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语文文言文 五人墓碑记中的文言虚词

如题所述

一、而    
1、连词,表承接:去今之墓而葬焉。

2、连词,表修饰:则噪而相逐。

二、以
1、连词,表目的: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2、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3、连词,表修饰: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4、介词,表凭借: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介词,用: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6、介词,因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三、焉 

1、兼词: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     

2、代词: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  

3、语气词:吴之民方痛心焉(无实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欺压人民,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他们多次上疏弹劾魏忠贤,斗争非常激烈。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

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又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作者于崇祯元年(1628年)写下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人墓碑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14
差不多就这么多吧

之: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取消句子独立性)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的;代五人)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结构助词,的)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结构助词。的)

为之声义 (代周顺昌)

四海之大 (定语后置的标志)

佯狂不知所之者 (到)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目的连词,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凭借……的身份)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相当于而,表修饰)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因为)

而:其疾病而死 (表因果、承接关系)
1.去今之墓而葬焉(名做动,修墓)2.其疾病而死(名做动,得,患)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形做名,表率)4.缇骑按剑而前(名做动,上前)5.抶而仆之(使动,使…倒下)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名做动,担任巡抚)7.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形做动,发动暴乱)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做动,用匣子装)9.不能容于远近(形做名,远近各地)10.人皆得以隶使之(名做状,象对待奴隶一样)
11.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使动,使…屈身)12.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做名,重大意义)13.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做动,写了这篇文章)1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形做名,重大作用)
五、将特殊句式代码填入各句后特号内,若是省略句则在原句上补出所省略的文字,若是倒装句则在原句还原。A)定后B)宾前C)省略D)状后E)被动F)判断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2.激于义而死焉(被动)3.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被动)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后)5.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状后)6.众不能堪,抶[之]而仆之(省略)7.断头置[于]城上(省略)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判断)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后)10.扼腕[于]墓道(省略)11.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前)12.忠义暴于朝廷(状后)13.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14.赠谥美显,荣于身后(状后)15.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状后)16.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被动)17.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被动、省略)18.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状后)19.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状后)2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于]道路(省略、状后)
六、重要实词注解:1.以旌其所为(表扬)2.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
3.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4.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他)
5.按诛五人(查究)6.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7.当: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执掌)/然五人之当刑也(面临)
8.众:亦已众矣(多)/众不能堪(众人、大家)/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
9.闻: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名词,名声)/素不闻诗书之训(动词,听到)
10.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道德品行)/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出发、起程)
缇骑按剑而前 (表修饰关系)

抶而仆之 (表承接关系)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表转折关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2-18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何如】“怎么样”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且】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焉】.相当于“之”。
④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