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如题所述

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

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

新文化运动原因:

因为中国人还不具备共和国民的素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需要一场文化启蒙运动,提高国民的素质,使之适合共和国的需要。一个国家的政体应该和该国国民的素质相适应。

保皇派说,中国人没有做共和国民的资格,有一定的道理,但当时民主共和已是大势所趋,空言资格有否没有实际意义。不过,当时中国人的素质的确不合于共和政体。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推行愚民政策,孔夫子的思想变了又变,孔子思想中的独立精神(学而不思则罔)已经消磨殆尽,取而代之以纲常等盲从式的教条。

两千年的愚民政策使得愚昧和盲从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人的骨髓中。其对中国人的影响绝不是十几年、二十几年就可以消除的,而中国人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仅十几年的时间。

西方国家民主制度确立以前已经历了几百年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尽管如此,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众思想由浅及深的解放。

参政议政的意识提高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历了一个与西方相反的过程,中国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不是自身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是受西方影响巨大,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民众的思想在尚未得到充分解放、公民素质尚未形成之前民主共和的框架即已建立。

即已建立,就绝无推倒再按西方老路重走一遍的道理。只能在共和国建立之后,再进行思想解放,提高公民之素质,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教育不读四书五经。

不拜孔子,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即是摒弃旧道德,弘扬新文化的努力,不想,“民国”很快变成了“帝国”,则更显思想解放之重要。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矛头直指中国人的愚昧和迷信。须知愚昧和专制是封建社会的左膀右臂。

愚昧带来盲从,盲从塑造奴隶,奴隶则放纵了专制。启迪人的愚昧,让人们变得理性、科学,这样反对专制、建立民主就成为可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文化运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新文化运动
开始时间:1915年9月
  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后期迁至北大)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启发者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2-01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一场抨击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的新文化运动。
第3个回答  2012-01-27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第4个回答  2012-01-27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