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国家国别史 英 法 美 日 俄 意 德 西班牙

15-19世纪的发展历史!
谢谢了!高分 有追加哦!
能找到成册的书吗???

要以国家为单位的国别史!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6-19世纪初)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资本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内开始确

立。

经济上:

(1)14-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货币

地租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中发展起来。

(2)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转移,“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政治上:

在荷、英、法、美等国,新的阶级力量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当权发展资本主义,这样,这些国家先后爆发革命或战争,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还未对封建自然经济形成优势,反映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上,就是革命过程的曲折与反复,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较少。

思想上: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矛头指向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出现了启蒙思想,在反动教权主义的同时,还批判专制主义,启蒙运动不仅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设想。

二、蒸汽机时代(19世纪初-70年代)

基本特征:

在工业革命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许多国家和亚洲的日本确立,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自然经济。确立了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

经济上:

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40

年前后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世纪中期,法、美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以后,俄、日也开始了工业革命。

政治上:

(1)欧洲封建君主们在联合打败拿破仑后,疯狂进行反攻打算,残酷镇压各种革命活动,欧洲大陆一片

黑暗。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确良848年革命摧毁了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秩序,并为新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2)19世纪60、70年代,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它们希望进一步清除

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促进资本主义更快发展。因此,欧美各国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障碍,亚洲的日本也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思想上:

(1)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亚当斯密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理论,因为适合了工业资本主义

发展的需要,逐渐流行起来。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思想。

(2)工业革命的深入,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在吸

取了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镇压工人运动:

资产阶级在继续反封建的同时,其阶级的反动性日益增长。

殖民扩张:

对原料和市场的强烈需求,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更加积极地对外扩张。其中,英国和俄国表现最为突出。扩

张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克里米亚战争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一方面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的社会体制。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三、电气化时代(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一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阶段特征: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巨大影响,对内垄断组织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对外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侵略扩张。

经济上: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到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从此成为一种经济模式。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美国和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垄断经济发达,再加上其它有利的条件,经济发展步伐最快,超过英国和法国。英国和法国由于技术设备落后,资本大量输出,过早地偏离发展工业经济为主的道路,走向资本输出为主的道路,因而经济发展缓下来,日本通过对内大力发展工商业,扶植垄断经济,对外竭力进行侵略扩张,使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强国。俄国在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封建残余势力的束缚,仍远远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上:

(1)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2)由于国情不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出现了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走政治民主道路国家,以英、美、法三国为典型;第二类是走专制主义道路的国家,以俄、日、德三国为典型,这是帝国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

思想上:

政治、经济领域里的巨大变化,反映在思想领域,原来支配资产阶级思想界的自由主义思潮日渐衰微:社会主义思潮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裂,在双方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斗争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列宁主义。

殖民扩张上: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乃到垄断的形成,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成为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共同要求。20世纪初,整个世界被帝国主义在经济上、领土上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最终形成了)。这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中,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45)

基本特征:

一战后初期,欧洲各国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政局动荡的现象。到了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和平发展的局面,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繁荣。但好景不长,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出现,使各国开始面临更严重的政治危机,纷纷寻找出路,原有的国际体系开始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经济上:

(1)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争破坏严重,英、法经济凋敝、衰退,德、意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但美、日两国从一战中受益拓宽了海外市场,由战前的债务国变为债权国,实力大增,国际经济力量结构发生变化。英国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动摇,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2)在美国“金元“帮助下,西欧经济在战后迅速恢复。资本主义国家在1924年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3)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为了克服危机,美、英、法等国采取的方法是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国家干预,其中尤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为典型。德、日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同时发动对外战争,转嫁危机。

政治上:

(1)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运动一度高涨,到2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

(2)经济大危机后,英、美、法坚持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德、日则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在法西斯侵略面前,英、美、法推行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3)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也损害了英、美等国的利益,它们对法西斯的态度由纵容到反击,世界反法西斯聪明建立,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四、电子信息时代(1905- )

基本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经历了“恢复-繁荣-滞胀-稳定发展”等四个时期,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正式形成与发展,帝国主义推行霸权政策和新殖民政策,是二战以来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主要表现。

