念传统土灶铁锅做出来的米饭,纷纷认为那是最美味的食物。或许平常人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怀旧的信息,但三菱电机集团的制造者们却从中抓住了电饭煲的本质:那就是口感。

三菱电机集团于是专注于这一点上,把它列为电饭煲的主要功能,并力争把它做到极致。为了做出与土灶相同口感的米饭,制造者们充分发挥执着的工匠精神,遍访日本各地老建筑与高级日料的土灶,彻底分析其构造及火势,同时将土灶烹制米饭的软硬、水分等数据化,并把这些数据应用到电饭煲的制造中去。

他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请许多人试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利用纯度为99.9%的炭材料制成内胆,这样能加强电饭煲的加热能力,使米饭有传统土灶铁锅的香味,并最终让电饭煲烹饪再现土灶品质。

三菱电机集团的电饭煲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主妇们的喜爱。因为用这款产品做出来的米饭能够使家人胃口大开,而这也是主妇们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家有着高端制作设备的企业生产电饭煲时,却采用了看似非常落后的工艺。

三菱电机集团的电饭煲名为“本炭釜”内胆电饭煲,在这款产品中,凝聚工匠精神的点在内胆上。一个内胆全部都是炭制成,因此名为炭胆。生产炭胆的周期非常长,从最初加工到最终完成需要5个月,而且完全是人工作业。

这种做法看似落后于工业化时代的步伐,却将米饭的口感做到了极致。而三菱电机集团也因其执着再现“土灶”米饭口感的匠人精神,赢得了消费者的尊敬和忠诚。虽然价格比同类产品要高两三倍,却在销量上位居首位,成为电饭煲产品的经典之作。

工匠之美,并不是一味地创新,也不是固执地守旧,而是抓住本质,将守旧和创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产品的品质得到质的飞跃。

2、徐建华的古书画修复

“看我这马蹄刀,手打的,多好!现在都买不到了。”当徐建华把手里的布包层层打开,露出一件件他心爱的“宝贝”:五六把大小不一的马蹄刀、几个长短薄厚不同的起子,一大把针锥儿,还有一把鬃刷。这些修复古书画的必备“家伙什儿”,已经陪伴了他四十多年年。

徐建华,这个几十年如一日守在故宫文保科技部的老人,几十年来用技艺、心血参与修复了《清明上河图》《游春图》《五牛图》等传世名作,延续古书画的生命。

古书画修复有四个步骤,即清洗画心、揭开背纸、重补破洞、精细全色。工作至今,令徐建华记忆犹新的作品是《游春图》。《游春图》是隋代画家展子虔流传下来的唯一一幅作品。历经千年,这幅世界上最早的绢本绘画作品已千疮百孔。

《游春图》是山水画,处理不当就会失色,所以清洗难度极大。历经千年,画作已经脆弱不堪,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那是 1977年,徐建华学徒 3年,他作为副手与“苏裱”名家杨文彬共同承担《游春图》的修复工作。师徒二人齐心协力、小心翼翼,历时半年,终于让《游春图》重焕生机,重现于世。

如今,徐建华已经是裱画室中资历最老的师傅了,在他的徒弟们看来,“师傅的活可以免检”了。然而,徐建华一直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技术,尝试新方法。徐建华说:“这是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只有对自己有要求,才能越裱越好。”

2015年,故宫博物院展出了《清明上河图》等 283件珍贵书画藏品,一时间火爆京城,每天排队等待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样的场景让徐建华颇感欣慰,他说:“老先生要是看到了,也一定会很高兴的。”他口中的“老先生”,正是当年亲手主持修复《清明上河图》的“苏裱”名家杨文彬。

早在 1974年,徐建华当兵复员被分配到故宫修复厂。因为他能听懂无锡话,被分配给杨文彬当徒弟,正赶上《清明上河图》的修复。

“当徒弟,你就得处处用心。要跟师傅聊,盯着师傅干。只有学到要点、诀窍,才能真正立住脚。”当了徒弟的“小徐”,每天早早就到裱画室,打水、生炉子、拉煤,给师傅磨刀、备纸……什么活儿都抢着做。师傅趴在宽大红漆裱画案上干活时,他就站在旁边一刻不离。

