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雨巷到底要讲些什么

如题所述

《雨巷》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戴望舒也因此成为被传诵一时的“雨巷诗人”。

不妨先借用诗人原野牧夫的一段话:生活对于诗人来说,就好象世界万物离不开阳光和空气一样,诗人总是用自己敏感的心来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一点一点,然后也以诗歌来介入其中。

生活其实就是一种生命体验的真实过程,一个诗人生命的过程就是感受着生活,然后用文字来介入,来思考——只要是生活,那么你感受的越深也就会思考的越深,最后会悟出某种“空缺”。

戴望舒的《雨巷》为我们精心描绘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他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满怀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于是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怅惘,而美好的感觉倏忽即逝,如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那些无法实现的希望如梦一般飘然而逝。

全诗由7节组成。在第一节中,写到“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而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我心目中的想象、追求和希望。

第二节是对这个“丁香般的姑娘”做进一步想象与补充。从视觉、嗅觉、感觉、情感等方面来丰富她,把丁香姑娘的幽怨温婉的气质凸显出来。这个丁香姑娘驻足在雨中“哀怨又彷徨”,此时把“她”和雨连结在一起,用雨来衬托“她”的哀怨,如同一幅水墨画般的让读者产生联想。

第三节,写这个让我着迷的“丁香般的姑娘”“像我一样”,在这寂寥的雨巷中默默的彳亍着,而“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氛围,则充斥在这样的情境中。

第四节,写“她”和“我”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相遇,相较“我”的恋恋不舍,“她”只是默默的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然后“她”“如梦一般的飘过”。

第五节,写这个“丁香般的姑娘”与我擦肩而过,然后“她”“默默的走远了”,走完这条“雨巷”。

第六节,我与这“丁香般的姑娘”彻底的失之交臂。虽然“我”不舍,但“她”还是在我的目光中,在这哀愁的雨中,“消失掉了她的颜色”、“消失掉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与“她丁香般的惆怅”。

所以,在第七节中,“我”独自“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彷徨徘徊,期望能再逢着那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但是,要再次逢着这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渺茫的,所以我只能退而求其次,期望在梦中与“她”相会。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诗中的“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这个“我”似乎在期待着什么、追求着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这时候诗中的“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雨巷》从表面上看是写抒情主人公对在雨巷中邂逅的“丁香姑娘”充满甜蜜又忧伤的情怀,希望能与这个“丁香姑娘”再次相逢。但实际上“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只是诗人所创造的一个象征形象。这个像梦一般飘过的,像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只是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幻觉,“丁香”姑娘由景而生,又与景相互相生,这才构成了这首诗朦胧神秘的气氛。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丁香”姑娘,本身就带着一种隐约,模糊的光晕;而她的象征意义对读者来说或许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在《雨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转化了的中国古典诗词中集美丽、高洁、愁绪与一体的“丁香”形象,曾分别出现在李商隐、杜甫、李璟的诗词中(“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李商隐;“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杜甫;“青鸟不传云中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同时,诗中的“油纸伞”、“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愁怨”、“颓圮的篱墙”更体现了一种“杏花春雨江南”的古典文化传统,具有东方美学情调。

读戴望舒的《雨巷》总是情不自禁被带入其中,仿佛时空转换,我便在隐秘的角落,来见证这一场无声的邂逅。我走了那么远,也只是为了在这静谧的江南雨巷与你擦身而过。

还有《雨巷》中蕴含的朦胧美,不足以仅仅促使作者获得“雨巷诗人”这传诵一时的称号。整个诗歌不仅体现了主题的朦胧性,更体现了一种音乐美。诗中不断分行造成的缓慢,仿佛是抒情主人公在前行,又仿佛是在原地徘徊彷徨的脚步,成就了该诗罕见的音乐美。

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开首是将一个长句:“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切分为多个短句,并且充分运用了押韵手法。此外,《雨巷》还运用了重复、顶真与回环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整体读起来流畅、荡气园润。

正是因为这种朦胧美和音乐美,才成就了《雨巷》较高的艺术成就。《雨巷》更因此而成为新汉诗在早期启蒙阶段成功实践的一个里程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29
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24
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里江南小巷中的一个雨天的情景。细雨蒙蒙,作者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第3个回答  2011-08-27
这首诗是戴望舒的代表作品,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该诗运用象征手法,以姑娘喻理想,写了姑娘出现、靠近、远去三个阶段。诗人的感情也经历了一个涨涨停停的过程。基本上来说,该诗描写了一种满怀希望时的澎湃贺希望破灭后的落寞情怀。。
第4个回答  2011-08-25
诗歌为事而作,但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诗人当时当世的背景,大胆地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