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的介绍

急用!帮帮忙吧!

  基隆
  基隆市位于台湾岛最北部,是一个港口都市。辖7个区、7个附属岛屿,总面积132.76平方公里。

  基隆古名鸡笼,一说因基隆山象鸡笼形状而得名,又一说认为该地以前为高山族凯达喀兰人住地,“鸡笼”是“凯达喀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明末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表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鸡笼,1642年被荷兰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才被郑经(郑成功之子)率部赶走。日本入侵时期(1895年至1945年),设基隆郡基隆街,后来升格为市,1945年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接管后,成为省辖市。现辖仁爱、信义、中正、中山、安乐、暖山、七堵等7个区。

  市境东、西、南三面环山,但山势不高,多在250公尺以下,北面为港湾,入口处有和平岛和桶盘屿横扼门户,成天然防波堤。气候湿润温和,雨期长,雨量多,人们把基隆市称为“雨都”或“雨港”。温带海洋气候很显著,年平均气温21℃,最高为8月,平均28℃,最低为1月,平均15℃。

  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式辟为商埠。1887年建筑基隆至台北铁路,1891年通车。1889年建成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占台湾后大举筑港,分四期于1935年完成,成为现代化商港,现有39个深水泊位,可停靠3万吨级轮船。1945年光复后,增建了仙洞的货柜码头和特种货物码头,以及八斗子渔港。现在基隆港是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进、出港船各约5000多艘,货物吞吐量约8000万吨。基隆渔港是台湾重要渔业基地,年渔产量约占全台湾渔产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时被划为要塞区,现为台湾当局的海军基地。

  基隆市的重要工业主要有采煤和造船。基隆港口在台湾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区三面环山,平地狭窄,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要游览地有观海亭、慈航寺、佛都图书馆和全身乳白、颇为壮观音菩萨像。有灵泉寺,建于1889年,为基隆最古、最大佛寺,有33尊观音石像排立。有社寮岛蕃字洞和千叠敷海蚀奇观,此外,还有海门天险、清代炮台遗址,以及“仙洞听潮”、万人堆、狮球岭炮台,暖暖水源地等旅游胜地。

  基隆庙口小吃是指位于奠济宫附近仁三路和爱四路的小吃摊,约成“L”形,总长约4、5百公尺的区域,聚集不下300多个摊位,经过数十年的演变,这里的摊位不仅按顺序编了号,连招牌都整齐划一,各式小吃种类繁多,各家皆以独创口味招揽顾客,口碑远播,致使基隆庙口小吃名闻全省。

  奠济宫建于清风吹清同治12年(1873年),乃漳州籍先民为纪念来此开垦的先祖而建,香火鼎盛,但自从小吃摊声名大噪后,已有油烟盖过香火之势;然于大啖美食之余,别忘到奠济宫细细鉴赏这座百年庙宇,一窥先民精致的雕琢艺术。

  庙口小吃以仁三路的摊位历史较久,有很多是日据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共聚集了70多家小吃摊,皆有固定的摊位 整齐的招牌,自白天就开始营业;著名的小吃有独树一帜的虾仁羹、天妇罗、泡泡冰、豆签羹和三明治等,都让人垂涎不已。

  兴起较晚的爱四路则被规划为流动摊位区,但每摊位置固定,较具代表性的摊位有八宝冬粉、奶油螃蟹、原汗猪脚大王、红烧鳗羹,以及全家福的甜酒酿和元宵;后半段摊位则以服饰、鞋子、玩具、日用品为主,而与仁一路交接处,也有几摊老字号的小吃,此路段于下午4点半左右才开始营业。夜市白天时可通行汽、机车,下午5点开始管制,成为行人徒步区,因此游客最好在傍晚前来,最能感受庙口夜市的魅力。

  天妇罗
  地址:仁三路16号摊位
  营业时间:1100~2100

  天妇罗是一种日本食物,意指“炸的东西”,其实就是甜不辣,也是基隆庙口最负盛名的小吃之一。庙口卖天妇罗的摊子有好几家,其中以编号16号的摊子最为老牌,且味美料好。每家皆采现做现炸,以鱼浆加上面粉、太白粉,再以糖、盐调味,用机器搅匀后,再用手捏制成形丢进油锅,配上甜酱、小黄瓜,既是一份香酥可口的美食。

  豆签焿
  地址:仁三路26号摊位
  营业时间:0900~2230

  豆签焿是基隆小吃的特产,主要原料为“豆签”,是以状似黄豆带有黑斑的米豆,磨成粉后加工制成面条状,但比一般的面条短而薄,便是所谓的豆签,再与鱿鱼羹、虾仁羹一起在汤里煮,其汤汁则是以虾仁、蚵仔等材料一起勾芡烹煮,料多实在,值得一尝。