经济上:

(1)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西方各国依靠美国的援助,迅速恢复生产。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经济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其中,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尤为突出。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未解决,70至8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

(2)1944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在美国的倡导下又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既是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开端,也成为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确立的标志。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地位由于日本、欧共体的崛起而发生严重动摇。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在迅速增强。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殖民体系全面崩溃之后,依然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础上,利用科技和资本优势,变相掠夺剥削第三世界国家,加强经济的渗透和控制。

政治上: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国家和政府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它的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发展,它为适应生产力而产生,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二战”后初期,欧洲力量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增强,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西欧、日本惟美国马首是瞻。70年代以来,美国霸主地位严重动摇,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

(3)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了“冷战”局面。随着苏东剧变,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英国:新航路开辟后引起商业革命,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有利的位置,贸易发达,促使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特别是制呢业(羊毛加工业:英当时民族工业),羊毛需求量大增,出现圈地运动(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中的扩展过程,变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市场等),产生了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都铎王朝时期推行重商主义,对外争夺海上霸权。英国出现清教徒运动。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1640年—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新议会的召开:资产阶级提出政治要求),内战,建立共和国,护国主制,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说明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是曲折的,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标志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689年议会颁布《权议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障,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最终是在工业革命后)。

18中期打败法国,夺取法国许多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海上霸权地位(第一军事强国,市场最广)。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工业革命完成(标志是机器制造业),19世纪中期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第一经济大国),伦敦为世界金融中心。是以英国为中心世界政治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有广阔殖民地(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垄断程度比美、德要低,相对消极采用新科技,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工业产值被美、德赶超为第三位,丧失了工业垄断地位。同德国在殖民地问题矛盾尖锐(一战前欧洲主要矛盾),同法、俄成为协约国,参加一战,成为战胜国,但也受到打击,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带着继续扩张殖民地的野心参加巴黎和会并成为操纵者之一,夺取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联合法、日打破美妄图控制国联来称霸世界的野心,同法国控制国联(依然是政治大国)。参加华盛顿会议同美打破日本独占中国局面。但根据《五国条约》美国造舰吨位同英国相同,获得了与英相等的制海权,自18世纪以来海上霸权地位被打破。也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二战前为维护既得利益,对法西斯侵略推行绥靖政策(首相为张伯伦),二战中参加反法西斯战争(首相为丘吉尔),大事有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参加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进攻德国,参加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四次国际会议。

二战后由于战争打击,殖民体系崩溃,虽然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综合国力远落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唯美马首是瞻,在经济上依赖美国马歇尔计划,金融中心完全由伦敦转到纽约,沦为一个二流资本主义国家,参加北约,50年代—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参加欧共体。

英国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1)必须重视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走科技兴国战略。(2)在国际事务中,不要企图控制世界,尽可能避免战争,走和平发展道路。(3)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以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

美国:印第安人开发了北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西、荷、英、法等到北美殖民掠夺,经过激烈争夺英排挤荷、法,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随着移民增加,经济的发展,英语为通用语言,美利坚民族形成。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北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打响北美独立革命第一枪,大陆会议(机构)在费城(政治中心)召开,组织大陆军,华盛顿为司令,1776年颁布《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为北美独立革命的转折点,1781年打败英国,这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近代史上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1789年成立联邦政府,通过了1789年宪法(进步性:以三权分立确立美政治体制,有利于避免独裁的出现,总统与议员由选举产生。局限性:印第安人与部分黑人没有选举权,有种族歧视)。

