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民族振兴的论文2000字以上

写一篇民族振兴的论文2000字以上

第1个回答  2018-05-26
文化的发展与民族振兴
刘建军
内容提要 文化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和情感上的联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明形态。而不同维系方式的更迭和不同的创造占有财富方式的相互替代,则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历史阶段性和发展趋势。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说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振兴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当下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我们必须创造出以体现人的本质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内涵的先进文化,来实现伟大的民族振兴。
关键词 文化内涵;发展要义;民族振兴
中华民族当前正处在伟大的复兴进程之中。那么,什么是保证我们的民族复兴长久不竭的发展动力,如何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谈文化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关系问题。

“文化”与“文明”是至今尚没有统一看法的两个概念。我把文化定义为人们精神上情感上的一种联系能力,或者说就是思维的一种联系能力。大家知道,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人既有生理上的特征,又有精神上的特征,这是人和一切其他动物不一样的地方。换句话说,人有思维能力,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的特点。所谓思维能力,就是人类不仅有“思”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可以把突发的和零散的“思”变成系统的“维”的能力。在一般的情况下,稍微高等一点的动物都有“思”,但没有维的能力。一只小狗,你对它好,它就往前面来,你对它不好,它就跑了。但它不知道人对它好和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所以说,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能把这个“思”拓展,举一反三,把它变成“维”,也就是说人有精神联系的能力和情感联系的能力,这是人的特点。人面对一个对象以后,很快就能作出判断,作出对它的把握和了解,这说明人有能力通过一点点的“思”,把它变成一个“维”的网络系统,把它变成一个思维之网的能力。这个能力既然是人所特有的,我认为其恰恰就是文化之核,也是文化的本意。所以我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和情感上的联系”。[1]追答

但是,人的精神情感活动,换言之,人的思维能力,是看不见的和摸不着的,这样,文化必须得通过一定的形态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化形态。文化形态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导致形成一个制度形态。制度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以制度形式表现出来的固化形态。文化的第二种形态是意识文化形态。人类社会出现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等就属于这个范畴。这是人们之间精神情感联系的思想意识固化形态。第三种就是生产方式文化形态。人们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表面看是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其实反映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第四种是生活文化形态。人们如何生活,如何相处以及吃饭穿衣、消遣娱乐等等,都属于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的范畴。
就这四种文化形态而言,还可以往细划分,比如制度文化形态可以分为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形态、资本主义制度文化形态等等。从生活方式上还可以分为饮食文化形态、服饰文化形态等等。如果再继续划分,饮食文化形态还可以分为茶文化、酒文化等等。这样,文化形态就形成了文化系统。但是不管怎样划分,要害就是人们的精神和情感如何在联系以及如何在运作。每一种文化形态最终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情感的联系。只有通过每一个特定的文化形态,文化研究者才能把握人们精神联系的特点,也才能够对文化进行考察。
文化的这个本质界定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兴衰的关键在于这个民族的思维联系能力和精神创造能力。由于人的思维情感联系是不断产生的,所以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必然是动态的,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文化的发展就是人们精神情感不断产生、不断发展、不断获得新东西的本身。这就决定着任何文化都是动态的和发展的。这就是我关于“文化”概念的简单说明。

那么,什么是文明?如果说文化是人们精神活动的话,那么,文明就是一个时期文化精神情感发展的结晶,是精神联系形成的较为恒定的价值之核。比如说,文化发展到今天了,我们都知道,人压迫人、人剥削人是个错误的东西,现在人们都承认人压迫人、人剥削人是不合理的观念。这个价值的形成,就是今天的文明。而在奴隶制的时代就没有这个观念。由此可见,由于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精神活动,这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和流动之中,并在一个时期内逐渐形成了属于这个时期相对稳定的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成为群体共识的时候也就成了这个时期的文明。文明相对静态的特点,就使得我们必须把眼光放在动态的文化上。人类的历史和发展,就是一个文化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不同文明出现的过程,即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到资本主义乃至到社会主义社会。整体来说,是文化的发展导致了不同时期文明的形成,然后文化继续发展,使后一个时代的文明取代了前一个时代的文明。[2]


