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时期,教研员的专业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题所述

一、从研究重心来看,教研员要避免“坐而论道”,要做到“两个面向”,即面向基层,面向课堂,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我们今天在职的教研员大部分来自学校,他们曾经是非常优秀的教师,有着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这样的经验甚至是我们创造性地开展教研工作的坚实土壤。但随着经验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加上职业的惯性,教研员容易越来越坚信自己的经验判断,也就更加习惯于坐而论道,其实我们已经离生动真实的课堂越来越远了。传统的教研方式,使教研员处于“居高临下”优势,“坐而论道”、“重说轻做”、“重看轻练”、“重评轻点”的倾向,给广大一线教师的帮助大有“隔岸观火”、“隔靴搔痒”之感。于是,在校园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听课评课“活动组织者”,很难看到“潜心于课堂的教育教学研究者”。课堂是研究最前沿的阵地,在杜威看来,教室即学习的实验室,斯腾豪斯则把课堂作为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今天的课程改革正催生着课堂教学的种种变化,在课堂上,教师每天都面临着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惑,教师每天也都在寻求解决问题、摆脱困惑的方法策略,如果我们不深入课堂,不及时掌握了解这些真实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那我们的工作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一个优秀教研员必须深入到基层,深入到课堂。新课程理念下,教研员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不仅要指导、示范,更重要的是要参与和体验,与教师一同成长。我们要求教研员每学期都要都要面向全区开设示范研讨课,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答疑解难。面对新课程,无论是资深能手还是新人新秀,“下水”前都有诸多顾虑,“下水”中都有可能呛水、失衡,但“下水”后都多出一份理解与思考,少了那份想当然,与一线教师同呼吸、共分享新课程的精髓。许多教研员风趣的说:“专家学者太理性,一线教师太感性,我们很中性,链接理想和现实是我们的个性。”我们曾要求教研员以《关于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为题,面向全区进行实践性调研,其中,教研员上公开课的研训方式受到了89%老师的欢迎。教研员研究重心的变化仅仅是一个表面化的结果,更为本质的是教研员话语方式的变化,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连接的桥梁,是正在生成的教研新文化。

二、从研究取向来看,教研员要把“研教”和“研学”有机结合起来,扮演多重角色。

新课程改革主旨之一就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研员必须要领悟学习方法的变革。

但是,我们知道“教学”普遍地被认定为“教师的教”,因此,研究“教师的教”在我们教研人员看来已经驾轻就熟,这也是我们擅长的方式。在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研员都存在着重“研教”轻“研学”的问题。但近20年来,一线教师在历经数次新教育理念的洗礼和教育改革实践的多次涤荡之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教师角色也日益深入人心,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还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引导者,甚至是学校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即便依然以教师为唯一服务对象,我们也应该“研教”与“研学”并重。更进一步地说,我们已经欣喜地发现有许多专家学者和同行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设计我们的新形象,把我们定位为教师的专业引领者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者,但在我们看来所有这些形象设计必须首先依赖于“研学”这个最坚实的基础,因为基础教育所有学校的教学和课程归根结底都是要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要研究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发展差异和个性特点,更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适合个人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这样的研究需要我们身临其境,也必须依靠长期的专业理论学习。当我们不厌其烦地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呼唤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我们自身也必须是终身学习的人。如果我们没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那我们就很难承担教研的重任。必须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研教”还是“研学”,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只见物不见人”,这是一个前提性和根本性的错误,这也是教研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客观的研究对象,而我们最根本的任务却是在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成他们自主成长和主动发展。

三、从研究深度来看,教研员要实现从“活动教研”向“问题教研”、“课题教研”的转变。

教研员的日常工作可以用纷繁复杂来形容,包括印发文件、评选优质课或优秀论文、举办会议、组织培训、编写教材、考试命题等工作内容。这些工作肯定是基础性的和必要的,但仅仅完成这些工作或以完成这样的工作为满足,就很难完成新课改任务。新课程改革过程是一个科学的民主共建的过程,不是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到底怎么改,专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实践中也没有可供遵循的模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广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并肩探索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员作为课改共同体的一分子,应带着疑问、困惑和理性先行,将专业引领有机地融合在基层实践中。

因此,要实现对学校的有效的指导,教研员则必须要有研究问题的能力。最近,我们对教研员的《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调研报告,进行了认真的解读,要求他们把实践中的问题归纳为可供研究的课题,然后回归实践,提高问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一项值得期待和充满挑战的任务,我们希望探索“实践——问题——再实践——新问题”的新的教研路径。教研员要成为“问题教研”和“课题教研”的引领者和研究者,深入课堂与理论学习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敏锐的“专业之眼”,在别人熟视无睹的日常教学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有分量的课题,但仅有这些也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虽然在西方一些研究者看来,教育研究的焦点是探究的对象而非方法或是方法论,但如果离开了方法的掌握这一前提,我们的研究就可能陷于无研究的泥潭之中,重蹈经验性实践活动的覆辙。所以,我们认为,“实践——问题——再实践——新问题”既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教师。一个科学的课程改革方案,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但这一方案要变成鲜活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程,必须依靠教师经历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所以,教研员要努力构建“参与互动式”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主体参与意识,让老师们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在交流中学会沟通,在沟通中共同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研员,世界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群体。今天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拥有追求卓越的品质,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10
教研员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研员的引领作用
  教研员在学科教学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主动引领学科教师学习和领会教育部《课程标准》以及有关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等文件。努力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宗旨,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教学观念。
  引领学科教师将《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贯彻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任务之中。引领学科教师学习继承传统优秀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学习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引领学科教师进行学科教材教法分析和课堂教学工作,大胆地创新和尝试更为教学方式和方法。   引领学科教师学习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并将最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和教研的活动之中。努力做到始终站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教研员的指导作用
  “大刀阔斧。”教研员在学科教学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能够指导教师进行学科教学设计规划工作,如:对学科教科书的分析、二次开发教材、制定学科教学进度、设计课时教案标准模式、设计和实施研究课的过程、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评课内容标准、说课的主要内容、讲演微格课多种形式、设计制作学业成绩评价试卷的方法、试卷成绩统计分析反馈等。
教研员的示范作用
  “精雕细刻。”教研员在学科教学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能够给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示范工作。如:经常地指导新教师如何讲课,如有需要教研员可以就地为新教师上一节课,让其看看这节课应当如何上!
  教研员经常地指导新教师如何备课。如有需要教研员可以同教师一同研究备课,甚至由教研员自己写出一节具有个人特色的标准教案,让其看看这节课应当如何备!
  教研员经常地指导教师如何设计标准试卷,每个学期教研员应当至少出一至两份教学评价专业水平较高试卷,让教师看到这儿就是标准试卷模式。
  在教研活动时,教研员要经常公开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并公开自己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给其他教师起一个示范作用,使学科所有的教师进行模仿或模拟,从而指导能够公平、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2个回答  2012-02-10
1、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新颖的教学方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