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 800字小论文

如题所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心理学危险因素【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高危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遭受强烈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性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为特征性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点。本文主要从PTSD的社会人口学、社会心理学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如下。   1 PTSD的研究现状 PTSD的早期研究主要以退伍军人、被俘军人及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为主,1987年美国的研究发现,参加越南战争的退伍老兵中,终生患病率男性为31%,女性为27%。男性和女性的时点患病率分别为15.2%和8.5%。Madakasia O’Brien率先开始对自然灾害后的PTSD进行研究,他们报道龙卷风受灾者中PTSD的患病率为59%。此后有几位作者报道几类不同灾害后PTSD的患病率均超过30%,如地震和飓风。中国张北地震受灾人群3 mo和9 mo后PTSD的发病率分别为18.8%和24.4%。火灾、爆炸、海难、空难等各类人为事故后PTSD也是最常见和突出的精神病理问题。有报道受伤的火灾幸存者PTSD的患病率高达100%。一次空难事故后,50%的生还者发生PTSD[1]。伍志刚等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995年~1999年遭受过严重洪涝灾害的洞庭湖灾区成人PTSD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显示发病率为33.89%。汪向东等对张北地震受灾人群的调查表明,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发病率为6.1%,3 mo内PTSD的发生率为18.8%,震后3 mo的患病率为7.2%。张本等对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的PTSD的调查显示发病率为23%,提示大地震所致孤儿是发生PTSD的高危人群。而基于社区人群的流行学研究表明,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1%~14%,高危人群研究发现PTSD的患病率为3%~58%[2]。 2 社会人口学 2.1 年龄 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同一创伤事件中,年龄较大者更易患PTSD。对洪灾区PTSD的研究发现,无论成 人和儿童都符合这一结论。刘爱忠等对洪灾区7 a~15 a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PTSD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7 a组发病率为14.1%,15 a组为23.5%。伍志刚等对洪区成人的研究也有类似规律,16 a~20 a组PTSD的发病率为26.7%,而>70 a组高达40.3%。但也有学者的研究不支持上述观点[3],认为不同年龄间PTSD的发病率没有差异。这可能与应激源、研究对象、研究标准和诊断工具等的不同有关。 2.2 性别 男性与女性的PTSD患病率是否有差异,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有研究发现女性的PTSD患病率为男性的2倍[4]。女性不仅对PTSD易感性高,病程也趋于慢性化,中位数约为男性的4倍(分别为48.1 mo和12.0 mo)[5]。对60名非性攻击受害者(其中男性38名,女性22名)进行了调查,从发生创伤性事件后1 w~3 mo,71%的女性和50%的男性符合PTSD诊断标准,3 mo后仍有21%的女性符合PTSD诊断标准,男性受害者则已全部恢复。暴露于同一创伤性事件后,女性的PTSD患病率也明显高于男性。如有学者研究发现[6],地震受灾者3 mo内PTSD发生率男性为13.5%,女性为24.7%。OlffM等研究发现,PTSD女性高发的原因在于其暴露于应激事件的类型,她们经历此类事件的年龄越小,则体验越深刻,自控能力越差,发生PTSD的可能性越大。 2.3 种族 不同种族在文化、社会习俗、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否对PTSD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也是一个争议的话题。Norris等人研究了十种潜在创伤性事件的频率对1000名成人的影响,发现在不同人群中,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白人多于黑人,但对创伤性事件的易感性黑人男性最高。Garrison等在Hugo飓风发生1 a后调查了1264名11 a~17 a青少年,PTSD患病率在白人女生最高(6.2%),白人男生次之(4.7%),黑人男生和女生分别为3.8%和1.5%[1]。PTSD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病率有一定差异,即使考虑了经历创伤性应激事件的数量和强度差异,白色人种的发病率仍相对较低[7]。 2.4 职业 有不少的研究发现职业和PTSD有一定的关系。如我国学者王焕林等采用系统-整群抽样对我军21198名军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TSD患病率为0.485%。其中,陆、海、空军和学员的PTSD患病率分别为0.484%、0.58%、0.84%和0.227%,但对特殊兵种或在执行抗灾任务后的军人来说,PTSD发病率显著高于和平时期我军PTSD横断面调查结果。吴兴曲等对312名高原汽车兵调查显示其发病率为8.65%。烟台“11.24”海难救援军人1 mo后的发病率为17.95%。 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很多,除人口社会学因素外,心理、社会因素如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等也与其相关。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于PTSD的发生,他们相互之间关系比较复杂,本文拟单独进行探讨。 3 社会心理学 3.1 个性特征 许多研究发现个性特征与PTSD有一定的相关性。人格方面的缺陷如敏感、多疑、胆怯、偏执等,往往妨碍了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甚至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因而他们往往遭受到更多的社会心理有害刺激并难以有效地抵御这些刺激,更容易罹患PTSD。 美国对密西根州东南部21 a~30 a年龄的随机样本研究了PTSD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DSM-Ⅲ-R),PTSD的患病率与种族及婚姻状况无关,其危险因素为受教育程度低、儿童时期有行为问题、具有神经质倾向、内向性格等[8]。刘光雄等的研究表明,个性特征表现为情绪倾向不稳定、高掩饰性的个体更易罹患PTSD[9]。吴兴曲等对高原汽车兵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果[10]。另外,在对洪灾区儿童PTSD易感因素的研究发现[11],儿童行为问题与PTSD的发生有关(OR=1.80),严重不良的情感行为模式是PTSD病前重要易感因素之一。PTSD患者常同时患有其他一些精神疾病,如情感障碍、焦虑症、酒精依赖和药物依赖、行为障碍和人格障碍(特别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在不同人群中均发现,PTSD患者上述疾病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在62%~99%[12]。 