  红烧鳗焿
  地址:爱四路9号摊位
  营业时间:1600~2400

  这家已卖了30年的红烧鳗焿,是庙口最有名的小吃之一,它是用新鲜的鳗鱼去头、骨刺后切成块,沾上调味料去腥再裹上面粉油炸红烧,然后放入大锅中和白菜、香菇一起勾芡烩成,鱼头则煮成当归鳗鱼头,风味鲜美醇口,是喜爱羹汤类食客不可错过的佳肴。

  全家福甜酒酿元宵
  地址:爱四路24号摊位
  营业时间:1700~2400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完全是手工自制,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谓的“酒酿”,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酿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酿,在香醇的酒味中还掺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馅元宵,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甜酒酿,此外,也可买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时节,可得事先预订,否则一颗难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07
基隆市位于台湾的东北角,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全市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35万,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国际商港,加上境内岛屿、港湾、山陵兼具,繁华的港都则局促于山海之间,无论功能及型态上皆具香江风情,犹如一个"小香港"。

基隆过去曾被称为鸡笼,那是因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为凯达格兰族,格兰的谐音近似台语之"鸡笼",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鸡笼,因而得名。后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名为基隆。

基隆港的修建奠定了基隆市的繁荣,自日据时期起,基隆港四周一直是政治、商业、人文活动之中心。

基隆因过去的战役而留下不少古炮台,如海门天险、白米瓮炮台、大武仑炮台、狮球岭炮台、杠子寮炮台等,目前多已列为古迹。也因开发甚早而形成历史悠久的人文活动,如中元祭放天灯和庙口小吃都极为脍炙人口,成为基隆文化的代表。在自然景观方面,和平岛、八斗子望幽谷等海岸地质景观,情人湖、泰安瀑布、暖东峡谷等山林景观,也很值得游览。此外,基隆沿岸为曲折的岩岸湾澳,大小渔港密集,大武仑、外木山、八斗子、望海巷等各具特色,而随之兴起的观光渔市和海鲜餐厅,也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铁路 基隆是西部纵贯线北端的起点站,以其为起迄点的各级列车不少;八堵车站为市内另一大站,由此转接北回线,可通往宜兰、花莲、台东各县,或可搭平溪线往瑞芳、平溪等地。
公路 基隆为中山高速公路起点,台北县市、中坜、新竹、台中、南投皆可藉台汽客运往来基隆市。此外,火车站前有基隆客运联络金山、福隆、金瓜石、板桥等地,以及福和客运开往金瓜石、台北、板桥方向。基隆市内大众运输以基隆市公车为主,分别由基隆火车站旁及忠一路发车,路线规划完整,堪称便利。
第2个回答  2007-11-05
基隆市是台湾省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位于台湾岛最北部。下辖七个区、七个附属岛屿,总面积132.76平方公里,人口37.5万。是台湾省的第五大城市。

基隆古名又叫鸡笼,一是说基隆山象鸡笼形状而得名,又一说认为该地以前为高山族凯达喀兰人住地,“鸡笼”是“凯达喀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明末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山地名出现,清代古志里则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等记载。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鸡笼,1642年被荷兰殖民主义者所取代,1667年被郑成功之子郑经率部赶走。日本入侵时期(1895至1945年)设基隆郡基隆街,后来升格为市,1945年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接管后,成为省辖市。现辖仁爱、信义、中正、中山、安乐、暖山、七堵等七个区。

基隆市是一个群山拱抱的港口城市。市内多山,四周为三界山、姜子寮山、五分山、红淡山等,三面环山,一面临着基隆河。基隆河的中段横穿基隆市郊南部。海陆交通都很发达,是纵贯铁路和南北高速公路的起点。基隆一直是从海上进入台湾岛北部的一大门户。

基隆港又有“雨港”之称。这里雨日非常之多,雨量非常之丰,不仅在我国沿海一带数以百计的港口中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是全世界上最多雨的港口之一。据历史上多年平均统计,基隆的年平均降水量为3043毫米。基隆全年降雨日多达214天。在基隆港口不远的火烧寮一带被人们誉为“我国的雨极”。这两地在地理位置上距离不远,气候又都处在雨幕的笼罩之下,构成台湾岛北部的一个自然景观。

基隆是台湾最早发展起来的一座工业城市,它的兴起与基隆港辟为商港有着密切的关系。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始辟为商埠。1887年建筑基隆至台北的铁路,1891年通车。1889年又建成了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台后又大举修筑港口,使基隆港口的吞吐能力不断提高。以至到现在,基隆一跃而成为台湾全岛最大的进出口港,是仅次于高雄的第二大港。另外基隆渔港是台湾重要的渔业基地,主要有:鲣、鲔、鲹、鲷、旗鱼等。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时被划为要塞区,现在是台湾当局的海军基地。

