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真题解答: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请你简要论述意境说。

如题所述

意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也是经常考的理论。需要考生下功夫准备,中国艺术中诗书画园林都非常强调意境美,其中诗歌意境美是最丰富的,而且答题也会非常有文采,考生可以事先准备。意境的理论框架和理论的理解,可以听我的课或者看讲义,不再赘述。考生需要注意的,意境概念的考试,会越来越活,特别是论述,一般会考意境概念和别的概念的关系,比如意境和典型,意境和风格,意境和意蕴等概念放在一起考,这样考察的范围比较大,对考生分析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答题:

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之合。“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和美学理想;“境”是指艺术家营造的客观景象。诗情画意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便形成意境。如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创造了一种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点评:第一段对意境给予定义。)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意境”说的是盛唐诗人王昌龄。他认为诗有三境:一是山水田园诗中所表现的“物境”,二是抒情诗中所表现的“情境”,三是将“物境”与“情境”融为一体的“意境”。

意境不是“意”和“境”的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相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韵”。(点评:以下论述意境三个特征,用的都是诗歌的例子,也是比较单一的。)

意境的第一个特征,是意足境完,情景交融。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也就是说,意与境不是像蛋黄和蛋清那样貌合神离,而是有机结合,水乳交融,形成体备。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初看上去,纯然写景,未露丝毫情意。仔细读来,却如罗大经所说:“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其中寓有诗人的一片“真乐”。这种写法,即所谓“融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费经虞语)。

意境的第二个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在言外。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产生像外之象,引起读者丰富深远的联想。也就是刘禹锡讲的“境生于象外”。意境是由实境和虚境两个部分构成的。实境即作品中描绘的那具体的,有限的,个别的境,是意境产生的基础,也是艺术家创作的着力点。如果这个实境描写不成功,意境就无从谈起。因此,描写客观景物就成为艺术家的基本功。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一首简短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载之下,犹能感荡人们的心灵,怕是和它善于写景,“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声韵亦流动矣”(陆时雍语)有关。

由实境而引发出来的境界则是虚境,即虚幻的,无限的,有充足想象空间,艺术家不便说出而又刻意追求的那种境界,就是虚境。画家最讲虚实手法,留些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如果整个一张纸全部涂抹,就是败笔。“诗言志”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领。但是志向是抽象的,也需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此诗中,诗人实写梅花凌寒独自开放,暗香悠远的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梅花高洁精神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意境第三个特征是含蓄蕴藉,意蕴深厚。我国古典文艺一向重视含蓄美,耐人咀嚼。这一特点在意境中体现最为突出,它是回避直抒胸臆直白表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关于意境的理解,从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的体现。我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蕴藉”,情感通常不直接表达,诗人们往往用“化景物为情思”(语出宋代范文《对床夜语》)的写法,间接地表现出来。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字面上看字字写景,实际上饱含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实有的景物来表现虚化的情感,是虚实结合的常见形式之一。又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用具体的事物——绵绵不绝的江水,来比喻亡国之恨的深长。

概而言之,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及其引发的形象总和。意境的创造多种多样,既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英雄气概,也可以有“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的儿女情长;既可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之乐,也可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英雄”的豪放情怀;既可以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也可有“碧云天,黄花地”的委丽。谁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谁就可以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