历时一年多,曾经千疮百孔的《清明上河图》重焕生机。修复工作圆满结束后,“老先生”才一改往日严肃的神情,绽露了些许笑容。

徐建华在“老先生”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对待事业的“态度”:尽心尽力,一丝不苟。

按照学这行的规矩,第一年托绫子、打糨子,第二年做立轴,第三年做手卷、册页——三年出徒。但徐建华坦言:“想真正把手艺学精了,至少要十年。”,“想学好这行,需要耐得住寂寞”。

“我徒弟高翔去年在武英殿看的就是这张画。”徐建华指着其中的两张照片说,2015年《梅花蕉叶图轴》在武英殿展览时,高翔上上下下看了好几遍,愣是没看出来补哪儿了。

5年前,徐建华正式退休。可裱画室里徒弟多、师傅少,于是,他每天仍旧挤着公交车去故宫“上班”。一晃几十年,徐建华一路走来,从“小徒弟”成为了“老师傅”。

在行业中,他被视为“国宝级”专家。而随着故宫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底徐建华也被评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徐建华,这位我们身边的大国工匠,总能以匠人之仁的态度,专注于找准产品本身的病因,开出有效治疗的良方。一个人要真心地热爱自己从事的每一件细微的事情,专注、沉着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如此,你也就拥有了成为一流匠人的基础。

“匠人精神”的核心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坚持不懈、创新进取,执着于某一件事情,努力将其做到极致,大到生产高铁、汽车,小到制造一部手机、一台彩电,或是一顶帽子、一个箱包,每一个零部件、每一个环节都要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在质量上的要求近乎苛刻,不允许存在任何瑕疵。

“匠人精神”究竟是什么?是专注的态度,精雕细琢的品质,是纯粹的意志,拼搏的动力,是创新的衍生,是产品的灵魂,更是传承的敬意。无论你在做什么,只要带着“匠人精神”全身心去投入,就能找到工作的意义和劳作的乐趣。


精神简介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7

1、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王树军,攻克的进口高精加工中心光栅尺气密保护设计缺陷,填补国内空白,成为中国工匠勇于挑战进口设备的经典案例。




2、河南省开封市线象艺术研究院苗炜在广西南宁市出席“大国工匠”表彰大会,她设计和参与绣制的大量刺绣作品,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是一位从机修钳工成长为数控设备维修专家的“中国质量工匠”。

4、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电务段丰台车载设备车间首席技师王振平(右),认真钻研业务,填补了和谐机车车载设备理论上的空白,先后获得全路职业技术能手、铁路工匠等荣誉。 

5、中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铝合金厂高级技师、数控装调维修高级技师张雪松(左),参与了复兴号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工匠精神支撑“中国制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15

1、管延安

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管延安是一个十分较真的人,干什么事情都非常专注,以主人翁精神去解决每一个问题。一个个细小突破的集成,一件件普通工作的累积,成就了“大国工匠”的传奇。

2、高凤林

“发动机焊接第一人,“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在长二捆运载火箭研制生产中,高达80多米的全箭振动试验塔是“长二捆”研制中的关键,而塔中用于支撑火箭振动大梁的焊接是关键的关键,该材料特殊,要求一级焊缝。

高凤林经过反复试验,提出了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一系列保证工艺性能的工艺方法,出色地完成了振动大梁的焊接攻关。

3、周东红

30年来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周东红从1988年起获1次生产能手、15次先进生产者、3次文明标兵;2次优秀员工;2007年获宣城市第二届“杰出职工”荣誉;2009年荣获县级劳动模范,2012年荣获省级劳动模范,2015年4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4、胡双钱

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1980年,从小就喜欢飞机的胡双钱进入当时的上海飞机制造厂,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人在民用航空领域的第一次尝试——运10飞机研制和首飞。那一刻他强烈感受到“造飞机是一件很神圣的事”。

5、孟剑锋

百万次的精雕细琢,雕刻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丝巾”。面向晶体材料加工技术与机理研究;虚拟现实、三维可视化、数字样机技术;机械动力学,开展学术研究,发表论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