3.2 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作为应激过程的中介因素之一,是人们用来应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它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从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研究表明[13],在受到精神创伤后,如受害者能应用合适的应对方式,则可避免PTSD的发生。与此相反,一定的人格特征制约着人对环境变化的认知,影响着人对环境变化所做的应对方式,有人格缺陷者遭受应激后常不能及时求助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而是采取消极的应付方式[13]。例如可能贸然采取物质滥用的方式,导致PTSD患者出现SUD或者导致SUD患者复吸。Ouimette的调查也印证了上述观点,他随访了患PTSD的退伍军人,部分患者存在应付方式和认知方式缺陷,他们对戒酒戒毒带来的益处持怀疑态度并逐渐丧失信心,将更多期望寄托在成瘾物质上,到随访的第二年这部分患者的酒精和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滥用问题更加突出,脱毒的可能性更小。在外伤性应激的文章中,积极或有帮助的应对策略,如正面的思考或积极地处理问题已经和适合应激联系在一起;而消极的应对策略,如逃避经常被认为是不适合的应对策略。 3.3 社会支持 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社会支持能减少PTSD的发生。Wang XD等人的研究指出,当受害者受到一定强度的创伤后,如受歧视、虐待、性创伤等,如能得到及时的支持,尤其是家庭的社会支持,则受害者罹患PTSD的发生率会降低。 汪向东等对相隔10 km、人口学资料可比性良好、震前各方面情况相当而受灾程度和得到救灾援助存在差异的两个村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受灾程度重,但灾后得到救援和支持较好的村PTSD发病率低。以DSM-IV为标准进行诊断,震后9 mo时两村PTSD发病率分别为19.8%和30.3%[3]。究其原因,可能是受灾轻的村民尽管初始暴露程度低,但震后仍住在破损房屋中,经受余震的威胁,后继应激水平高,同时灾民们满怀希望的社会支持却不足以满足其需要,加重了无助感,由此引起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缓解,加大了PTSD发生的可能性。这一研究直接而有力地证明了灾后变量的重要性,并提示足够的社会支持对阻止灾后PTSD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本次调查还发现对支持的满意度越高,PTSD发生的危险性越小,是PTSD发生的保护因素,提示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可降低PTSD发生的危险[2]。目前普遍对这一现象认识不够,如我国有几项研究报道,车祸后的PTSD患者尽管有着极大的精神痛苦,却无一人主动向精神科医生求治,致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因此,缺乏社会支持是PTSD的促发因素之一。答案补充
3.4其他因素 不同地区的受灾类型、创伤经历、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痛苦水平等也是影响PTSD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对大爆炸事故的研究分析发现,PTSD的发生与暴露程度成正相关。还有研究报道,PTSD患者与非PTSD受害者的损伤程度存在差异。其他较为公认的危险因素还有:既往有创伤暴露史、创伤性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家境不好、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等。 总之,上述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在PTSD的发生中,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它们在PTSD的发生中起多大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起作用的问题是研究的难点,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果我们能找到PTSD的高危因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深入了解PTSD的高危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干预措施进行的越早,PTSD的预防就会越有效。答案补充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姜经纬.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10(5):334[2] 丁薇,郑涌.创伤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8(10):145[3] 王玉龙,谢伟,杨智辉,等.PTSD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05,11(2):176[4] Foa EB,Street GP.Women and traumatic events[J].J Clin Psychiatry,2001,62(supple 17)∶29[5] Breslau N. Outcome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J Clin Psychiatry,2001,62(supple 17)∶55[6] 汪向东,张华彪,新福尚隆,等.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28答案补充
[8] Breslau N,Davis GC,Andreski P,et al.Traumatic events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an urban population of young adults[J].Arch Gen Psychiatry,1991,48∶216[9] 刘光雄,杨来启,许向东,等.车祸应激患者血清NO、SOD测定及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18[10] 吴兴曲,王倩云,杨来启,等.1312名高原汽车兵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6):431[11] 刘爱忠,谭红专,周价,等.洪灾区儿童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4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4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要有心理感应,根据心理学原理这样来写这篇文章是最好的。
第2个回答  2020-05-09
自己单独搞一个佛堂,或者一间房子做佛堂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1
心理学的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
系。人们对心理现象虽然都很熟悉,但并非都能有科学的理解,有时
甚至感到很神秘。
我们需要一种日常生活的心理学来解释生活中发生的难以理解的
事,比如:为什么有的人痴迷买彩票?为什么会有“远亲不如近邻”
的说法?为什么恋人相处会看不到对方的缺点?为什么我们购物或是
消费时总是受广告的影响等等,只要你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其
实事事充满戏剧化。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
"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
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
