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为何会被很多人称为千古第一文?

如题所述

       滕王阁序》是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的作品。唐初四杰的风格,既受南北朝浓艳倚靡的宫廷诗风的影响,如通篇用骈体写作,又有了一种清新自然的勃勃生机,不似南北朝时的儿女怀春之类的内容,而是多加了对人生的感慨,对生命的观照。《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贫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是何等的豪气冲天。而且,也对唐中期的以浪漫主义为主流的诗坛摆脱掉前朝之风,竖立起自已的风格旗帜起了很大的开拓作用。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争议较大、影响较深的文体。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骈文的最高成就。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赋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自唐以来,骄文无论作为表达形式,还是作为一种文体,一直受到种种指责。有的人认为骄文是“宫廷文学”、“贵族文学”,“是一股逆流”;有的人认为“骄文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大都持否定的态度,这些看法值得商榷。 骄文产生于魏晋,经南北朝的发展、繁荣直至唐初。“四杰”续六朝文学传统,屡有优秀作品,而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骄文的最高成就。 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变流行的装演粉饰为抒写真情,脱离“宫廷文学”的樊笼,拓展了骄文的艺术境界。

 

第一:精

   精有二种解释,一种是用词简练,通观王勃全文,说实话确实是用语简练。这一点在文中处处可以见到。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的一清二楚。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的一清二楚,此等用笔老到之举,岂是一个精字了得。描写节气“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又是一目了然。描写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也是数字。像此种字简意深之例,通文比比皆是,看我等动辄洋洋数万言,才知其贵重也。此为我等后学当学之一也。

  第二:点睛妙用

  《滕王阁赋》系属名篇,名句佳言当不谓小。世人常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是不待言下。此为写景之最也。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写励志如“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写虚境如“渔舟唱晚,响穷鼓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那一句不是惊世骇俗之佳句,此等妙笔,全文俯首拾来皆是,处处设疑,处处点睛,有此等点睛妙笔,怎不让其赋妙不可言呢?所以呀,我们现在写作,也要注意用词之精,一篇文字如有一二句点睛妙笔,全文皆活也。写散文者应记之。

   第三:博

  中国有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写作的知识面一定要广。熟读唐诗三百首,只要我们用心的熟读了,那么对其中的意境、技法、格律、也会有自然而然的熟悉,在此种情况下,无疑对于我们自身的写作是有好处的。

  博览群书,也就是说肚子里有墨水,俯首拾来皆成句,是我们写作者必须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厚积薄发,看多了,识多了,写起文来自然也是轻车熟路,事半功倍也。看看我们现在的什么少年作家,还有那些看了几句摘撷的名句或是翻了几本哲学就动辄大言不惭的主儿,也敢在那里叫嚣自己学富五车,实让人殆笑大方耳。

  我们看王勃的《滕王阁赋》,就可见王勃所学之博。如地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对于南昌的历史了如指掌)。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远景、在南昌的四周地理)”。“响穷鼓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中景,南昌周边)”。如节气“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节令)。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节气)”。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孟尝高洁……阮籍猖狂”等等。可见王勃引用之泛,而且入情入理,浑然不着痕迹,这样的引用如胸中无万千书卷,又如何能信手拈来呢?所以,写作者博览群书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必须要做的。否则,临时抱佛脚,拉一些似是而非的典故来引用只能是东施效颦,徒画蛇添足罢了。而且知识面不广,创作面就会受到限制,这是写文时的大忌,愿文学爱好者明之。

   第四:收放自如

  一位成功的文字作者,比喻他的功底最佳用词就是收放自如。该收时候收,该放时候放,也就是在一篇文里,始终抓住中心,在引申面上,又抓住诠释之重,这样层次感分明,中心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而又能将作者的中心思想毫无保留的灌输给读者,这样的作家,才是成功的作者,因为读者的思想已跟着他的思想互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07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诗句来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序》素有千古第一骈文之美名,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代表了中国骈文的最高成就。在唠这篇千古第一文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王勃其人。

初唐四杰的头号人物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万荣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为初唐四杰之冠,人称“诗杰”。

王勃自幼聪慧,是如假包换的神童,6岁便能作诗,每每写文章之前的画风是这样的:准备好纸墨笔砚,先躺床上睡大觉,一觉醒来,立马挥笔如毫,一气呵成。如此才情,自然走上仕途,16岁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唐高宗看到王勃的文章后,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到沛王府任职,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高宗看完怒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于是,王勃被逐。刚起步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王勃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任职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杀了人,王勃将曹达藏了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了曹达,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被关进大牢,还连累年迈的父亲被贬官到极远的南方。幸亏遇到大赦,王勃没有被处死。从大牢出来后,王勃乘船去看望父亲,不料途中遇到风暴,不幸坠入大海,可怜的王勃不会游泳,最终因惊吓过度而气绝身亡。去世时,才27岁。

独步天下的骈文创作

初唐及以前的宫体诗大都娇弱无力,如“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王勃的诗很好地引导诗歌走向豪迈,哪怕写缠绵柔情的送别诗,王勃一样写出了力透纸背的豪迈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把他的豪迈风格融入到骈文创作,骈文的创作要求是“句式对称、语言华美”。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先来看看庾信的《射马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再来看看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此一对比,就能明白《滕王阁序》为什么在骈文界艳压群芳,独步天下。

据说,《滕王阁序》是王勃探望父亲途中写的,也是他的绝笔之作。王勃途经南昌时,恰逢都督阎伯舆摆宴庆贺滕王阁的新落成,阎都督想趁此机会向大家夸耀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孟学士事先准备好了一篇文章,当作在宴会上即兴写的。所有人都知道阎都督的用意,故而在宴会上推辞,只有不知情的王勃没有推辞,提笔就写。

阎都督气得拂袖离去,但又偷偷派人打听王勃写了什么。下人回答写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他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当下人说写了“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他仍没有什么回应,等到王勃作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大喜,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这是杨炯为王勃作序时的这四句话,也正是对《滕王阁序》最贴切的形容。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第2个回答  2022-02-07
是因为这篇文章读来非常的有艺术性,读来朗朗上口,并且还揭示了一定的道理,也给大家描绘了一幅宴会的宏大场面,被称为千古第一文。
第3个回答  2022-02-07
《滕王阁序》是我国非常知名的一部古代文献,这篇序文的文体是非常精彩的,而且将恢宏壮阔的滕王阁描写的淋漓尽致。
第4个回答  2022-02-07
之所以被称为千古第一文,是因为它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记录所发生的事件,但也是作者倾诉自我、自我表达的机会,节奏铿锵,抑扬顿挫,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