到目前为止,人类文化已经走过了几个发展阶段。以往的学者在谈到人类文化发展的时候,常常从社会制度上和经济形态上来论述。这里想换一个角度来看文明和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以及重要意义。我先说一个概念:“维系方式”。之所以用这样一个概念,就是因为一个社会中众多的个体要成为一个群体,总要有一种内在的文化力量把它维系到一起。人有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一出生就会成为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把全社会的人融会在一起?为什么大家互不相识,却能在一块土地上幸福地生活?这其实就涉及到一个维系方式的问题。
从诞生至今,人类基本出现了四大维系方式,或者说四种基本的维系方式:第一种维系方式是发生在人类早年的血缘维系方式。我们知道,原始社会一般是以胞族、氏族、家族、部落为基本组织单位,把他们维系在一起的内在力量主要是血缘,就是说他们有一个肉体意义上的“父亲”(祖先)。大家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起,就是因为这个家族或氏族的人基本上都是这个父亲的子孙,因而这个父亲是至高无上的。这是一种靠血缘关系的维系方式。血缘维系形成了那个时期特有的道德:无条件服从父亲,父亲至高无上,家族的利益至高无上。但是随着部落变成了部落联盟,最后部落联盟变成了国家,血缘维系就失去了力量。因为国家的建立涉及到不同的家族,不同的部落,不同的民族,而这些不同的人不会有一个血缘意义上的父亲。血缘关系开始解体,一个新的维系力量开始出现,这就到了第二个维系阶段,也就是“信仰维系阶段”。这个时期,血缘意义上的父亲没有了,人们开始寻找一个精神意义上的父亲。为了生存,人们虽然没有了一个血缘意义上的父亲,但可以共信一个祖先神,共信一个上帝。正是由于共同信奉了一个神灵,那么,此时的人们可以从精神上感受一个民族彼此是一家人。从文化角度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宗教的产生,就是血缘维系方式的解体,一个精神上的父亲取代了血缘意义上的父亲的结果。正是精神意义上的父亲取代了血缘意义上的父亲,所以,精神上父亲的绝对作用被凸显出来了。正如人类早年对血缘父亲的绝对服从一样,此时也要求对精神父亲的绝对信仰。对精神父亲信仰的绝对性,使得我们可以把这个时代称为“信仰维系时代”。

随着社会再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出现怀疑意识,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理性维系时代的到来。比如说11世纪以后,欧洲开始出现了人们要理解宗教、解释神学的新的文化发展趋向。当时出现的一些思想家如阿伯拉尔、阿奎那,以及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等,就是人们理想觉醒的最初标志。在基督教文化发展的早期,奥古斯丁建立了一个“信仰的理解”的信教模式。而到了13世纪的阿奎那这里,就变成了“理解的信仰”的模式了。所谓“理性维系阶段”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我要信奉这个东西,必须是我经过思索认为是真理的东西。这个时代人们信奉的任何思想观念,首先要被认为是一个真理。既然此时人开始把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来信奉,那么这个社会就是靠真理性的东西把大家维系到一起的。
但是,这种“理性维系方式”在今天也遇到了危机。危机在于你认为是真理的东西,他人不一定认为也是真理,你认为是科学的东西,他人可能认为是胡说八道。这就带来今天世界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特点的出现——文明的冲突日益尖锐。这样的现实让人们思索:在文明冲突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在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理性的维系方式是否还有用?人们是否需要一个新的维系方式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这样的现实导致了一种新的维系方式初露端倪,即“普适价值的维系方式”的出现。前面说过,你信奉基督教,他信奉伊斯兰教,还有人信奉佛教,而我信奉马克思主义,这些精神文化系统由于价值观不同,往往形成文明的冲突或文化的冲突。让一个民族改变自己坚信的东西,难矣哉!可是总打下去,冲突没完没了,那这个世界还像个什么样子?!这样的现实让人思索:有没有一个“普适”价值的东西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够信奉?在实践中人们终于发现:“人权”、“和谐”等等观念是不同文化系统的人都可以接受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民族,不管你信奉什么思想和主义,都能够承认人权,承认世界和谐的价值。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曾担任过美国国务卿的布热津斯基写了一本书叫《大溃败以后的大混乱》。该书在第一部分就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美国必须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搞得不好的话,十年以后美国将打内战。他认为,就世界的军事实力而言, 50年内看不出有人敢侵略美国,但美国可能被自己所打败。为什么呢?因为美国有一百多个民族,一百多种文化。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立场,想把哪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都会受到其他民族的抵制和反对。弄

