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之年、志学之年、及笈之年、而立之年等是什么意思?

要以下词表示的年龄:
始龀之年、幼学之年、志学之年、及笈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

幼学:指十岁、志学:指十五岁、及笈:指女子15岁、而立:指三十岁。

一、幼学

读音:[ yòu xué ]

出处:《天雨花》第十二回:“众人尽赞黄小姐 ,真乃仙才天纵成;此诗全不似幼学。”

白话译文:很多人都赞黄小姐,真是神仙才能配得上;这首诗不像是十岁的孩子能作出的。

二、志学

读音:[ zhì xué ]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学。”

白话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

三、及笈

读音:[ jí jí ]

出处:《礼记·内则》:“年已及笄”。

白话译文:已经十五岁了。

四、而立

读音:[ ér lì ]

出处:鲁迅 《华盖集·导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

扩展资料

其他表示年龄的古文:不惑之年、知命之年

一、不惑

读音:[ bù huò ]

释义:指人四十岁。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白话译文:不断地求取知识,以减少自己对世界事物而产生的困惑。真诚地待人如己,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地实践前行,不再畏惧任何困难。

二、知命

读音:[ zhī mìng ]

释义:指年至五十。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白话译文:一个人已经活到五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古代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幼学之年.10岁 舞勺之年.13岁 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 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 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 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裏,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参考资料:http://www.bbs-chinazishascj.com/showtopic.aspx?topicid=257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1-13
始龀之年----8岁(男子),幼学之年----10岁,志学之年----15岁(男子),及笈之年----15岁(女子),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50岁,耳顺之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