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论题

各位朋友,我参加了一个辩论赛论题是:大学教育.
我方的观点是大学教育面向市场,有哪为高人帮我找点有力的论据.
小弟在这里谢谢了

  据《北京晨报》报道:教育部表示,大学学费标准自2000年以来6年间就从来没有调整过。2007年教育部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若该办法出台,高校收取学费将有依据。

  此消息一出,网上赞成者甚众,称大学生培养成本可以成为一本“明白账”,可以减少甚至杜绝教育乱收费问题,是对“教育产业化”的拨乱反正,可以大大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

  我看这未必。 正如教育部官员所言,大学生培养成本培养成本核算十分复杂,包括人员工资、奖助学金支出、还有社会保障支出、公务费、业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单说人员工资一项,就有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津贴、授课费等等,很多大学教职工严重超编,可还另请一大批临时工做事,这部分开支怎么算?还有人才安置费、出国考察培训费,这些都是无底洞,算不算成本?更有一些灰色甚至黑色成本,比如学校官员加官进爵拿公款行贿,比如为收受回扣把基建规模弄虚高,这些又怎么算?由谁来算?

  大学生培养到底需要多少成本,谁也说不清。200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培养一个本科生的完整成本一年至少要4到5万元,2005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理工科和文科人均培养费分别为每年约1.5万元和1.2万至1.3万元,数据相差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据权威机构测算,中国每位大学生的教育成本为每年7000-8000元,可惜这是民间的,没有权威性。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按教育部的说话,大学学费是按培养成本的25%来收取的,以现在6000元学费计,每名学生每年的培养成本则为2.4万元。而民办高校是没有财政拨款的,他们和国有大学的收费差不多,那私立大学每招收一个学生一年就要亏损1.6万元!可事实是,绝大多数私立大学都是赚钱的。也就是说,国有大学的办学成本是私立大学的四倍。

  这一比大家都明白了,现在大学教育收费过高的弊端并非市场化造成的,而恰恰是市场化不彻底的恶果。不是政府管得太少,而是政府管得太多。

  从经济学来说,计划经济(官办企业)的结果都是:短缺经济和民不聊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哈耶克把国企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无法计算成本。比如当官员们把行贿买官的钱划入公用开支时,当他们把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塞进编制时,你说那个成本怎么计算?同样,政府管不好企业却能能管好大学吗?西方发达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教训,很多国家都从大学免费教育走向了收费。

  要想降低大学收费,我是比较倾向于政府的许多管理职能退出教育领域,让大学形成真正的市场。也就是说,给予私立大学和国有大学同等待遇,甚至允许外国高校进入,从而形成竞争性教育供给环境。有了竞争,教育部就不用劳思费神去搞什么《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了,把培养学生的成本核算交给大学校长们,他们自然就会在如何筹资、如何节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降低收费以便吸引学生上动脑筋了。

  大学教育市场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大学生一职难求,很多人把罪因全部推给扩招,这是很不负责的说法。中国的大学生多了吗?不多也。

  我想大学生一职难求的原因,一是教育和市场脱节,很多学校设置专业不是根据市场需要,而是依据人事安排的需要设置。有这么多历史教师就得招这么多学生,要不教师上不了课就拿不到课时津帖也评不上职称。二是漠视教学质量。拿研究生教育来说,现在大学研究生教育有种近亲繁殖的现象,就是招本校毕业生的比例特别大,为什么?因为专业课考试容易通过,只要考好政治和外语就行了。特别是本校的在职研究生,基本上在读研究生期间就是学外语,有人戏称读研究生就是上外语辅导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再留在本校做教师,教学质量不差才怪。

  如果市场化了,不抓教学质量就得淘汰,这种文凭式教育就会寿终正寝了。

  大学教育该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彻底退出教育领域,保障公民接受教育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为了让每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都能进得了校门,能完成学业,我想应该改变教育经费的下拨方式,把经费直接补到学生的手里,而不是拨给大学,由学生去选择大学,多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