50年内看不出有人敢侵略美国,但美国可能被自己所打败。为什么呢?因为美国有一百多个民族,一百多种文化。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立场,想把哪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都会受到其他民族的抵制和反对。弄得不好的话,这些文化差异将要演变为冲突,自己内部将要打起来。怎么样能把美国人联系在一起,怎么样能让美国这个民族永不衰落呢?他告诫美国政府,不管有多少种文化,但必须找出一个各种文化都能认同的东西来充当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把美国人民维系在一起。他认为最好的价值观是“人权”。在他看来,只要美国不断地宣传人权,高举人权的大旗,就会既可以保证各个文化的独立性,同时又能够在“人权”这个普适价值基础上把美国人民团结起来,保证美国永远不解体。这个主意出得非常好,美国政府立刻就把它采纳了,成为美国直到今天仍然坚持的东西。为什么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天天讲人权呢?其实都是在采用这位谋士的意见,给美国老百姓看的,是为维系它的社会服务的。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世界各国文化普遍存在差异的时候,也要寻找类似的消除冲突的途径。这决定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会越来越走向这种新的维系方式。这种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不能忽视。

我还想从另一个侧面,即从财富的占有方式的侧面再来看一看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重要性。人类活动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生产财富和占有财富。大家知道,财富概念的出现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从奴隶制社会到今天,人类大约有四种创造和占有财富的方式。第一种是人对人的占有。这是奴隶社会的财富观。在奴隶制社会里,占有财富方式是占有奴隶。那时候生产力低下,占有的劳动力多,创造和占有的财富也就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人们开始使用铁器、牲畜的时候,新的财富占有方式开始出现。此时财富的占有方式是对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的占有,地主阶级开始出现。第三种是对资本的占有。在这个时代,一个人可以没有土地,可以没有奴隶,但只要有资本(货币),就可以很快创造财富和占有财富。
今天,一种新的财富创造和财富占有方式正在出现。这种财富创造和占有方式是什么?我先举一个人的例子。美国人比尔·盖茨1957年才出生,作为一个大学没有毕业的学生,开始创业时既没有人力资源,也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更没有充足的资本。但他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内就发展成世界首富了呢?这是因为他有一个创新的大脑和全新的知识结构。换句话说,他有一个超越常人的思维模式,他想的问题、想的事情超前了。凭借这种超越常人的思维,比尔·盖茨占有了创造力,拥有了现在的成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占有财富的主要方式是对知识的占有,对创造力的占有。人们常说,我们今天是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所谓知识经济的时代,就是用知识来创造财富和占有财富的时代。现在世界财富排名榜上,传统产业在衰落,而动脑子的、玩智力的企业创造财富和占有财富的速度在飞速的增长,发展最快的大约都是IT业、软件业等等新兴行业。这说明什么?说明知识和技术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没有全新的知识结构,没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就不能更多地创造和占有财富。如果说前三种占有都是人对他者的占有,只有到今天,人对财富的占有是对自己精神创造力的占有,人精神创新能力的发挥其实就是对财富的创造。有鉴于此,我认为,“学习”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学习知识和掌握某种技能的行为,它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请注意,在这里我说的是“生存方式”。在今天,当一个人学习跟不上的时候,就预示着十年之后生活质量的落伍。当一个人在上小学,或者上中学的时候学习跟不上,过十年以后,他的生活质量也就跟不上了。这说明什么问题

