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简介

如题所述

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钱学森同志,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他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临安县。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934年6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6年初,钱学森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13张)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5年科学规划的确定,钱学森与钱伟长、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成为了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在思维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推动思维科学研究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他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并将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此外,在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等方面,钱学森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体生命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钱学森同志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三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8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 3岁时随父到北京。1935年8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10月转入加州理工学院,成为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

中学时代的钱学森为旧中国的腐败和落后而忧心忡忡,1948年,在祖国解放有望时他就准备回国效力。当时美国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其真正目的是看重他的学识,企图迫使他改变思想,留在美国。即使不成,也要使他所掌握的高新知识陈旧过时。

确实,钱学森从1939年6月完成《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博士论文后,便在冯·卡门领导的火箭技术研究小组从事薄壳体稳定性的独立研究。然后成为冯·卡门的助手,是美国火箭技术摇篮——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最早的6名成员之一,对火箭发动机喷管扩散角对推力的影响、火箭发动机热力学特性和探空火箭的性能等进行计算和研究。

1942年,研究工作成绩突出的钱学森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技术训练班教员,在这个岗位上为美军培养了一批火箭导弹军官。1943年,他与火箭专家马林纳合作,完成《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为美国40年代的导弹和探空火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4年,美国陆军获得德国正在研制V-2的情报,便委派冯·卡门和马林纳大力研究远程火箭,钱学森被分派负责理论组。这时,钱学森所在的火箭技术研究小组已改组为喷气推进实验室。他们研制了“女兵下士”探空火箭,以及“二等兵A”和“中士”导弹,为后来研制“北极星”、“民兵”和“海神”等先进战略导弹打下了基础。

那时的航空技术正受到“音障”和“热障”的困扰。钱学森和冯·卡门通过理论研究和火箭飞机的试验,圆满地解决了“音障”和“热障”问题。被命名为“卡门—钱学森公式”的著名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钱学森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使他成为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负责人,被公认为力学界、应用数学界和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钱学森回国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积极参与我国火箭和空间事业的规划和组建工作,并以他在空气动力、火箭发动机、制导控制、总体结构、材料工艺、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系统工程等领域的博深知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火箭和空间技术人才,在领导我国的导弹、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的参与和组织下,1960年11月5日,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的导弹; 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飞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9年,钱学森荣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杰出校友奖”;1985年成为我国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一获奖人;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授予他最高奖——“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国家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
第2个回答  2011-11-16
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生于1911年12月11日,死于2009年10月31日,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第3个回答  2011-11-16
中文名: 钱学森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11.12.11
逝世日期: 2009.10.31
职业: 科学家,火箭专家
毕业院校: 交通大学 加州理工学院
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中国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品: 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
夫人: 蒋英
第4个回答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