19世纪上半期推行“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企图控制整个美洲。利用欧洲反法联盟同法作战之机及对墨西哥战争等采取多种手段使美国领土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地区,美国开始了西进运动(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推动了美国迅速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黑人奴隶的存在阻碍了它的发展(是美内战的根本原因,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为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最终引发了内战(1861—1865年),林肯总统颁布《宅地法》以法律形式确立西进运动中获得的土地权,推动西部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原料;还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美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解决自由劳动力),推动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被称为美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这时期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运用,积极采用新科技,欧亚移民涌入,吸收资本、资源丰富,市场广阔,远离欧亚、战争没有,1894年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垄断程度最高,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推行“大棒”、“金元”外交政策,一战初期实行“中立”政策,大发战争横财,1917年为夺取世界霸权参加一战,成为战胜国。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成为操纵者之一,企图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来称霸世界,提出设国联,遭到英法抵制,企图未能得逞,没有参加国联。后同日本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五国条约》取得了同英相等制海权,开始成为海上强国,通过《九国公约》重新提出“门户开放”打破日本独霸中国局面,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加剧了美日矛盾。一战后美由债务国为债权国,推行“金元外交”.出现了“柯立芝繁荣”。1929—1933年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国家政府干预经济(宏观调控,但不是实行国有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调整生产关系)。二战前对法西斯侵略实行“不干涉”的“中立”政策。二战初期支持反法西斯战争, 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反对法西斯, 援助反法西斯国家。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美卷入战争,二战扩大到最大范围。19美、中、苏、英等在美召开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在中途岛海战中打败日本,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且派军赴欧、非作战,1944年联合英诺曼底登陆,加速德国法西斯灭亡。参加了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会议。

二战后初期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同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世界金融中心为纽约,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制代替了以英磅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制,特点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1947年倡导成立关贸总协定,企图控制世界市场;一度操纵联合国;推行霸权政策(条件:军事、经济实力,表现:对苏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力图控制资本主义国家: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分裂德国并扶植西德、独占日本,妄图控制“中间地带”亚、非、拉地区:帮助蒋介石挑起内战,后把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发动侵朝、侵越战争:即对亚洲实行热战)。

五十年代中期后直到八十年代同苏争霸,第一阶段既紧张又缓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优势在美国方面(当时苏领导人为赫鲁晓夫),六七十年代苏攻(如1979年出兵阿富汗直到1989年撤兵:力图影响海湾地区、印度洋沿岸)美守(由于越南战争、经济危机,要求裁军,从越南撤军,改善同中国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当时苏领导人为勃烈日涅夫)。八十年代美里根总统重新强硬政策: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实行全面收缩政策(从东欧、阿富汗撤兵)。在六七十年代,随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同美展开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资本主义霸权地位动摇;美、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80年代以后,通过实行一些措施,逐渐扭转经济颓势。198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此后经济开始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90年代经过改革,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呈现繁荣景象。此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进入九十年代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目前是“一超多强”,是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启示:重视科技,走科技兴国战略;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取决于经济实力,所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次大战初期都未卷入,大发战争横财,本土未受到战争损失,所以要在和平中发展。

日本:

日本首先遭到美国的入侵。幕府统治危机,出现了以中下级武士为代表的改革派领导了武装倒幕运动,取得了胜利(经验:为改革扫除了障碍)。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摆脱了民族,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也是亚洲强国。19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工业革命高潮,在政府的扶植下,日本产生垄断组织向帝国主义过渡(带军事封建性)。

对外侵略:对朝鲜战争,对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巨额赔款,加速日本经济的发展。1904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打败俄国、占领朝鲜和中国东北),参加一战,期间独霸中国,一战后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成为列强之一。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五国海军军备条约》日本迈入海上强国之列,《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0年代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军部)得到重用,法西斯势力抬头。发动了对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的侵华战争爆发了。1936年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40年与德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损害了美英等在华利益,宣布对日禁运,日本企图夺取东南亚,于是在1941年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中途岛海战是西洋战场的转折点。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废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小,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科学技术,重视教育,接受美国大批订货,60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经济稳定增长。1987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日本凭借经济实力,力图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它对这一地区的援助、投资、贸易等都占据重要的地位。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采用高新科技,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重视教育,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

法国:

