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为什么要伐楚国?

如题所述

齐桓公伐楚的原因

齐桓公带兵伐楚不过是想震慑一下楚国,表面上是先攻打蔡国(蔡国在当时是出国的附属国),再攻打楚国,其实是权力地盘的摩擦。当时的情况是齐国的国力相当强盛,所以诸侯国都来依附,而唯独楚国无动于衷,齐桓公当时也稍微有些生气吧,自己这么强大,一个弱国也敢轻视我,不给我表示一下,但是也没有找到一个很合适的理由。而且当时楚国国君楚成王也是有着勃勃的野心,也希望称霸一方。

当时齐桓公有一个蔡国的姬妾称为蔡姬,当时两人正在游船,因为蔡姬非常熟悉水性,就摇晃船只,吓到齐桓公脸色苍白,惹怒了齐桓公,被送回了蔡国,但是齐桓公也没有说不再要那个姬妾了,后来那个姬妾又被蔡国送人了,一怒之下,齐桓公就召集诸侯国去攻打蔡国,蔡国大败又去攻打楚国。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为了一个姬妾实在是太兴师动众了,所以一定还有别的目的,那就是敲山震虎,警告楚国。

齐楚两国的情况

再来说一下当时的齐楚两国的情况,齐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说他称霸了中原,而在他称霸中原的过程中,楚国也在逐渐强大起来,楚国大举侵犯汉水流域的小国,而最终楚国的实力扩展到了河南南部一带,这样就不免侵犯到了齐国的利益,所以两国就产生了摩擦。

其实这次战争矛头看似指向蔡国,其实是指向的是楚国,表面上是攻打楚国的附属国蔡国,其实上是想震慑一下楚国,让他不要太嚣张,当时的楚国也不算很强大,但是双方也都很顾忌双方的实力,看似楚国弱,实际上也不会很弱,如齐楚两国交战无非是两败俱伤,楚国受到的伤害大一些罢了,而且谋士在这件事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最终没攻打成楚国,但是这场战争精彩在辩驳之术上,楚国的屈完在这次外交上也真真正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3

齐桓公伐楚词类活用: 

1、不介马而驰之。 介:甲,名词活用为动词,指披甲。 

2、从左右,皆肘之。 肘: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肘撞 

3、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并提用法,即“师之耳在吾鼓,师之目,在吾旗”

4、楚子使与师。(使,名词用如动词,意为派遣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