在今天,当一个人学习跟不上的时候,就预示着十年之后生活质量的落伍。当一个人在上小学,或者上中学的时候学习跟不上,过十年以后,他的生活质量也就跟不上了。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今天的学习已经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要想生存得好,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从维系方式和财富创造占有的角度也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文化的进步而发展的,是和文化的进步分不开的,而任何发展都和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换句话说,人类如果能够了解、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就可以少犯很多错误,可以少出很多问题。由此我们认为文化的发展问题是和一个民族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密切相关的大问题。


既然人类的发展是和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创新同步的,那么我们自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民族的崛起和振兴,要害是文化的振兴。换句话说,要害是人们思维模式的发展和精神活动的创新。我们现在必须要好好想一想什么是一个民族发展和振兴的真正的动力?过去我们总是在讲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当然,没有一定的物质发展的水平,就不会有人们的精神发展。这是唯物主义理论的前一句话,但是真正决定着一个民族究竟能不能发展和怎样发展,还得看马克思所讲的第二句话,即精神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实践证明,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振兴,恰恰是这个民族精神的反作用起了更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开创了新纪元”。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科学理论,从而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近30年来,是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理论,真正地推动了中国的伟大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更看重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一个民族也好,一个人也好,怎么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更新的巨大作用。当前在经济领域有一个“和谐共赢”的说法,这个思想提出来非同小可。过去我们的商业理论告诉我们,同行是冤家,我在这儿开个商店,就必须把也在此处开的商店都挤走或者挤垮,然后我才能只此一家、别无他店地赚大钱。但“和谐共赢”理念出来之后,人们才发现,不能这样做。原因很简单,独木不成林。如果这个地方再开10个或者15个商店的话,货物多,品种全,有竞争,价格低,人就多了。最起码说,顾客大老远地来一趟,总要多看一些地方呀,一个顾客总不能为了一个商店到你这里专门来一趟呀。所以要共赢。

你挣钱的时候要考虑让别人也挣钱,大家应该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做大做强。总之,社会发展说到底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发展,是民族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一个民族振兴的要害是解放思想,要害是人们在思想上、精神上具有创新能力。中国最近30年来的快速进步,得益于思想解放和理论上的创新,得益于市场观念和管理模式的更新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最近有国外学者也指出:“文化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归根结底,中国的崛起不单单是一个经济现象,而更是一个文化现象;不只表明国力在增强,而且更意味着文化在复兴。”[3]
前段时间有一个口号喊得很响,叫中华民族“和平崛起”。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会带来世界原有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利益格局的变动。崛起的途径有武力征服、经济掠夺、殖民扩张等等非和平的手段。我认为,和平崛起的要义就是文化的崛起。现在国家非常重视软实力发展,其实软实力就是文化实力。软实力就是和平的文化崛起

,世界第一,那可能就不会像中国有个世界第一的杀伤性武器那么可怕。再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思想。这种思想给世界各民族带来发展和进步的新的理念,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影响力,这也是伟大的崛起!所以,文化的崛起,软实力的崛起,才真正显示出了我们民族的力量。人们常说,自近代社会以来中国落伍了。如果从文化上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的落伍和思想观念的落后。当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发展的时候,我们还是固守着封建社会的已经过时了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能不落伍吗?所以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关键是民族文化(民族思维)的创新。我们要不断地在思想上、精神上创新,因为只有你想到了,理解到了,才能够把这个民族发展起来。而精神上的懒惰,其实就是文化上的落伍。
文化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密不可分,但并非说任何文化都能够带来当前中华民族的振兴。其实,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促进我国的振兴和发展。