新航路的开辟后,“商业革命”促进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进行宗教改革(胡格诺教),路易十四改革(重商主义政策)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与英国争夺殖民霸权斗争中失败,次于英国。但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主权强大,专制,等级制度,宗教专制,关卡林立)波旁王朝专制统治阻碍法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启蒙运动的发展(矛头直接向封建主义,提出自由、平等、人权、法制),为法国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法国大革命:标志――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颁布《人权宣言》,体现反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进步性。遭到英、俄、普、奥反法联盟的干涉。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雅各宾派上台,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不利于工业革命的推广,实行恐怖政策。1799年拿破仑上台,1804年建立法兰法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立法规范。拿破仑帝国的军事行活动同反法联盟的斗争,具有卫国战争、巩固革命成果性质,后期体现侵略性,同时又具有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精神的进步性。1814年反法联盟打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

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产值仅次于英国,但诸多因素不利经济发展。

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1871年工人起义建立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性质)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由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同英俄结成“三国协约”参加一战,是战胜国,但是损失惨重,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是巴黎和会的操纵者之一,主张全面遏制德国,与英一起操纵国联。对法西斯的侵略同英国推行绥靖政策,1940年被德国打败。二战后,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靠美国的经济援助经济恢复。参加北约,参加欧共体,欧联盟。

德国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德国的统一问题提上日程,由普鲁士来完成,铁血宰相俾斯麦领导,相继打败丹麦、奥地利、法国,1871年完成统一,推动德国工业革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由于积极采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一战前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结成三国同盟,参加一战,是战败国。

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严惩。在道威斯计划下迅速成为欧洲经济大国,《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成为政治大国。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纳粹党的欺骗煽动,法西斯希特勒上台推行对外侵略,对内镇压、屠杀犹太人的政策。挑起二战,为战败国。

二战后,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纽纶堡审判,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1948年分裂为东、西德。西德参加北约,在美国的援助下经济恢复。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进行宏观管理,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注意发展科技教育;尤其重要是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辛勤劳动。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创造了“经济奇迹”,50年代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第一。参加欧共体,1990年东西德和平统一,参加欧联盟,在国际舞台发挥越来越重大作用。

启示:必须重视科技,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勤劳,走和平发展道路。

苏联

1922年苏联成立后,制定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在此基础上,开始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1928年起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由于二战经济发展一度中断,但在战争中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仅次于美国,而且为战胜法西斯作出巨大贡献,控制了东欧许多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初期,成为惟一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力量,确立了同美国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1949年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美国的核垄断。赫鲁晓夫上台后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调整起对外政策,同美争霸,企

