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阳新县白云山铜矿床

如题所述

一、大地构造位置

白云山铜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大冶凹褶断束南部,殷组复背斜东部。

二、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黄姑山—犀牛山倒转背斜西端南翼和银山断裂破碎带北侧(图2-54)。

(一)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是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在银山断裂以南出露有石炭系和三叠系大冶群部分地层。与成矿有关的主要是高家边组第三段(S1g3),岩性是土黄色、黄褐色薄层状砂质页岩及粉砂质页岩,局部夹粉砂岩。由于受构造作用,岩层破碎,产状不稳定,变化大;岩层倾向一般为140°~220°,倾角35°~700,厚度约200m。

(二)构造

矿区内构造线主要呈NEE和NWW向展布,其间褶皱构造简单,断裂构造复杂,形成东西向的弧形挤压构造破碎带。

1.褶皱

黄姑山—犀牛山倒转背斜:展布于矿区北缘,核部为奥陶系地层,两翼为志留系,轴部北侧S倾,倾向SSE,倾角50°~65°。

银山—肖家湾倒转向斜,展布于矿区南缘,核部为大冶群第七段,北翼受银山断裂影响,产状变化较大,南翼正常,轴线为向南突出的弧形,轴面南倾,倾角东陡西缓。

2.断层及破碎带

银山断裂:分布于矿区南缘(图2-54),是本区主要的导岩导矿构造。断裂呈东西向展布,地貌上表现清楚,倾向170°~210°,倾角65°~80°。断层北翼为志留系,南翼东为三叠系,西段除三叠系外,尚有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层。断层两侧角砾岩宽窄不一,呈糜棱岩或透镜体出现,角砾呈次棱角状和糜棱状,具定向排列,表明银山断裂为压扭性逆断层,断层中有含铜铁帽分布。

图2-54 湖北阳新白云山铜矿地质图 Fig.2-54 Geological map of Baiyunshan copper deposit,Yangxin,Hubei province

Q—第四系表土层;R—第三系东湖砾岩;T1dy4—T1dy1—三叠系下统大冶群第四段白云岩、第三段灰岩、第二段白云岩;第一段灰岩;C2h—石炭系黄龙灰岩;S1g3—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三段砂质页岩及粉砂质页岩;S1g2—高家边组第二段砂质页岩夹粉砂质页岩;Br—破碎带;γδπ—花岗闪长斑岩

破碎带:破碎带有两条,分布于矿区中部和北部,其中以分布于矿区中部的第一破碎带最为重要。第一破碎带呈NWW向展布于矿区中部志留系高家边组第三段砂质页岩中,倾向南,倾角50°~750,破碎带宽60~180m,主要由破碎砂质页岩和花岗闪长斑岩构成,胶结物主要为泥质、砂质及铁质,晚期石英脉发育,硅化强。此破碎带直接控制着白云山小岩体及铜矿化的产状、形态和规模。

(三)侵入岩

区内小岩体甚多,与白云山铜矿有关的是I号花岗闪长斑岩体,其特征如下:

形态产状:花岗闪长斑岩体呈不规则脉状断续出露,地表延长达900m,一般宽10~90m,在20线最宽达140m,倾向南,倾角50°~70°。至22线向东侧伏,延伸全长达1200m。沿倾向在西段只有60m,东段可达400m。0m标高以下,岩体具分支、膨缩等现象。

岩体的矿物成分及岩石化学特征:岩石为浅灰或灰白色,蚀变后为灰绿、浅紫红色,变余斑状结构,基质为显微鳞片花岗变余结构。岩石中斑晶占20%~25%,主要由斜长石(假象)、石英,次为角闪石(假象)、黑云母(假象)组成。基质主要由石英、斜长石、绢云母、高岭土、碳酸盐组成。w(Al2O3)>w(K2O+Na2O+CaO),为中偏酸性铝过饱和系列,SiO2含量54.81%~63.70%,岩体贫碱(K2O+Na2O含量为3.05%~4.658%),岩石的里特曼指数(δ)为0.45~1.17,Na2O远小于K2O。岩体普遍含铜,含量在0.1%左右。与斑岩铜矿床的岩石化学特征基本相符。