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
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
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就是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就
是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
这就是心理定势效应造成的: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
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
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
确答案。
在心理学上,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使
人以一种已有的固定看法为根据去认知一个新的事物。
心理定势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是积极作用。定势效应能使人在客观事物、客观环境相对
不变的情况下,对人和事物知觉的更迅速、更有效。个体在认识新的
事物时,头脑里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正是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才使个体对新事物认识的迅速、有效,而
不至于需要长时期的摸索。知识、经验的可贵正是在这里。特别是人
们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所产生的定势效应,其积极作用更是明显。见
月晕而知风、见础润而知雨,就是例证。刑侦警察能一眼辨认出小偷、
逃犯、走私分子,能从蛛丝马迹中察觉作察人员的多方面的具体情
况,也是定势效应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定势效应也能产生消极作用。客观事物千差万别,情
况又总在不断变化,因此仅仅凭借已有的经验、知识、认识去认知新
的事物,又往往容易使人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刻舟求剑”就是对这
"种错误思维方式的比喻。俗话说:“老眼光看人”,“想当然”,“按老"
皇历办事”,讲的也是定势效应的消极作用。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克服思维定势,使思
维更开阔,更深刻,更灵活,更敏捷。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曾经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
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
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
不例外。而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
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
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
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
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
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
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
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自
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过电扇必须是黑色的,而
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
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东芝公司这位小职
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突破了
“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进行创新思考,必须警惕和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作用。无论是在
。创新思考的开始,还是在它的其他某个环节上,当我们的思考陷人了
困境时,往往都有必要检查一下是否被某种思维定势捆住了手脚。一
个人的创新思考陷人了某种思维定势大都是不自觉的,而跳出一种思
维定势,则常常都需要自觉地作出努力。
心理定势还有一个常见的表现是:一个人看到他人时,常常会不
自觉地按其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特性对其进行归类,并根据已
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其个性的依据。这样形成的印
象,就是“刻板印象”。
有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
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是因为重庆女孩的泼辣
“盛名远播”,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
还有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
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一种“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
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
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
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
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是有一
定道理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考虑到它的影响。比如,市场
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
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
量也比较单薄,因而人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
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
使人联想到暴力、攻击,使人增强防卫心理。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
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
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
刻板印象是瞻”,像“削足适履”的郑人那样,宁可相信作为“尺寸”
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
往的失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11-16
主动适应: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牵就,也作“迁就”和“适应”,是我们说话和行文时常用的两个词语,含义颇有些类似之处;但是,仔细琢磨,二者间实有差别,而且是原则性的差别。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