基隆的重要工业有采煤和造船。和平岛就是台湾最大造船工业基地。在六堵、七堵及和平岛市郊一带工业区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工厂。由于基隆市三面环山,平地狭窄,它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基隆市区街道和住宅都分布在山水之间,市区的马路基本沿着港口码头平行而建。高架公路横过市区上空一直通向港口,非常雄伟壮观。基隆市的市政建设非常具有典型的山城港市的风貌。

基隆市主要的游览地有观海亭、慈航寺、佛都图书馆和全身乳白颇为壮观的观音菩萨像。灵泉寺建于1889年,是基隆最古、最大的佛寺,有33尊观音石像排立。此外,还有社寮岛、蕃字洞、千叠敷海蚀奇观、海门天险、清代炮台遗址,以及“仙人洞听潮”、“万人堆”,狮球岭炮台、暖水水源等旅游胜地。

参考资料:http://tw.people.com.cn/GB/83207/83222/103609/6386106.html

第3个回答  2007-11-19
基隆市位于台湾岛最北部,是一个港口都市。辖7个区、7个附属岛屿,总面积132.76平方公里。

基隆古名鸡笼,一说因基隆山象鸡笼形状而得名,又一说认为该地以前为高山族凯达喀兰人住地,“鸡笼”是“凯达喀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明末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表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鸡笼,1642年被荷兰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才被郑经(郑成功之子)率部赶走。日本入侵时期(1895年至1945年),设基隆郡基隆街,后来升格为市,1945年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接管后,成为省辖市。现辖仁爱、信义、中正、中山、安乐、暖山、七堵等7个区。

市境东、西、南三面环山,但山势不高,多在250公尺以下,北面为港湾,入口处有和平岛和桶盘屿横扼门户,成天然防波堤。气候湿润温和,雨期长,雨量多,人们把基隆市称为“雨都”或“雨港”。温带海洋气候很显著,年平均气温21℃,最高为8月,平均28℃,最低为1月,平均15℃。

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式辟为商埠。1887年建筑基隆至台北铁路,1891年通车。1889年建成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占台湾后大举筑港,分四期于1935年完成,成为现代化商港,现有39个深水泊位,可停靠3万吨级轮船。1945年光复后,增建了仙洞的货柜码头和特种货物码头,以及八斗子渔港。现在基隆港是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进、出港船各约5000多艘,货物吞吐量约8000万吨。基隆渔港是台湾重要渔业基地,年渔产量约占全台湾渔产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时被划为要塞区,现为台湾当局的海军基地。

基隆市的重要工业主要有采煤和造船。基隆港口在台湾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区三面环山,平地狭窄,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要游览地有观海亭、慈航寺、佛都图书馆和全身乳白、颇为壮观音菩萨像。有灵泉寺,建于1889年,为基隆最古、最大佛寺,有33尊观音石像排立。有社寮岛蕃字洞和千叠敷海蚀奇观,此外,还有海门天险、清代炮台遗址,以及“仙洞听潮”、万人堆、狮球岭炮台,暖暖水源地等旅游胜地。

基隆庙口小吃是指位于奠济宫附近仁三路和爱四路的小吃摊,约成“L”形,总长约4、5百公尺的区域,聚集不下300多个摊位,经过数十年的演变,这里的摊位不仅按顺序编了号,连招牌都整齐划一,各式小吃种类繁多,各家皆以独创口味招揽顾客,口碑远播,致使基隆庙口小吃名闻全省。

奠济宫建于清风吹清同治12年(1873年),乃漳州籍先民为纪念来此开垦的先祖而建,香火鼎盛,但自从小吃摊声名大噪后,已有油烟盖过香火之势;然于大啖美食之余,别忘到奠济宫细细鉴赏这座百年庙宇,一窥先民精致的雕琢艺术。

庙口小吃以仁三路的摊位历史较久,有很多是日据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共聚集了70多家小吃摊,皆有固定的摊位 整齐的招牌,自白天就开始营业;著名的小吃有独树一帜的虾仁羹、天妇罗、泡泡冰、豆签羹和三明治等,都让人垂涎不已。

兴起较晚的爱四路则被规划为流动摊位区,但每摊位置固定,较具代表性的摊位有八宝冬粉、奶油螃蟹、原汗猪脚大王、红烧鳗羹,以及全家福的甜酒酿和元宵;后半段摊位则以服饰、鞋子、玩具、日用品为主,而与仁一路交接处,也有几摊老字号的小吃,此路段于下午4点半左右才开始营业。夜市白天时可通行汽、机车,下午5点开始管制,成为行人徒步区,因此游客最好在傍晚前来,最能感受庙口夜市的魅力。
第4个回答  2013-04-09
张小燕的快乐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