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急需一篇以看《肖申克的救赎》有感的作文`字数在600左右``谢谢`

关不住的鸟儿¬——关于那部电影,那本书

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篇小说去读,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对由它改编的电影的喜爱。记得初次看这部电影只是觉得好漫长,好无聊,有点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爱它,有那么多人为其失去94年的奥斯卡小金人鸣不平。
第二次看完它,我便深深地喜欢上了它,有点奇怪它为什么不能得到小金人。看完电影后有种奇妙的感动,但这种感动难以形容,可能就在嘴边,却不知用怎样的词汇才能表述出来。只是知道,这部电影很温馨,虽然它发生在冰冷的监狱。
后来不知又看了多少遍,虽然情节早已铭记于心,但在胶片中记录的感动却从未消失过,总让嘴角不觉挂上欣然的微笑。
可能用这么多文字去当作一个开头实在有些啰嗦,但请允许我在这里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敬意,它的名字是《肖申克的救赎》。

下面就要进入正题了,因为看过电影的缘故,这个故事恐怕对我来说早已没有悬念。反倒是电影的精彩让我有点担心会不会在读过这篇小说后会感到失望。结果是,我失望了——在电影中很多精彩的情节都没有出现,虽然这不怪小说本身。更多的是惊喜——这个故事并不比电影失色,甚至更深刻地表达着主题。

这个故事是以在监狱中劳役多年的犯人雷德(Red)的视角展开的,全篇以雷德陈述的方式记录了主人公安迪(Andy)从进入肖申克监狱到越狱成功这27年间安迪的生活。

先说说肖申克监狱本身吧。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4,5十年代,是战后有些混乱的年代。肖申克监狱位于缅因州,因为那里没有死刑,于是监狱里多了那些在岁月的磨砺中一点点衰老的犯人。肖申克监狱很混乱,故事中总共换了3个典狱长,都是那些典型的反派,不断从犯人身上谋利或释放他们的变态心理。如果按照雷德的说法,肖申克恐怕是个把犯人慢慢“体制化”的工厂,就是让他们从抵触一点点接受,喜爱,甚至离不开监狱,然后等他们人老珠黄时再释放,那时,他们早已不属于日新月异的外面世界,也不会有力气去“想方设法”进入肖申克了。最令人心痛的例子就是布鲁克了“六十八岁高龄”,“边走边哭”,“死于贫苦老人之家”这几处短语不知怎地,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虽然这个在电影中着墨很多的人在小说中之占了寥寥数行,却给人一种更心痛的感觉,从这个片段中流露的悲伤与绝望似乎在暗示着那个高墙中人们的命运——无奈,无望。

接下来说说主角吧。安迪是曾是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家,是因为某个自己无法解释的罪名而入狱的,虽然后来证实他并没有杀人,但他却为此付出了27年光阴。

在这段时期,安迪和这个监狱格格不入,在别人眼里,他并不像个犯人。他每天像散步一样悠闲地在操场徘徊,脚下尘土飞扬;他能够与监狱最冷酷的看管平等交流,丝毫不像个犯人的样子。记得雷德形容他像是穿梭在鸡尾酒会中,每天回到温暖的家中,有美女与佳肴。
似乎他就是有这种特质,能够在冰冷的高墙中过着宛若外面世界的生活。

我之前说过,这个故事充满了温馨。最令人心动的是安迪帮助看管哈里后与同伴在屋顶上,沐浴着5月的春风一起喝酒的场面。那一瞬间,那些平日身处监狱的犯人,第一次有了当正常人的感觉,以前的种种都可以暂时忘却,哪怕是片刻。安迪自己并没有喝酒,而只是静静的坐在阴凉处,感受春风的吹拂。这或许就是安迪的神奇,他的身上有着铁栏之外的,格外美好的东西,甚至可以让其他人也感受到那份早已忘却的美好。

还有一处是安迪送给雷德石头的情节。那是一块美丽的石英,是安迪精心磨制而成的。最难忘的是雷德看到时候的反应“我看了很久,有几分钟,我甚至有点不敢去碰它们,实在是太美了。这里极端缺乏美好的东西,而真正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甚至不怀念这些美丽的东西”“我内心升起一股暖意,这是任何人看到美丽东西之后都会涌现的感觉”或许这是雷德那渐渐被体制化的内心一次重大的改变吧,他所感动的可能并不只是在监狱中出现的美丽石头,更是监狱中少有的,美丽的内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09
百度不行,搜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