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生的基本状况

如题所述

一、什么是民生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宜操作和把握,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民生问题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
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
二、现阶段我国主要的民生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社会有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成长中的烦恼”。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以及个人劳动能力不同。地域不平衡性,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的财富存在差异;劳动能力不同,使个人创造的财富存在差异,这两个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获得的财富存在差异,民生问题就是这一差异的社会反映。这是一个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问题,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在大国则会更为突出。
二是体制不够健全。这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旧的体制不断解体,而建立和完善新的体制需要一个过程,这也必然会加剧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现阶段,我国的民生问题突反映在以下10个方面。
(一)反腐倡廉。也许有人会说“反腐倡廉”怎么会是民生问题呢?“反腐倡廉”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因为只有政府及其官员廉洁奉公,才可能有清明的政治环境,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实现,民生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改善与解决。实事上,很多民生问题只所以得不到解决,并不是地方政府的无能为力;相反,恰恰是因为一些官员不作为所至。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对“反腐倡廉”的态度,也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希望能通过合理的干部选拔机制,通过长抓不懈的努力,做好“反腐倡廉”的工作,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问题做出保障。
(二)安居工程。提起住房,就会想起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吧?目前虚高的房价,恰恰是因为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政绩所致。如果每一级政府和领导,能有杜甫那样的胸怀,人民何愁无家可居?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什么文化人士,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三)就业问题。我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人都有稳定的工作,人人都有稳定的收入,谁还会干偷鸡摸狗的事呢?这话虽然不全面,却非常的有道理。百姓能有业可操、有业可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问题、农村孩子的留守问题等,都突出的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完善和执行《劳动法》,是“有业可乐”的关键。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企业对打工者的工资克扣问题。由于打工者的流动性,很多企业对临时性质的打工者普遍采用延发工资的办法,致使打工者最终要被克扣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的工资。
(四)医疗体制。人吃五谷杂粮,就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从药品的监管,到药品的价格,再到医疗机制,我们始终没有走向正规。而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实事也说明政府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对药品的监管,如何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如何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这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希望老百姓在未来的一天,不再为看病发愁。
(五)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是事关国家前途与未来的大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期发展的根本。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个传统:学生所学,首要在学做人,其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现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了学做人。这也是社会不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做人的根本是从遵守规则做起,是自觉的遵守社会的公德和公则,是遵守国家的法律。可面对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则呢?而大学现在存在的资源浪费更是突出。试问:这样的教育机制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呢?
(六)文化建设。思想文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也不在于是否荣获了奥斯卡奖;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是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人民的文明程度。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就会带动人民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动力。
(七)食品安全。国家固然有监管的责任,政府的确也有整治的义务,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我们中的所谓“人民”造成的。从这个意义说,我觉得悲哀,觉得是一种耻辱。为了蝇头小利,而相互残害着。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昧良心的素质。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时又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这样一个耻辱的恶性循环。我们在责怪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
(八)贫富分化。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九)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责任。污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腐败,根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国家和政府要把污染源堵住,把好审批关,把好监管关,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局面。同时保护环境也要有一个全民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十)社会治安。社会治安是事关老百姓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对于这个问题,要两手抓:一手要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居乐业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手要严厉打击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这就是宽猛相济的道理。以德治国,以宽临民是根本;以法治国,以猛纠民,是手段。
三、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已经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凸显出了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决心。现阶段,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执政”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换言之,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我们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二)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最有效的动力。民生具体状况如何,对于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就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较而言,高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最强,但其边际消费倾向却是最低的;低收入群体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其边际消费倾向最强,要高于高收入群体,但其购买能力却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能力均比较强。显然,一个收入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状态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亦即中等收入人群占主导位置的社会结构,对于内需的拉动力是最强的;相反,在一个民生状态不容乐观亦即以低收入群体占据主导位置的金字塔型的社会当中,其内需拉动力是最弱的。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并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普遍提高,可以增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这样一来,更多的社会成员的购买力就会明显提升,我们国家的经济就会得到有效持续的拉动。
(三)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之必需。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现在大量社会调查显示出的问题多集中在同民众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方面,如: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义务教育、贫富差距、物价上涨等。由于一些民生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有害的影响。显然,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必须高度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并将它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9
  我国民生状况的改善不容乐观   
  十七大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奉行的“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应该说,从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及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大力改善民生方面的举措,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相对于我国GDP年年大幅增长而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言;相对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始终滞后于通胀导致的消费增长而言;相对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而形成的贫富差距过大而言,我国的民生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日前,《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题为《2010 中国人花了多少钱》的署名文章。该文援引若干数据用事实说话,揭示了我国当前的民生状况还存在一些亟待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解决的问题。  

  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窃以为,我国民生状况的改善之所以尚未得到应有改善的具体原因,大致已可从上述若干重要数据中找到答案,因此无须我再饶舌赘言了。不过言犹未尽的是,最后我还想就如何客观合理、实事求是地考量测评我国民生状况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国家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历来都习惯使用按人均计算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考量测评和报道诸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储蓄率上升等民生改善的情况。其实,这样的计算方法难免有失之客观真实的片面性。特别是按人均计算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更是子虚乌有的假大空。我们不妨打一个简单的比方:譬如有10个人,其中仅有3人的工资各增加了1000元,而其余7人各增加了200元,如果将3人増加的3000元加上7人增加的1400元,从而得出人均增加440元,于是那7人比实际增加的200元则无中生有地多了240元。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的计算方法也存在同样弊端。而全面、真实、合理的考量测评方法应该是,既要按不同行业、群体个人收入实际增长多少计算,更要力求避免不同行业、群体个人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既要作个人收入的纵向比较,又要作不同行业、群体个人收入差距的横向比较。唯此,才能客观反映我国民生的实际状况。

  二、考量任何一个国家的民生状况是否有名副其实的改善,主要是看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公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可支配收入及其消费能力)是否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对于一个“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而言更是如此。笔者以为,改善民生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共同富裕,而不是长期停留在少数人的发家致富,更不是贫富差距悬殊的两极分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三、考量我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是否有了应有的实质性改善的关键,是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否同GTP和国家的财政总收入,基本保持同步增长;是看我们政府取之于民的财政收入是否能做到最大限度地用之于民;是看我们的政府能否提供本应由国家财政支出的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费用。总而言之,是看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能否与社会其他群体平等、合理地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尽管我国目前民生状况的改善尚不能尽如人意,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付诸实施的过程中,我国民生状况的进一步改善指日可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