什么是先进文化?我认为,今天我国要建设的先进文化应该而且必须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判定一种文化的先进与否必须看它是否体现了人的本质要求。前面我们说过,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精神情感联系,即思维活动。先进文化必须体现人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消极的思维活动。胡思乱想,随心所欲,为小团体的利益而谋划,为某种私人的欲望而费尽心机,虽然也是精神活动或曰思维活动,也属于文化的范畴,但这却是我们所不需要的文化。我们所需要的文化必须要体现人的本质要求。所谓“人的本质要求”,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自由的要求。任何一个人都是既不想自己的精神上受到束缚,也不想让自己的肉体受束缚,所以,追求自由的能力就是人的本质的要求。这里要注意,人对自由的追求不是一句空话和套话。它的要义在于,人对自由的要求其实就是每一个人对自己自由的具体要求,因为人类的自由要求是由每一个人的自由要求构成的。就像我们常说的人民群众的历史要求,其实也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的最基本的要求,甚至最粗鄙的要求组成的。没有每个单个人的具体要求,也就没有所谓人民群众的历史要求。例如,打倒“四人帮”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并没有听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话,但是我们却在很多老百姓身上看到这个要求的象征性表现:女孩出门时开始把灰蓝褂子里面的花衣领露出来,青年人开始穿喇叭裤,还有些人希望多吃点儿好的其实这就是当时人民群众希望过好日子的历史要求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够从这些现象中发现本质性的东西,及时提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思想。这样,领导人的意志最深刻地体现了人们群众的历史要求,于是才有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所以,一种先进的文化必须要体现出每一个人的愿望和要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但也要注意,一个人的个人要求又不完全等同于人民群众的要求,个人自由的本质也不是人民群众自由的本质。只有当绝大多数人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或共同要求的时候,个人的要求才得以形成人民群众的历史要求。这样,我所说的人的自由的本质就是既来自于个人自身的自由要求,同时又升华为人类共有的自由追求的时候,这才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所讲的人类的彻底解放,其实就是对个人自由本质要求彻底实现的体现。所以,先进文化必须要体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解放这样一个本质特征。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我国先进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原因。

第二,当前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认为,中国传统价值最重要的就是和谐思想和中国特色的辩证法思想。纵观中国古代的重要文献,尽管有不同的理论学说,但追求治者与被治者、人与自然、人与各种对象之间的和谐,始终是贯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线——区别只在于或是用“仁爱”途径(孔孟学说),或是用“无为”途径(老庄学说),或是用“法治”办法(韩非主张)来实现这种和谐。尽管在古代的思想中所说的“和谐”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并不完全一样,但是这些思想却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指出了方向。因为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特别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过程中,它有两个向度:一个是指向和谐的向度,一个是指向对立的向度。今天我们要建设的先进文化,不能再走向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而必须要走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就是说要把经过改造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为当前我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核。

在谈到“和谐”思想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注意其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辩证法思想。和西方文化侧重强调对立统一不同,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更强调两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转换。例如,现在人们非常愿意谈“主体”这个概念,常常说“人是主体”。那么,什么叫主体?人是主体,太空洞了。对一个人而言,如果说自己是主体,那么,其他人相对于你而言,就是客体。别人也是如此。可见,“人是主体”是一个自我击败的魔咒。这就需要对“主体”这个概念进行新的阐释。我仍然举个例子来说明:在学校里,有人说学生是主体,还有人说老师是主体。我认为,学生是主体,老师也是主体。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所以,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就是“人是主体”应有的要义。但我必须还要加一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又都是不完整的主体。所谓不完整,就是说任何个体的人都需要他者。一个人既然需要他者,那就表明个体性的人的不完整。西方不是这样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西方一直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认为人是主体。这种“主体观”不仅使得主体与主体(人与人)之间纷争不断,而且把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搞得十分紧张。这种观念现在看来太幼稚。按中国的哲学思想来看,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是自我完整的。当一个人成为所谓“完整的主体”的时候,就是说他什么都不需要了。什么都不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就两个:一个神,还有一个是死尸。所以,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就应该既要汲取西方人是主体观念的精华

