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可以恶毒到什么程度?看看吕后就知道了

如题所述



吕后,在正史中,可能有很好的评价,但在口述史中,他的名声特别不好,他成了毒药的代名词。


故事的开头众所周知。高祖崩、李、为皇太后,让永祥把戚夫人抓起来,剃了头发,穿上囚衣,戴上镣铐,让她打饭。戚夫人一边舔饭一边唱道:“儿子是王,母亲是奴。她整天抽着薄薄的窗帘,经常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三千里之外,谁来告诉那个女人?”太后大怒,以为还想靠儿子翻身。是不是难以忍受?吕后戚姬的小儿子,赵王昭,被称为。


惠仁慈知道他母亲要做什么,就留在赵王身边保护他。某惠帝早起,回来时赵王已经中毒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赵王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


而做的最坏的事,就是让戚夫人做“仆人”:“剁了她的手脚,剜了她的眼睛,抽了她的耳朵,喝了一些药,住在宫廷里”,还邀请她的儿子来看她。惠帝哭了,在病了一年多之后,他不能起床。从此他只是喝酒玩乐,对国家大事视而不见,没几年就垮了。因为他觉得“这种没有人性的行为”,母亲有这种禽兽行为,儿子没有脸统治世界。


这段历史有清晰的记载。但让我纳闷的是,最近越来越多的历史杂文对吕后表现出深深的同情,为她翻案,认为是戚迹自找的。我很奇怪,连别人的第一女婿都因为母亲的残忍而感到整个世界的羞耻。我们这些没有收到吕后一点好意的人,还能从里面看到一朵花?


他被定罪的原因是吕后认为戚迹是一个威胁。高祖认为太子软弱,不像自己,一直想让戚迹的儿子高兴。戚迹经常跟随高祖到关东,“日夜哭泣,试图建立一个儿子”。吕后忧心忡忡,所以他即位后,需要立即除掉赵王如意和戚迹。其实这些描述都在汉书,前面还有一句:“十岁了,但也不全是高祖佑万岁之后。”也就是说,高祖太了解吕后了,知道这个孩子如果不是皇帝,分分钟就要杀了吕后;戚迹的哭泣也是因为她知道她的生活令人担忧。至于怪被送进病危室的戚夫人竟敢唱哀歌求死,这种怪根本就是怪一个砧板上的鱼怎么没宰好,还害得师傅把唐僧的肉剁成碎片,多切了好几下。我们总是很善于为狼吃羊找借口。


齐山夫人能歌善舞,擅长击鼓拍马,善舞曲袖,多才多艺。与刚毅坚强、出身农村的吕后相比,她自然受到很多年轻貌美的人的青睐。即便如此,皇帝还是不能轻易立个继承人。说,“见戚夫人侍奉高,尝以为例。几日半,高祖思不叹,苦不堪言,不知其技,令妻击而建,高祖唱大风诗与之讲和。”“每次唱完歌,我都哭。”我真的知道艾吉的死期已定。


不仅是戚迹,吕后对其他嫔妃也没有仁慈之心,她不能离开后宫。只有姬伯是仁慈的,因为她不被看好。她杀了后,又死于赵王佑,并在赵死后废了他的继承人。即使是她的亲生儿子惠帝,她也不一定善待他,所以她把他活活吓死了。


我怀疑后人对吕后的正面评价更多的来自于西京杂记年司马迁的评论:“太史公曰:人孝贵贱,李玟不得不出战国,诸侯大臣皆欲休而无所作为。所以,惠帝垂拱,高贵时认领制度,朝廷买不起房子,天下有尊严。惩罚很少使用,但罪人希望。民以食为天,衣以食为养。”班固也基本抄袭了这一段。


我经常在想,司马迁是不是特别喜欢用春秋笔法。史记给吕后这么高评价的是资深黑吗?然而,在史记高后纪年吕后出现的所有地方,几乎没有做好事。比如用毒计惩罚韩信,见天不见铁就杀;比如彭越被处以酒刑,被剁成肉酱分发给诸侯;比如杀死自己儿子的妃子,把妃子的儿子逼到年轻的皇后身边。长成小皇帝后,匆匆杀了他;比如违反高祖的遗命,大肆封鲁家的王。结果尸骨未寒,鲁家已毁.我实在看不出哪里有那么一点点政治智慧,而且他连这点便宜都没占,歇斯底里也差不多。


吕后最大的贡献是献出了习语“最毒妇之心”和几千年来对皇位继承问题的深深敬畏。


至于政治清明,在我看来,如果有天灾,一定与人祸有关,统治者必须对人民的苦难负责;但如果人民安居乐业,那真的和执政者关系不大;只要上面什么都不做,世界就会晴天下雨,海闫希会就会清澈,蚁人就应该烧香拜佛。


更具体地说,吕后可能不想干预,但她无能为力。朝中有周波、李尚、陈平一批强大的军事集团,外有独立于地方势力的成年诸侯;在皇宫里,她可以为所欲为,干尽坏事;但她并不掌管世界。你看,就是“政府出不了家门”。功劳一算,怎么都算在她头上?


我只是很惊讶,吕后这种残酷扭曲的性格和低劣的政治水平,在现代文明社会里,竟然被踩了一千次一万次。但在这里,赶走她是一回事,我们还要代代背诵她,称她为民主的一代;杀戚迹,杀韩信,砍彭越,都是情有可原,理所当然。干得好,干得好,干得好。


不禁感叹:我们是不是天生就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