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发展趋势?

如题所述

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商业化竞争,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远远突破了劳动力配置等浅层次的人事管理模式,向企业管理的纵深和全方位发展,管理的理念、方式等都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块状人事管理部门可能被逐步弱化,由部门化向综合化转变。特别是知识经济加速了企业管理的技术化和信息化,使人力资源将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进行快速决策和远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趋向于开放式。
  e-HR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它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一方面,可以缩短管理周期,减少工作流程的重复操作;另一方面,可以使人力资源部门从提供简单的人事管理信息转变为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解决方案,建立支持人力资源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
  二、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传统意义的“3P”(岗位、绩效、薪酬)管理注重人力资源的微观管理,侧重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组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为顺应人力资本的发展,将人力资源从劳动力要素的微观层面上升到人力资本的宏观层面,从战术管理向战略管理演变。
  随着企业组织越来越网络化、扁平化、灵活化和多元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会在管理目标、管理职能、管理技术以及对管理人员的要求等方面产生新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将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开展,也就是为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主要包括本企业、投资者(股东)、客户、员工、社区和战略伙伴等。
  三、更加注重企业的文化归属和“心理契约”构建。具有凝聚力和长期高成长能力的组织,都具有一个被组织大多数员工认可的共同理想与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理想与使命。因而,人力资源管理也更趋于强调企业利益共同体的建设。
  企业是经济生产、员工生活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员工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场所,企业的目标是企业成长和员工发展双重目标的统一。如果企业只单纯考虑企业经济利益,而不管员工的成长,那只能是短命的企业,其存在是难以长久的,优秀员工迟早会“毁约”,愤然而去。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一个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是保证员工产出高水平的内激力和遵守承诺的过程。
  四、更加关注人力资源效能开发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者的职业生涯紧密结合起来,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凝聚员工和企业的桥梁,而不是简单的管理和要素配置。在企业中,员工追求的利益既是经济利益,从长远来说更是一种良好的职业发展。员工选择一个企业,往往是以追求良好的职业发展为目的。一个优秀的员工如果得不到发展,他的选择往往只能是另谋高就,在一个市场化的经济社会中尤其如此。
  在人力资源管理较为先进的企业内部,一般都设有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体系,使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就有一套初、高级人才开发的完善体系,用于专门培训员工,扩展企业人力资本,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保持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在经济发展的不断作用下,经济师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热门职业,其重要性逐渐凸显,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实,更降低了其有效性。下面主要就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几方面问题进行分析。
2.1意识浅薄,自身素质不够。虽然我国的很多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十分重视,也进行了一些优化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有部分行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质和任务了解不够,认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仅是简单的收集档案、考核出勤等内容,个别中小企事业单位甚至直接忽视人力资源部门,最终导致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方面与企事业单位发展产生偏差,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另外,经济师自身的素质不够也是必须正视的部分。一旦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再加上招聘一些能力水平不够的应聘者,将会给企事业单位带来致命的伤害,阻碍并限制企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hb.yd119.cn
2.2缺乏关注,相关制度缺失。很多企事业单位中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管理培训组织松散,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做指引,而有的行业虽然有相关的管理培训组织,但在培训时间、培训效果上存在缺陷,无法针对个人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奖励机制不健全。没有健全的奖励机制,使得很多企事业单位员工心理不平衡,工作热情骤减。第二,资源短缺或资源浪费现象凸显。有的行业很难招聘到含金量高的人力资本,而有的行业又出现人员过剩的问题,这就导致无才可用和大材小用两种极端,不仅不会促进企事业单位发展,反而会无形中增加企事业单位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