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张华救掏粪老农案例论述如何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如题所述

1982年7月11日,大学三年级学生张华为抢救掏粪落池的老农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由此引发一场“人生价值如何衡量”的全国范围内的讨论。2009年,张华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100位人物”。
在对“大学生救老农”的价值判断上,讨论形成了两种观点:持肯定意见的人主要的视角停留在道德层面,认为张华救人牺牲是社会的一种高尚品质,值得人们去学习。而持反对意见的人主要的视角则是社会效益,他们不否认张华行为本身的高尚,但却认为以大学生换老农民,社会获益少,“不值得”。

一方面,生命对于个体而言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意义,而不关乎其身份和地位。如果仅仅把个体社会作用大小作为选择生命的理由,显然有些可笑。更何况,张华的事迹从道德和精神层面所造成的影响,更是远远超过了这个事件本身。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权对自己生命保持起码的尊重和敬畏,这也是“生命至上”的一种具体表现,但“生命至上”在本质上绝非全部指向自我。大学生张华救掏粪农民未尝不是“生命至上”的体现,只不过指向的是他人而已。生命如此宝贵,遇到危险和困境,我们更应当善于“智”为,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张华和老农的问题,一直到现在可能仍然是一个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90年代的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不少观众就表示为了让一个普通士兵回家,而让一队士兵去送死,这死掉的八个士兵难道就不想放下手中的枪回家,他们难道就没有不盼望着回家父母,妻子,儿子吗,一个大还是八个大。

可以肯定的说,年轻的张华在施救时绝对没想得如此复杂。或许他只不过想伸出援手,去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可以忍受恶臭以及自己都无法预料到的生命危险。
那一刻,张华身上我们看到了是人性的善。是人性的光芒,一种人类可以用来对抗黑暗、邪恶、血腥、偏见、欲望的精神武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