参考资料:http://publishblog.blogchina.com/blog/tb.b?diaryID=394938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1-26
①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欧洲封建统治面临危机,俄、奥等封建国家集合在一起,先后组织反法同盟、神圣同盟、四国同盟等,与资产阶级进步力量相抗衡,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②它们也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各自实力。如沙俄彼得一世的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奥地利的开明专制。这些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增强了实力,为对外扩张创造丁条件。这一时期,俄、德、意、日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产生,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德、意还处于民族分裂状态,日本也处于幕藩共治的半分裂状态,完成统一,实现向资本主义过渡,成为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
2.工业革命时期俄、日的资产阶级改革和德、意统一的完成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资本主义革命浪潮.开始了逐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进程,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当时的历史主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四国封建统治阶级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措施,通过民族统一或改革,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1859年至70年代初的意大利统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4年—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分别标志四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②德、意的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君主统治仍维持,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而俄、日是由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四国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原先的君主等最高统治者仍保持统治,还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残余和军国主义倾向,特别富有侵略性和强烈的对外扩张要求。
3.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中的俄、德、意、日
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四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此时经济不平衡性加强,德、日经济发展迅速,德国成为仅决于美国的经济强国,因四国是后起的资本主艾国家和国内政治传统的影响,封建性和扩张性特别强烈,俄国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德国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日本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四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时间短,人民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较大,封建性王权的统治仍在延续,虽实行了代议制或颁行了宪法,但资产阶级民主不健全,并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在帝国土义加紧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的角逐中,四国对外扩张野心格外强烈,也特别积极。英德矛盾一度成为主要矛盾,德俄也产生冲突,法德矛盾尖锐。德国纠集意大利、奥地利组成了三国同盟,俄国参加了协约国。在一战中,俄、意、日参加了协约国对德作战,德国遭到惨败,俄、意、日成为战胜国成员。
4.一战后初期到二战中的德、意、日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意、日三国造成了深刻影响,德国因战败遭到严重削弱,但军国主义和军事潜力未根除,民族复仇心理强烈。德皇统治结束,右翼社会民主党一度掌权,先后建立了临时政府和魏玛共和国。日本是大战的受益国,成为东亚霸主。意大利在战争中损失巨大,政局不稳。三国的无产阶级利用有利形势,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革命运动,冲击了资产阶级统治。另外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德国巧妙地利用凡尔赛体系中的矛盾和美国的支持.取得赔款中的主动权,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开始恢复。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暂时受挫,但在东亚的角逐中仍扮演主角。
③在30年代大危机打击下,帝国主义各国的政治走向分化,与具有民主传统的美国、英国等相反,德、日法西斯统治建立,并走上了对外扩张侵略的道路。近似的历史传统和共同的对外扩张要求及彼此的战略需要,促使德、日、意三国结成轴心国同盟,组成丁二战中的法西斯侵略集团,经过近六年的拼杀,三国法西斯势力彻底失败,三国实力受到重创。
5.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日法西斯受到不同处置。
①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受到严惩,军国主义受到沉重打击,德国从两次世界大战中接受了深刻教训。德国被分区占领,造成了分裂。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采取有效经济政策,西德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强国。德国统一后,进一步加强了国力,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日本实际上被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军国主义受到一定袒护。在美国的援助和一系列经济政策影响下,再加上朝鲜战争等国际因素,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
[重点问题辨析]
1.英法与俄日的政治体制问题
(1)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四国建立了不同的政治体制,英国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法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俄日是沙皇专制,日本是天皇制。
(2)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国为专制主义体制。
(3)历史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国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例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
说明:答题时要概括论述,不要罗列具体过程。 (2000年·全国高考)
导析:本题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径入手,比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政治制度与俄、日政治体制的不同。主要考查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能力。首先根据俄、日政治概况,概括出两国不同的专制体制。再根据英、法建立共和国,设置议会等方面,概括出民主政治体制的特点。最后根据四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和各国的文化传统等因素,概括形成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俄日体制: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制。(2)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
(3)主要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国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2.日本在侵华过程中采取的侵略手段及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问题
(1)侵略手段:①军事进攻,通过军事进攻强占土地,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②经济侵略,包括攫取战争赔款,掠夺铁路修筑权,掠夺矿产,开办工厂,倾销商品,取得贷款权等。③烧、杀、抢。④文化侵略,主要是在中国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