白云山花岗闪长斑岩K-Ar法同位素年龄129~122Ma,属燕山晚期侵入。

三、矿床地质

白云山铜矿床由23个矿体组成,矿体主要赋存于第一构造破碎带的I号岩体中,沿北西向和北西西向呈透镜状或脉状分布,为一隐伏的斑岩铜矿床(图2-55)。23个矿体中以I号矿体为主,其铜金属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89%。

图2-55 白云山铜钼矿床剖面图 Fig.2-55 Exploratory section of Baiyunshan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

S1g3—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下段;γδπ—花岗闪长斑岩;CuMo—铜钼矿体

(一)主矿体(即I号)特征

主矿体分布于矿区的10~24勘探线,赋存于岩体内及岩体与砂页岩的接触带附近。矿体走向在东段为NW向;西段为NWW向,倾向SW或SSW,倾角500~70°,矿体由NW向SE侧伏,矿体长约500m,沿倾向延深50~390m,厚度平均约43.91m,形态也较规则。矿体埋深20~430m,绝大部分赋存于0m标高以上,矿体厚度大(平均约43.91m)。

(二)矿石特征

矿石矿物成分: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褐铁矿、白铁矿;次为闪锌矿、辉钼矿、磁黄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铜蓝、黝铜矿、自然金、银金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斜长石、石英、角闪石等。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有自形—他形晶粒状结构、胶状、环带、压碎和交代结构等。构造主要有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构造,其次为团块状、蜂窝状构造。

矿石类型: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是含铜花岗闪长斑岩,其次为含铜砂质页岩。含铜花岗闪长斑岩矿石主要由黄铜矿、黄铁矿及斜长石、石英、绢云母组成。浸染状及团块状矿石矿化强烈,铜品位较富。矿石中Pb、Zn、WO3、Mo含量很低,金含量一般在0.1×10-6左右,w(Cu)/w(Au)值高达56875~110500。

矿石有益组分含量:主矿体单工程含铜品位0.402%~1.034%,剖面平均品位0.824%(如20线,图2-55),矿体平均品位0.768%。伴生有益组分为Au、Ag、S。Au(0.05~0.2)×10-6,Ag(1~5)×10-6,S分布较均匀,含量3.23%。

(三)围岩蚀变

矿床围岩蚀变种类繁多,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石英绢云母化,次为角岩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

(四)矿床物化探异常特征

白云山矿床比较有效的物化探方法是:

自然电场法:—100mV等值线圈闭异常呈东西向,长750m,南北宽350m。异常内有两个—350mV的局部异常,东段的局部异常与主矿体赋存部位一致,极值反映矿体肥大部位,异常形态也与矿体吻合;西段局部异常虽有可能反映山地电场,但该异常伴有Cu、Mo、Ag、Zn原生晕组合异常及土壤中汞气和激电中梯装置的Ms异常,因此,该自电异常可能反映下伏的金属硫化物体。

激电异常:激电中梯和激电三极装置,在主矿体上方有异常反映,能确定矿化范围,但在有些地段(16~18线)Ms异常反映不明显。

化探异常:矿床的元素组合为Cu、Mo、W、Bi、Ag、Pb、Zn、As、Hg等。其中Cu、Mo、W的浓集系数均大于25,Bi大于700。次生异常浓度分级明显,形态规则,强度高,沿东西向断裂破碎带展布。在矿体上方及破碎带中见很好的汞气异常。土壤中汞气异常的背景值为17ng/m3,衬度为10.77。原生异常的范围和强度略小。一般Mo、Ag、W反映斑岩体产出地段和铜矿体产出部位,Cu、Zn异常反映铜矿化范围。As异常主要发育在断裂破碎带和斑岩体侵入顶端部位。自岩体向外,元素具一定水平分带,即Mo、W→Ag、Cu、Zn→As→Hg。