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发扬中华文化中和谐互补的辩证思想,今天的主体观应该是,在强调每个人都是主体的同时,又要强调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的不完整性,才符合人类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和要求,才能使得世界变得更美好。当我们知道人人都是主体,但又都是不完整的主体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相互需要,就会走向和谐互补。因此,和谐互补也就成为了今天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谐互补里面还体现出一个思想,就是要求人们必须在平等的和民主的同一个基点上互补。人与人之间可能有经济条件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发展快慢的不同,但作为主体来讲,没有谁高谁低和谁贵谁贱之分。每个人在承认自己的主体性的同时,都应该而且必须尊重他者的主体性。所以,今天要实现和谐互补,基本条件就是要先做到平等和民主,这样世界才能发展。所以,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的理论,我认为是非常深刻的。

第三,先进文化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思想不断创新。文化的本质既然是人的精神和情感活动,那么,人不断地进行精神活动就从根本上规定了文化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承认这一点就可以判定:凡是不思进取,不能发展的文化,都是僵死的文化;凡是试图把某种文化形式固定下来的做法,都不是在创造先进文化。先进的文化必须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要知道,说文化必须要与时俱进地创新,也并非是一句空话和套话,其实它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也是与我们日常中想事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密切相关的。现在有一个误区,一说文化创新,就是讲要建设多少文化设施,要搞多少演出。我这里讲的文化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活动的创新,是一种思考问题模式的创新。只有注重人的思想解放和精神发展,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根本所在。还有些同志认为,知识就是文化。

我认为,知识虽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知识绝不等于文化。我所生活的城市,长期以来被自豪地称为“文化城”,理由在于有电影厂,有很多高校,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文化设施。而我则认为这个城市只能被叫做“知识城”。诚然,这么多学校,这么多大影视单位,这么多文化事业单位,这么多文化人,包括大学生、高中级知识分子,一句话,我们的知识那么多,可是为什么经济走不到全国的前面呢?为什么我们创造不出我们自己独有的、被全国瞩目的“经济模式”、“理论模式”、“创新模式”呢?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把这些知识变成文化的过程,换句话说,缺少一个知识的创新过程。任何知识,被创造出来之后,其实就已经成为固化的东西了,这种固化的知识不经过我们头脑的转化和再造,是不能成为文化的。我们恰恰缺少的是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我们今天文化要发展,要创新,要害就是尽快建立一种机制,把知识转化成文化。[4]

当然,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还要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任何文化的创造,都不能逆历史潮流而行。今天历史文化发展的根本趋势是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建立满意关系的时代。人文理性的价值指向的是人性层面,以满足人性的发展为主旨;而技术理性的发展则指向社会物质发展的层面,以快速满足社会物质发展为主旨。前者可以带来人性欲望的满足,而后者则可以带来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但前者常常以伤害社会快速发展为代价,后者则常常以伤害人的个性差异为代价,二者都不能实现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内,建立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和谐发展的健康关系,将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基本趋势。我们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必须把握这个趋势,这样的文化建设才是有用的。与此相关,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今后文化的发展将是普适价值与民族价值走向统一的时代。如何让我们的文化既有普适价值,同时又保留我们民族价值的特性,也将是今后文化发展和建设的大课题。
总之,民族的振兴和文化发展的进步是紧密相连的。不论是文化的发展也好,民族的振兴也罢,说到底,就是民族的思维的强盛和精神活动的能力创新。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思维创新能力,我们的民族就能够实现真正的伟大复兴。

第2个回答  2018-05-26


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毛泽东曾以气吞山河之势向世人宣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以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走向世界,这是中华民族振兴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