(2)19世纪晚期以军事进攻和经济手段中的索取赔款、开办工厂,掠夺矿产为主。20世纪初,以经济侵略为主。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结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一战期间日本通过大力进行经济渗透和扶植军阀势力,形成了几乎独霸中国的局面。因为大战列强无力东顾,日本乘机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
(3)一战后日本主要采取了扶植军阀势力的手段,通过代理人对中国进行间接侵略。其原因是大战结束后,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中国又处于帝国主义的共同支配下,中国又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于是日本便借军阀之手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4)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采用了军事进攻、建立傀儡政权、文化侵略、经济掠夺等并用的手段企图征服中国。三、四十年代日本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为缓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实现以华治华,建立了伪满洲国,伪中华民国等傀儡政权;为消灭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和民族意识,实行“三光”政策和奴化教育,同时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5)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二战以前日本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中国等国家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贫穷落后是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的重要原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又是使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2]分析自明治维新到二战爆发前夕,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在浸华过程中同欧美主要列强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
原因:①进行了改革,废除封建制度,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②借鉴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设备,发展工商业。③实行义务教育,提高民众素质。④政府扶植保护垄断组织。⑤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攫取大量赔款;吞并朝鲜,进行殖民掠夺。
矛盾:①甲午甲日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还辽。②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发生。③一战期间,美日矛盾激化,导致“府院之争”。④华盛顿会议上,日本独霸中国局面被打破。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英法为首的国际联盟宣布日本对东北的占领为非法等。
3.在30年代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为摆脱危机作出的选择和影响
在30年代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为摆脱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疯狂对外侵略扩张。作出这种选择的原因是由国情决定的。
(1)都经过漫长的封建王朝,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有军国主义传统。
(2)经济基础薄弱。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日本虽是战胜国,但市场狭小,依赖进口,无力承受危机的打击,资产阶级急于用极端的方法摆脱危机。
(3)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在德国和日本,纳粹党和军部被看作是镇压革命的理想工具。由于德、日走上了法西斯专政道路,疯狂对外侵略扩张,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自身和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例3]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方式的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而趁机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或控制政权。
不同点:德国是通过纳粹党欺骗宣传,扩大影响,进而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夺取政权;日本是通过军部法西斯势力不断制造暗杀、兵变等恐怖事件,进而加强左右政权的能力,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4.关于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处置问题
(1)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长足发展,19世纪末经济力量超过英法,德国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的活动,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形成了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两大军事集团不断开展军备竞争,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因此借萨拉热窝事件首先挑起了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对战败的德国的处置就有分赃的性质。但英、法、美三国又企图以自己的意图重分世界,因此对德国的处置又交织着三国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种矛盾斗争中,德国割让了领土和殖民地,支付了一定数量的战争赔款,但又保存了军国主义传统和军事潜力,一方面经济又很快复苏,政治地位提高。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瓜分和掠夺引起了德意志民族的反感,在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希特勒疯狂进行扩军备战,撕毁了凡尔赛和约。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德国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决定了苏、美、英三国在战后处置德国问题上的一致性,那就是根除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德国。但是由于战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德国被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形成了两个国家,两种对立的制度。
[例4]德国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在战后遭受的处置有何不同?其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集团通过《凡尔赛和约》强使德国支付大量赔款,并瓜分了其海外殖民地和割让了其部分领土。这些使广大德国人民蒙受巨大灾难,刺激了德意志民族复仇情绪,而让德国保留10万军队的做法,却使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垄断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者逃脱了战争罪责。这使垄断资产阶级在实力复兴后,借助民族复仇情绪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与软弱,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等国在处置德国时注意根除其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使其非军事化,并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德国。这些做法,使战争的发动者、世界人民的敌人受到了应有惩罚,又避免使德国人民蒙受灾难,因而战后德国政府正视历史,并对新纳粹主义进行打击,但分区占领的做法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却使德国分裂为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热点考点导析]
在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A. 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 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 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 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
(1999年·广东高考)
导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日本1889年日本宪法封建性特点的理解。选项都是该宪法具体条款的概括,A项表明,天皇是世袭的,并且权力至高无上,总揽很大的政治权力,是典型封建性质的。B、D项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权限,C项是天皇对军权的控制。