综合分析钻孔原生晕剖面资料,Cu、Ag、Mo、W元素与斑岩体和矿体关系密切。铜晕内带包裹矿体,中带反映岩体及蚀变带。银晕内带包裹斑岩体,同时又在前缘上方的蚀变破碎带中出现。钨晕内带反映斑岩体产状,并延伸至岩、矿体尾缘以下。钼晕主要在岩、矿体下方的尾缘,与钨晕相近。锌晕发育于岩体上方及前缘破碎带中。砷、汞晕主要反映斑岩侵入体前缘和控矿破碎带。其他Bi、Mn、Co等异常也与矿体关系密切。

四、成矿条件及矿床成因

(一)流体包裹体特征

1.矿床中包裹体不发育,类型单一,主要为流体包裹体及纯液相包裹体,气相包裹体很少,未见子矿物包裹体和气液二氧化碳包裹体。包裹体的宿主矿物主要是石英,包裹体在岩石的石英斑晶中(一般4~6μm)呈星散状分布,穿插岩体石英细脉中(<1μm)的液体包裹体呈带群状及点群状分布。包裹体体积较小,反映了矿区气液活动的规模可能不大,影响到矿床形成的规模。

2.包裹体中液相成分及成矿流体性质

流体包裹体液相中含有Na+、K+、Ca2+、Mg2+等阳离子和F-、Cl-

等阴离子。岩浆期后热液含

、K+高,pH值显中性,矿化热液含Na+、Ca2+,pH值显中偏酸性。包裹体液相中[Na+]/[K+]值由岩体向矿体明显增高,表明由[K+]高向[Na+]高演化,有利于配合物的分解和矿质沉淀。同时由于包裹体液相成分矿化度不高,未见明显矿液沸腾现象。

3.成矿温度

包裹体的爆裂温度从岩体到围岩是366~321℃。黄铜矿的爆裂温度为250~280℃,属高到中温热液矿床。

4.矿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平均值δ34S为3.1‰,接近陨石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硫来自深源。

(二)矿床成因

从侵入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白云山铜矿床与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相比,其不同之处表现在岩体规模小,形态呈不规则的脉状产出。岩石属铝过饱和系列,碱值远小于8,Na2O含量远小于K2O,岩体的里特曼指数(δ)远小于3.3。矿化发生在脉状花岗闪长斑岩中,呈线状分布,属线型矿化。矿床的规模小,矿化不均匀,围岩蚀变分带不明显。与鄂东南复合型斑岩铜矿床相比,本矿床钼含量低,w(Cu)/w(Au)及w(Cu)/w(Ag)值大,岩石类型单一,矿物成分简单,显示本矿区为单一斑岩型铜矿床特征。矿化形成温度与斑岩铜矿相符。因此,本矿床为高-中温热液斑岩型铜矿床。

五、找矿标志

地质标志: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控制含矿岩体,铜矿化主要产在上部岩体的侵入端缘及边部破碎砂、页岩中,地表石英绢云母化、钾化、硅化并存。

地球物理标志:在地表局部显弱磁、低重异常。自电、激电异常明显,基本反映含矿斑岩体和矿化范围,呈面状或环带状沿近东西向控岩控矿断裂破碎带展布。断面上激电异常反映蚀变带及矿化体的范围,矿体和斑岩处于低电阻率异常中。

地球化学标志:不同化探方法均能圈出局部地球化学异常。异常浓度分级明显,形态规则,范围大于岩体,强度较高。一般Cu、Zn异常控制矿化范围,Mo、Ag异常与矿体赋存部位吻合较好。侵入体端缘及断裂带上方,汞气异常明显。

据“八五”国家攻关项目研究,拟定白云山式铜矿床综合找矿模型(表2-42)。

表2-42 白云山式铜矿床综合找矿模型 Table 2-42 Comprehensive qxploration model for Baiyunshan-type copper deposi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