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闭锁患儿术后的营养问题怎么解决?

如题所述

食道闭锁手术做了这么多年,随着新生儿、监护、麻醉、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成功率及术后长期存活率越来越高,但是随之摆在面前的问题是:一次手术成功的患儿可以正常进食母乳或是配方奶,不用担心营养问题。但是第一次手术失败、需要接受多次手术的患儿的营养问题怎么办?

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多数接受手术治疗的仍为III型食道闭锁,I型的或是分期手术的少之又少,和国情有关,也和医保有关。食道闭锁患儿术前的危险分级上,体重和是否伴有心血管畸形是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体重,意味着发育情况,意味着营养状况,也严重影响着治疗的预后。低体重、营养不良的患儿,愈合能力差,抵抗力低,易感染,发生吻合口瘘的几率增加(目前尚无具体统计数字)。

III型食道闭锁第一次手术很重要,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是严重的并发症,随着而来的是严重的胸腔、纵隔感染、肺不张、撤呼吸机困难、粘连、吻合口狭窄甚至再次闭锁,导致手术失败。无论是保守治疗或是积极的再次手术修补,在该过程中,患儿的营养问题尤为突出。

目前常采取的做法是:肠外营养(静脉营养)、肠内营养(置入鼻胃管、胃造瘘管、空肠喂养管)。

全静脉营养对于新生儿来说不是最佳选择,突出的症状是胆汁淤积导致的黄疸和肝功能异常等不耐受的情况,以及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价格昂贵等是其不足之处。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最大优点是有食物通过肠道时,有助于改善门静脉系统循环,改进腹腔有关器官,特别是肠道的血液灌注与氧的供给;增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释放;利于肠粘膜细胞的生长,改善肠粘膜的渗透性,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

肠内营养包括:

(1)经口肠内营养(即经口摄食或吞咽液体膳);

(2)经管肠内营养(即将液体膳于口腔以远处进入胃肠道,或简称管饲)。

常用的管饲技术如下:

1、鼻胃(肠)管

鼻胃(肠)管喂养可作为全肠外营养向经口摄食的过渡治疗,有利于减少全肠外营养的并发症。鼻胃管喂养的优点在于胃的容量大,对营养液的渗透压不敏感,适用于应用要素膳、匀浆饮食、混合奶的肠内营养支持,但缺点是有返流与吸入气管的危险,因此,对有胃排空异常或严重的食道返流病人,应经鼻将喂养管置入幽门远侧的十二指肠或近端空肠给予喂养。

2、胃造瘘

胃造瘘是将导管直接置入胃内提供喂养或施行减压。由于胃的储存能力,渗透压调节,延长肠道运送以及造口进路便捷和输入营养灵活,因此,胃造瘘是目前食道闭锁患儿术后首选的输注营养途径。但是对于胃动力不足的病人,存在排空障碍、反流、误吸。

3、空肠造口

临床肠内营养支持最普遍应用的是空肠造口喂养途径,其优点是较少发生液体饮食返流而引起的呕吐和误吸,这是肠内营养最易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肠内营养支持与胃十二指肠减压可同时进行;喂养管可长期肠道放置,适于需长期营养支持的病人。(四) 内窥镜下经皮胃造口、经皮胃/肠造口术(PEG, PEG/J):不适用于新生儿食道闭锁。

对于一次手术失败的食道闭锁患儿,鼻胃管和胃造瘘都显示出其明显的不足:食道闭锁术后的患儿多少都存在胃肠动力欠佳的问题,因此,胃排空障碍导致的胃食管反流,不仅造成吻合口漏的愈合延迟,也会导致呕吐、呛咳、误吸甚至窒息。

因此,对于需行食道闭锁手术的患儿,建议行胃造瘘置入空肠喂养管或是行胃造瘘的同时置入鼻肠管,便于术后早期进行肠内喂养。不仅可以作为术后的常规营养供给途径,也可作为备用途径(尤其是胃造瘘置入空肠喂养管),对术后近期发生食道狭窄的患儿进行营养补充。

而对于第一次手术失败、吻合口漏的患儿,则意义更为重大:保证营养,意味着保证再次手术或是保守治疗的效果,打破恶性循环,促进愈合,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减少费用。增加信心和耐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