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的来历是什么?注意是“来历”

如题所述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太湖石”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唐代吴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干石则是4亿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个酷爱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归仁里和南郭的别墅收藏太湖石极富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 除天然形成的以外,太湖石也有匠人参与加工的。据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记载:“平江(今苏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于急水中舂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烟,或染之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1
太湖石为我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其中以鼋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

我国古代就开发利用太湖石,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

现在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广义太湖石。

太湖石久享“千古名石”之盛名,它在中国四大传统名石中最能体现“瘦、皱、漏、透”这一古典赏石标准,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然而,近些年由于人们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加上市场经济翻云覆雨,这种历来被奉为至宝的珍贵石种受到“蹂躏”和冷遇,令人喟叹。

太湖石产于江浙交界的太湖地区,亦称洞庭石。太湖石有水旱两种,“旱太湖”产于湖周围山地,枯而不润,棱角粗犷,难有婉转之美。笔者收藏的这方《姑苏丽人》红太湖石属于典型的“旱太湖”,自然质朴,无矫揉造作之嫌,石体肌理、结构、外形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美,长期摩挲,包浆历历,温润古雅。“水太湖”产于湖中,十分稀贵,目前一般看不到它的踪影。因石体久经湖水的侵蚀,形成形状各异的孔洞,俗称“弹子窝”,扭转回环,妙趣横生。笔者收藏的“心路历程”黄太湖石就是一方“水太湖”,孔洞缠连,通灵剔透,委婉俏丽,含蓄内敛,流露出透风漏目的美姿,其文静优雅的造型令人遐思。

古人赏石与今人赏石无论在审美心理还是审美情感上都存在差异,古人重形不重色,今人重色又重形。太湖石那玲珑婀娜的姿态所透出的美的意蕴和境界,与古代文人雅士的踌躇满志、仕途失意、忧思郁闷的天命精神相关。如果我们从它造型美中挖掘深层次内涵,它的自然形式不仅给人色彩与形态的感性认识,而且暗含了国人对生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平和、稳定、娴静、自律的心境,它的文化意蕴始终保持着东方艺术“以意为象”的本色。当代人在适应了各种光怪陆离的视觉刺激之后,那种由情感意欲所萌生出的生命理想已逐渐与诗情传统拉开了距离。近10年来,随着各地新石种的不断开发,尤其是水冲石的日益传播,人们的赏石标准受现代美学中形式美的影响,转向质坚、色艳、形奇、韵足,而对质地疏松、色泽沉闷的太湖石抱有偏见。为此,一些石商石贩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择手段地在造型上狠下功夫,酸泡斧凿,制假造假,将原本属于自然美的奇石改造成“天人合一”的艺术品,使得太湖石声名狼藉,实是中国赏石有史以来的一种悲哀。

虽然,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日趋变化,造成当代人收藏欣赏太湖石的心态发生显著变化,甚至达到“望石兴叹”的地步,但是,太湖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那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依然有着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经受着喧嚣纷杂的声光干扰,那种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迫切要求,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如果爱石者以收藏欣赏太湖石来怡情养性获得心灵抚慰,不啻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维护这一文化瑰宝的应有地位,切莫再对太湖石肆意造型,尽力还其本来面貌,使它永远保持“千古名石”的美誉。在太湖石历尽沧桑的今天,我们的赏石藏石家不但要继承传统的赏石理念,而且还应赋予它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里重新登上神圣的艺术殿堂.
第2个回答  2020-12-13
在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安泰小学院内有一个小景点,景点不大,但布局巧妙,精致有加,小桥流水,亭台阁榭无不具备,令人流连。但最引人注意的还是这儿的一块七窍玲珑,通灵剔透、击之有声的太湖石,此石高越1.6米,径超1.2米,重何止千斤。

说起此石,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呢。

想当年,也就是老朱家掌天下的大明朝,昌邑北孟国姓朱刚正考取进士,后来做了无锡知县。这无锡,可不同与其他县,是一个跟早先潍县一样的大城邑,被誉为“太湖明珠”。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朱刚正是个好官,来到无锡担任知县,关心百姓疾苦,明判民间诉讼,保护渔民利益,打击江贼海霸,使全县地理清靖,人民安居,百姓感戴,上司也发现了他的才能,虽几次朝廷欲调往他任,都为百姓留住。

朱刚正在任清正勤廉、克己奉公,不想积劳成疾,只得上奏告老还乡。这一天,他的告老折子得到批准,为不惊扰百姓,拂晓时分,便与家人携带行李,悄悄出衙,奔向码头。那儿有他早已雇下的一帆小船,一直打理官事,很少有机会陪妻儿游览南国风光,这次他要借回家之际,带家人游游南国山水。

谁知,码头上早已挤满了百姓,原来无锡父老听说朱老爷要北归故里,念其多年清廉爱民如子,早早都来送行。大家跪倒一片,送上万民伞为朱老爷路上遮阳避雨所用。一位老乡绅向前一步,敬朱老爷一碗酒,流着泪说:“朱老爷为我们无锡辛劳多年,积劳成疾,就这样两袖清风走啦?我们无锡百姓无以为报,但无锡多有特产,您总要带走一样作为纪念吧?”

朱刚正最不愿从无锡带走一砖一瓦,便站在船头故意说道:“无锡名产数不完,老夫维喜太湖石啊。“说完挥泪惜别。朱刚正的意思是让百姓知难而退,成全自己清廉之名。

朱刚正一家游山玩水,经过近一年时间,回到老家北孟。谁知,回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自己老宅花园里耸立这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原来,朱刚正说喜欢太湖石虽是故意拒绝,但无锡百姓却当了真,他们精选了这块七窍玲珑的太湖巨石,先是装船沿长江进入东海,然后一路北上到山东半岛下船,无锡父老硬是将巨石抬到了北孟。朱刚正在无锡的声望由此可见。

朱刚正听说事情经过,深为后悔,悔不该跟无锡父老信口乱说,给无锡父老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无奈,朱刚正只好收下了无锡父老的一片心意。他每日到花园内,赏玩太湖石,追念父老情谊,直到终年。他常常教育后辈,为官不可骄纵,要勤于为民,善待百姓。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清末民初,北孟朱家家道败落,家人投亲靠友,花园、老宅都要变卖。朱刚正后人朱希愚到坊子区(原属安丘)黄旗堡柏台村投靠嫡亲姑母。为保护先人留下的这一宝贝,他的姑姑安排人员,用十二根轿杆将太湖石抬到了柏台。此后一直在柏台村保存。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洞庭石,我国四大名石之一,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属于四亿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石灰石。
太湖石分为水旱两种:1、“旱太湖”(干石)产于湖周围山地,因石体常年累月被风化、酸蚀而形成。2、“水太湖”(水石)产于湖中,因石体被湖水常年累月浸润,暗流侵袭而形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