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的阿哥关于性格是怎么回事,查不到具体记载,只有他们的身世和经历

例如八阿哥就是温润如玉的,四阿哥就是冷漠孤独的,九阿哥是纨绔子弟,十阿哥心直口快,十三阿哥坦诚大方等等等的,史册上还会记载每个阿哥的性格吗??!!有木有知道的给整理一下吧,所有的阿哥越全越好,最好有据可循啊不要依赖清穿小说,好的追加分!!~

  你是连续剧看多了吧,那些编连续剧的为了赚钱,都是坑人的,凭自己主观映像写出来的,关于康熙爷那些阿哥,基本是一部戏,一个性格。看正史比较靠谱。

  八阿哥 爱新觉罗·胤禩
  为人非常亲切,全无阿哥的骄纵之气,因此广有善缘。不仅在众兄弟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欢。康熙帝之兄裕亲王福全(卒于康熙四十二年)生前也曾在康熙面前赞扬胤禩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   胤禩不仅亲近同宗贵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极好的口碑。他的侍读何焯系当时著名的学者、藏书家、书法家,尝学于钱谦益、方苞等人,以擅长八股出名,康熙二十四年即充拔贡生,但因为人“生性率直”、“经常当面责人”而得罪了考官,此后屡试不弟,四十一年李光地荐其博雅,康熙召试,命直南书房。次年赐举人,复赐进土,选庶吉士。后寻命侍读胤禩于贝勒府,兼武英殿纂修。在贝勒府期间,与胤禩甚笃。康熙四十五年何焯父死,他将身边的幼女交由胤禩的福晋照看,便奔丧回里了。胤禩还曾托由何焯为其在江南购书,颇得当地人的好评,称他“实为贤王”。

  四阿哥——胤禛
  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上胤(yìn)下禛(zhēn),满州正黄旗人,康熙帝第四子。   雍正帝年轻时跟顾八代、徐元梦等学习经史,又与禅僧接近,稍懂佛学。曾随圣祖巡幸江南,朝佛五台山,秋狝热河(今河北承德),并奉命往祭曲阜孔庙、盛京(今辽宁沈阳)祖陵。清圣祖亲征噶尔丹,从征掌正红旗大营,时年19岁。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储君之位时采取低调政策,以孝心著称。圣祖驾崩后,在十三皇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帝位。   雍正继承帝位究竟是康熙亲传,还是篡改遗诏篡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尚无定论。但是大部分史学家判断,康熙的遗诏有满文、汉文、蒙古文几种语言。按照民间所说其修改了汉文,但是蒙文、满文是不能修改的。而“雍正”之“正”,有“正君位”之意。

  九阿哥 爱新觉罗·胤禟圣祖第九子,母宜妃郭络罗氏,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1683年10月17日)。四十八年(1709)三月,受封固山贝子,封入正蓝旗。雍正元年(1723),奉命赴西宁驻扎。三年七月革爵。四年初,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改名塞思黑。八月二十七日(1726年9月22日),即44岁生日当天,病逝于保定拘禁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弘历令将允禟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收入。   胤禟以一个储位之争的失败者著称于世,他善于经商,为其兄八皇子爱新觉罗胤禩夺嫡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他本人并不贪恋皇位,与十皇子爱新觉罗胤礻我、十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祯一同支持胤禩,是八爷党重要组成部分,直到夺嫡失败也没有背弃胤禩。历史上对其评价颇有争议,有人说他阴柔狠毒称其“毒蛇九”有人认为他是无情皇家中的懂情讲义之人,更有大批清迷喜欢他,称为“九爷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24
雍正即位后,民间就一直有人说康熙皇帝不是寿终正寝的,他是被雍正皇帝害死的。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回头来看看历史。
从康熙晚年言行来看,他的建嗣计划中培养的对象是胤禵而不是胤禛。
记载,康熙帝赴南苑打猎后,因“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大义觉迷录》)。随着病情加重,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晚去世。对于这位皇帝的驾崩,在当时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倒不是人们感怀康熙帝的恩威,而是从雍正帝胤禛的突然即位,皇十四子胤禵在政治舞台上的兴衰与年、隆之狱的历史现象,对康熙帝的死因提出了疑问,其回响一直波及于今。总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自然病死,二是被皇四子胤禛谋害致死。

