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命名做出过哪些贡献?

如题所述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曾为后世子孙的命名规则定下了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两百多年来,朱家子孙完全按照朱元璋当年立下的规则取名,而这个独特的取名方式竟然导致了朱家众多子孙的名字与十九世纪发现的元素周期表里很多元素的中文译名高度吻合。

那么朱元璋当年究竟制定了一个什么样的命名规则才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发生?而造成这种结果是纯粹的偶然还是当年负责翻译元素周期表的著名化学家徐寿的有意为之呢?我们下面来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当年朱元璋曾对后世子孙的名字做过一个怎样的规定。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爹叫朱五四,他爷爷叫朱初一,如果再往上查的话不难发现,朱元璋祖上的名字都跟数字有关,这难道是当时的潮流吗?很显然不是,朱家祖上都是贫民没有受过教育,根本不懂得如何取名,再加上元朝的汉人地位低下,所以汉人以数字取名也是无奈之举。

朱元璋登基后,有鉴于祖上所取之名太过寒酸而决心为后世子孙的名字进行一番美好的规划,他规定朱家子孙必须取双名,而且上字要完全按照自己给出的二十字进行传承,朱元璋给每一个儿子都编了二十字的传承顺序,比如朱标一脉就是:允文遵祖训 钦武大君胜 顺道宜逢吉 师良善用晟;朱棣一脉就是:高瞻祁见祐 厚载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简靖迪先猷。并且他还将其写入《皇明祖训》,告诫后人必须严格遵守。

那么名字里的上字有了,下字又该如何去取呢?朱元璋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取名,即后世子孙的名字的第三个字必须按照顺序带有五行偏旁,比如儿子这一代是木字旁,那么孙子这一代就是火字旁,重孙子这一代就是土字旁了,以此类推,循环往复。

好了,朱元璋定下了这种取名方式,他自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大事,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子孙们都太能生了,假如说名字里的上字可以按照朱元璋编写的传承顺序一直循环使用的话,那么下字就越来越难办了。

要知道,朱元璋自己就有二十六个儿子,这二十六个儿子再生儿子,儿子的儿子再生儿子,那么五代之后,朱家子孙基本就把带有五行偏旁部首的汉字都占用了。

原先带五行偏旁部首的汉字就那么多,先出生的占下了,后出生的就不能用了,既然不能再用又该怎么办?总不能再以数字代替吧?要是这样的话,估计朱元璋的棺材板要盖不住了。

不过所幸朱家人的脑子都比较灵活,既然原有的字用完了,那所幸就造字吧,五行偏旁部首随意配搭配几个字,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于是,历代王朝最奇葩的皇族名字一个个开始诞生,我们随意来看几个感受一下:

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效钛 、朱弥镉

是的,大家没有看错,他们绝对都是正儿八经的朱家皇族子弟的名字,而像这样的名字还有很多,这些名字确实跟现在的元素周期表里的一些元素名称很像,但当时朱家人取名字可没想过要跟元素周期表产生什么关系,毕竟那时候还没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19实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总结发明的,之后由清朝著名科学家徐寿翻译成汉字,那么当时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究竟有没有借鉴过朱家人的这种取名方式呢?

说实话,没有任何的历史文献可以证明徐寿曾参考过或者从中受到过启发,而且当时徐寿翻译命名化学元素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是音译法,即口译笔述。原则就是将化学元素英文读音里的第一个音节翻译成汉字,这就是该化学元素的中文名字,而且对固体金属元素,一律以金字旁配上该元素音译后的中文名字,因而就出现了“钾,镁,铬”等字。

事实上,还有一点非常的重要,这里必须要提,那就是很多带有金字偏旁的生僻字早在《康熙字典》里就有过收录,比如“钾,铬,钴”等。也就是说,徐寿当年翻译元素周期表也极有可能参考过《康熙字典》。

因此,朱元璋为元素周期表的命名做过贡献应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误会,并不是真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