答案: A
[教学指导]
1.高考导析
本专题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年高考命题中多有涉及。根据历年高考试卷的统计,自1992年以来,每年都是命题范围。从题型来看,本专题的高考试题主要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为主。填空题有五道;问答题也屡屡出现。如1993年“工业革命后19世纪70年代政治领域的三股进步潮流”、1995年“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1997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98年日本教育的材料题、1999年设计新颖以三幅地图出现的德国题、2000年“俄日与英法政治体制的比较”都涉及到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分布在俄国史、日本史、德国史。从分值来看,本专题一般在9分上下,其中1996年最高达23分。在应考复习中要摆正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注意引导学生分析1992年以来的历史高考试题,明确高考的思路、方法,提高应试能力。
2.教学建议
应当引导学生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总体线索对本专题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既要把握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要认真分析其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正确认识俄、日、德、意各国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认识四国在发展道路上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要注意对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
此外,应当重视对德国、日本当代史的复习,认真分析二战以来两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以及二战后作为战败国德、日法西斯受到的不同处置。
3.疑难问题解析
(1)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意大利,而殖民掠夺和资产阶级革命却未能首先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
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最早的地区,因为它濒临地中海,不仅可以从地中海贸易中得到极大的好处,而且从西欧、北欧同东方的贸易中获益匪浅,它是东西方贸易的中间商。在商品生产和贸易活动的哺育下,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工商业发达,14、15世纪在这些缄市中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后来意大利没有获得使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表现在:
第一,意大利北部的城市醉心于垄断地中海东部的贸易。它们安于现状,不想去寻找新航路,扩大海外殖民掠夺。而殖民掠夺对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成熟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缺乏这一条件,就不能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充分的经济前提。
第二,当时意大利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长期的分裂极大地妨碍了意大利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15世纪末,东西商路和贸易中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丧失了独占东方贸易的优越条件,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已经形成的意大利资产阶级多半转向银行业和购买土地变为贵族地主,在政治上更助长了封建势力的发展,所以根本不可能首先发生资本主义革命。
(2)德意志宗教改革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异同
时代背景:
相同:①都发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而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不同:①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集团,在领地上享有政治、经济特权。采取各种手段搜刮钱财。德意志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集中反对的目标,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教会。②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也使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繁盛于西欧各国。
斗争结果:
相同:都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教会,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①宗教改革引发了由闵采尔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16世纪50年代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新教在德意志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迅速波及西欧各国,宗教自由逐渐盛行。②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了人们去探索、创新,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3)对“铁血政策”的认识
“铁血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政策,它是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必然。
“铁血政策”针对的是阻碍德意志统一的各派力量。首先:奥地利在德意志各邦中占首位,奥地利境内有匈牙利人,克洛兹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及北意大利人等,多民族的奥地利内各邦分立,因此奥地利的第一要务是巩固多民族帝国,因而它阻挠统一;其次,普鲁士资产阶级进步党在议会中曾与俾斯麦多次冲突,从1862年到1866年相互间不断指责,进步派反对他独断专行,不赞同俾斯麦的作法。但由于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普鲁士资产阶级领导的要求结束专制统治,实现统一的尝试失败,这使统一的旗帜最终落到了普鲁士手中,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意志民族已经厌倦了原则、理论和书本上的东西,它所缺乏的是力量。无论是谁,只要它给德意志民族以力量,他就会得到荣誉,这比他所能想像的更多,”因此,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是务实的、符合国情的。无论他主观动机如何,但客观上顺应了历史潮流,“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他,只好承认这个事实,他成为从上面进行的普鲁土的革命者……
他成为非出本心的革命者。”(恩格斯)
(4)关于日本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幕府、藩主的封建统治处处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严格的说,日本的资产阶级还几乎处在形成时期,还不能组成一个独立而有力的社会阶级发动和领导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发生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除教材提及的四点外,还有另外的因素在起作用:
①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日本农村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的新兴地主阶层,补充了资产阶级力量单薄的弱点,后来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
②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的封建制度已进入没落阶段,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造成局势动荡,为倒幕维新运动准备了有利条件。
③中下级武土所发挥的领导作用,也是填补资产阶级不成熟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④借助了天皇的精神号召力。
第2个回答  2006-01-27
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方面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提高,这给中学历史教 学与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在高三阶段这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与复习呢?我的看法与做法是:

一、用足用好教材
高考试题虽不是教材的再现、重复、翻版,但也不是脱离教材去另搞一套,而是以教材为基础、为依据的 ,因此,首先必须用足用好教材。这里所说的用足教材就是要根据每年的《考试说明》所确定的每一个纲目顺 序,在依据教材进行教学与复习时,逐个展开,一一覆盖。教师的视线要扫描到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不留任何 死角,给每一个知识点以应有重视和位置。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把握好教材当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较为重 要的;哪些是属于一般过程,哪些又是属于辅助性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同档次 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中国近现代的主要矛 盾等内容和世界史中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内容,教师要拓宽深化,给学生提供一片展开想象的自 由天地;对于重要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内容则应 在加强理解、综合能力方面给以指导;属于一般过程的内容如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史中的鸦片 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要能做到把握脉络,线条清晰;而对辅助性的内容则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使学生分清 轻重主次。
二、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考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的重要的指导用书,因此,作为一名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讲好讲透教材每章节内容外 ,还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从《说明》中了解考试内容、范围和要求,掌握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从而 将培养目标自觉地贯穿于教学与复习之中,以适应当前历史高考改革对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能力 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从《说明》中把握考试形式,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适于选拔人才的新、活 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三、科学地指导学生复习
高三毕业复习的时间是很短的。怎样合理、科学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与复习呢?我认为将复习分 为三个阶段进行较为合理有利。
第一阶段:复习式的新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与练习 ,其中《中国历史》既可按专题讲,也可突破教材的章节按时期讲。总之,不能遗漏重要的知识点,特别要注 意《考试说明》中已明确了的那些知识点。对《世界历史》可用“滚雪球”式的方法讲述和复习,即一面讲新 知识,一面复习、考查旧知识,加强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的巩固。除按此方式进行教学与复习外,在这一阶 段的复习中还应按单元进行“小综合”训练,力求“横中有纵”,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专题知识结构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的四月至五月中旬。在这一阶段中,专题复习与 综合练习相结合,达到“纵中有横”,实现“纵横交错,经纬沟通”。这时,教师可将前面所学知识列成专题 进行讲述式复习,把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连缀成一条条有头有尾的知识链,进而 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知识网。在这里,历史专题的划分宜粗线条、粗框架,而不宜细碎、零散。如中国古代 史一般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几条线索,中国现代史则可划分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史,中 国人民抗争史,中国各阶级的探索史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斗争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别史及国际关系史等几个专题即可。同时,在这一 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教会学生运用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及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末,即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这一阶段的教 学与复习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复习迎考的 最佳心理状态。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模拟套题和思维性较强的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 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在这一阶段还要对学生加强培养对问 题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
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基础知识。近年来,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但依然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因为《考试说 明》中所确定的任何一项能力都不是空的,而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能力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任何高 层次的理论说明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否则就都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在教学中还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 学习,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熟记基础知识,把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准确无误地记忆在头脑中,从而获得大 量足够的感性认识,以便在考试时根据所学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使所学知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得出正 确答案并进行高层次的理论说明与阐释。
(2)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近年来, 历史高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题特别 是思维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 成答案,就连多项选择题的备选项目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课文的机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其 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这样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复习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事件设问,并作出简繁适当的回答 。特别对那些立意很好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再设计,并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 、归纳、整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间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四、目前高考中几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这种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得出正确选项。对于前者可采用肯定法,后者则可通过 仔细阅读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采用肯定和排除法找到正确选项。
填空题:它的主要测试功能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把平时所学的知识根据要求准确无误地填出,并且要 做到字、词书写工整、规范正确,不能出现缺字、漏字、错字、别字和前后顺序颠倒等错误。
材料题:这类题型的测试功能几乎包括了《考试说明》中各项能力要求的全部,是全面展示考生思维能力 的一种题型,解答这种试题首先是审视所给材料及所提问题;其次是分析材料,根据设问要求对材料进行去粗 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从中提炼出观点或最大限度地选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来支持特定论点(一般的是以教 材观点为准);最后,科学、准确、完整地做出答案,并做到既简明扼要又逻辑严谨。
问答题:这一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样属对 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题型。问答题是指大跨度、高概括的叙述题和小切口、深挖掘的分析题,以及比较题、评 述题等。无论什么样的问答题,首先必须正确审题,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求答项目 和解答对象。答题中对叙述题强调进行系统的归纳、综合并得出正确结论;对分析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 事件的原因、特点、性质、作用、结果、教训等;对比较题则应先弄清题目的比项,而后将比项双方的史实进 行归类、提炼、分析,得出结论;对评述题的解答,应该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根据当时的具体的历 史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叙述和评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先叙后评,也可夹叙夹评,评从述出。除此, 在回答问题时,必须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的特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切忌空发议论
第3个回答  2006-01-30
如果想看书,我想《欧洲史》《全球通史》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欧洲史》是有欧洲十多位国家的人共同编写的,比较公正。《全球通史》是美国人写的,古代史部分应该没有什么偏见,近代(工业革命)多少会有一点。不过这些书还是很不错的,我都读过,可以对历史有全面的了解
第4个回答  2006-01-2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