所以,人们在探索康熙帝的死因时,都把它与康熙帝在世时的皇子争立储位的斗争一起来讨论。

清代原无预立储位之制,奉行“有德者即登大位”。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玄烨首开其例,册立胤礽为皇太子,后在四十七年九月以“赋性奢侈”、“暴虐淫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被废黜。四十八年三月,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复立为皇太子。最后在五十年十月,终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的借口,再将胤礽废黜禁锢(《清圣祖实录》)。实际上,康熙帝两次废立太子,主要是由于太子和诸皇子为了巩固与争夺储位,结党营私,勾心斗角之势日益严重。但废储之后,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仍未消弭。谁来继承大清的皇位,康熙帝为此伤透了脑筋,但迟迟未有正式公布人选。

所以,康熙帝死于这种背景之下,很自然会招致人们的议论。

首先来听听继位者雍正帝胤禛是怎样说的吧。他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佑、阿其那、塞思黑、允俄、公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当时他未在场,等到他来到畅春园时,“皇考告以症日增之敌……其夜戌时,龙驭上宾……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大义觉迷录》)胤禛奉命即位。如此述说,康熙帝纯属自然病死,胤禛登基也是顺理成章的。当时的萧奭《永宪录》称康熙帝病危时,曾“以所带念珠授雍亲王”。朝鲜《李朝实录》更为具体地记载到:康熙帝“解脱其头项所挂念珠与胤禛曰:‘此乃顺治皇帝临终时赠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对于这些宣传胤禛继位合法性的记载,《清朝野史大观》是不以为然的。确实,此事是否详实,令人颇为可疑。

当时就有人认为,康熙帝本欲传位给皇十四子胤禵,结果被胤禛等篡改遗诏,毒死玄烨,自拥为皇。如《大义觉迷录》曾记载了这样一些说法:“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胤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康熙病中“降旨召胤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胤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甚至朝鲜李氏王朝祝贺胤禛登极的专使回国后都指出:“雍正继位,或云出于矫诏”。曾静对此说得更为明确,“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大义觉迷录》)也就是说,康熙帝是被毒死的。

早年清史专家孟森先生对康熙帝之死也深感怀疑。通过文献的辨析,他认为康熙死于胤禛的阴谋,这是胤禛“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所造成的(《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王仲翰在《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中也认为康熙帝被谋害致死之说不是捏造的,并以意大利人马国贤身临其境目击其事的记载断言:“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清史杂考》)

近年许曾重指出:康熙帝去世和胤禛嗣位“是一场以武力为后盾,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的宫廷政变”,是“隆科多在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药”害死了康熙帝(《清史论丛》第四辑)。

针对康熙帝被谋害致死说,有人认为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康熙帝生前对胤禛较为信任,临终传位,完全可能,而且康熙帝久病在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病状,其死亡实属正常,再则康熙帝本人对人参“不轻用药”,加上警卫森严,用人参汤毒死他是很难的(《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

总之,康熙帝死因的争论已持续了二百多年,究竟是病死,还是被毒死,还须对当时的历史状况和史料真伪,作进一步的探索。

康熙早年曾三征噶尔丹,以平定西北疆土。但几十年来,其部族的分裂野心不死。五十四年春,清朝作出西征准噶尔的重大决策,开始向西北地区增派援军。如果能在老皇帝非常重视的西北战场建功立业,无疑会使自己在立储的问题上增加很重的砝码。

康熙五十七年秋天,康熙皇帝正式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表现得对胤禵十分赞赏。

作为清朝统治者的满洲贵族历来崇尚武功。开国的皇帝都是从战场上杀出来的。基于这一思想,康熙皇帝实际上是在给胤禵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为他顺利登上宝座铺平道路。

康熙晚年很注意打击皇子结党营私的行为,活动猖獗的皇八子胤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遭到打压的。但康熙忽视了另一个觊觎皇位的人——皇四子胤禛。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他已经网罗了年羹尧等地方大员,同时皇帝身边的近臣隆科多也是他的死党。而这一切,康熙并不知道。康熙生命的最后几天就是在隆科多的“保护”下度过的,我们可以想象这几天的情况。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畅春园并得到玄烨某些内侍协助下,隆科多在进给康熙的药品或食物中投放了毒药。药性发作后,康熙虽未立即死亡,但已处于严重昏迷状态。隆科多于是一方面严密封锁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矫诏将皇子们急召到畅春园,然后才告知玄烨“病危”,随之他们也就参加对玄烨的照料和抢救,实际上是处于被变相软禁的状态。所以玄烨“病危”一事,皇亲国戚及满汉文武大臣当天并不知情。这样做是为麻痹胤禩、胤禵集团其他成员以及被废太子胤礽的亲信,防止他们因此而有所警觉,进行反击准备。

