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荀子所劝之学是什么样的学

如题所述

从文章设喻的形式和目的来探究。设喻说理往往是设置或借用一个或多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荀子在《劝学》篇中为了把道理说明白,通篇采用的设喻的形式,我们探究其设喻的目的,也就能弄清楚其“劝学”的内容了。首先,以“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样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作比喻,来说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道理,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这绝对不是文化知识层面的内容,它强调的则是人的道德品行与立身行事。既然如此,“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认为“其数,则始乎诵《书》,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可见,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圣人就必须诵《书》读《礼》。因此,这里需“博学”的当是《书》《礼》等圣人之书了。其次,第二段的设喻更为令人疑惑:我们很容易理解“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的设喻以说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但如果仅这样理解,那么怎么解释“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设喻呢?按常规,要说明的对象往往出现在设喻的对象之后,由此推知,“须臾之所学”也是“善假于物”的一个设喻对象,它应该和“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一样是一种凭借。那么这种凭借是什么呢?荀子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可见,这种学的凭借就是“近乎其人”,而“近乎其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其著作即儒家《诗》、《礼》经典。这么解释,这个设喻也就顺理成章了。至于第三段的设喻,很显然是围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从“积累”“恒心”“专心”的角度来说明如何通过学习而真正成就“神人之心,圣人之德”。这里所强调的依然是人的修养和道德,勉励人们以贤人君子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由此观之,《劝学(节选)》通过形象而具体的设喻来勉励人们努力读《书》诵《礼》,向圣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09
劝君好好学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08

荀子劝学上部,徐文泽老师: 广东开放大学教授/博士、马来西亚亚洲城市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艺博教育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教育研究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