关于传位遗诏问题,是在玄烨死后才由隆科多向在场皇子们下达。这使大家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对胤禩、胤禵更不啻晴天霹雳,从而使皇子们愤恨异常却又无可奈何。既然隆科多是胤禛的人,那么他口中的所谓的“遗旨”也就是最有利于胤禛的了。其时,不但是诸位皇子、大臣对康熙的“遗诏”有怀疑,连西洋人对玄烨之死也抱着怀疑态度,意大利人马国贤对康熙去世的记载就是:“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既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除此之外,胤禛即位后的一些举动也让人怀疑他的帝位得之有愧。在位期间,雍正没有居住康熙生前所居畅春园,另拨巨款营建了圆明园;没有去过一次康熙年年必往的避暑山庄,连自己的陵墓也离开了京东马兰峪,在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另建西陵。

雍正阴谋夺位,虽不光彩,但作为皇帝,他是当之无愧的。在他十三年的统治中,澄清吏治,削除朋党,惩治贪风,使康熙朝后期一度废弛的朝政得以整顿,从而建立起一个独具革新特色、雷厉风行的帝王政府。由于雍正的励精图治,中国在他的继承人乾隆统治下,出现了一直持续到18世纪的繁荣景象。
第2个回答  2011-08-25
1、现在人们心目中这些人的性格,基本上都是根据小说和电视剧形成的,总体来说渊源于《雍正王朝》,大致成型于《步步惊心》,加上后来绝大多数小说中都相因采用,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印象。至于有没有道理,开始的这几本书的作者可能多少还是会参考其一些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作出较为合理的设定,但毕竟都是小说,不能够全信。
2、对于这些人,只讨论比较有名的这几个吧。
比如4,在历史上康熙曾评价少年时代的四阿哥“喜怒不定”,并希望他能“戒急用忍”,后来4也确实这么做了,至于到不到位,就不清楚了。再就是对于国事非常看重,这也可能是看起来没有那么有人情味的原因吧。再就是至少看起来是笃信佛法,不怎么热衷于争位(这个没人信),不太好女色(相对貌似比较喜欢汉女)。
比如8,他是不是温润如玉,不清楚(从画像上看不出来),可能处事比较圆滑,能够得到那么多大臣的支持也不容易,在那种出身的情况下想争大位估计也是个坚强与脆弱的矛盾体,可怜的孩纸~~
比如9,纨绔么?我觉得九龙里估计木有纨绔,个个都人精。不过传说中的人妖九长得可真一般啊,比十阿哥差远了。不过说九能敛财到是真的,据记载他靠着母家在盛京那边的势力挖人参神马的来卖赚了不少。
比如10,我觉得心直口快的孩子肯定长不得那么大,而且在8、9狠狠地得罪了4之后还能好好的活到乾隆即位。话说10的生母位分可是除了太子以外最高的了,10第一次封爵就是郡王啊,跟1和3一样啊,这样的孩子能心直口快?还长相粗豪?我觉得十阿哥的形象设定是小说中最失败的,从画像看那可是难得到帅哥啊~~
比如13,呃……侠王这种说法貌似就是从步步惊心里传出来的,我觉得吧,雍正王朝里的形象其实还好,大多清穿里面的就傻了点儿。13在一废太子之前那叫一个受宠啊,人家文武全才、多才多艺,又加上对康熙灰常崇拜,生母也受宠,那能不光辉么?但被废太子案牵连后,整个人性格就变的很谨慎了,我觉得13在政治上是很成熟的,坦诚大方这种词来形容一个政客就搞笑了一点。

另,这儿有个帖子是从他们的八字分析性格的,可以一看
http://www.ourjg.com/bbs/read.php?tid=8605&keyword=%E5%85%AB%E5%AD%97追问

好吧...你把我的看法全盘否定了...........的确,大部分都是从步步惊心里看的,像是关于清朝的电视剧我倒是很少看。真的应该多看看史书……………………

第3个回答  2011-08-22
八阿哥 爱新觉罗·胤禩,为人亲切,无阿哥的骄纵之气,所以有善缘。
四阿哥——胤禛,雍正帝年轻时,跟顾八代徐元梦等学习经史,又与禅僧接近,稍懂佛学。因为从小的缘故,所以四阿哥冷漠孤独。
九阿哥 爱新觉罗·胤禟,他善于经商,为其兄八皇子爱新觉罗胤,禩夺嫡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但他本人并不贪恋皇位,性格有些顽固
第4个回答  2011-09-01
清穿小说看多了 正史中 八阿哥因出身低微并不是四阿哥的竞争对手 而爵位也只不过到贝勒而已 所以说这些性格大部分是人们杜撰的 至于说依据 雍正皇帝一生锐意改革 得罪很多人 所以后人自然留下其冷漠性格 外加史料中通过对事情的记载可以多少分析出性格 但也不可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