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素质教育

如题所述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 中国素质教育大讲堂
路坎坷,很不乐观,2008年4月24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组的筹备大会。陶宏开教授作为特邀顾问。陶宏开教授的素质教育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但是在会上,83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的几句话,道破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他说,人类现在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各位教职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比如说,顺手带走没有喝完的水,这就是一种素质。 从现场来看,确实职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至少没有第二个人带走自己的水瓶,甚至地上随处可见。可悲可笑可气!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陶宏开教授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言简意赅! 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思想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胡锦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高素质的理想社会。没有高素质, “和谐”从何谈起?没有高素质,“社会主义”将是虚幻的理想社会。   2. 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现在已经推起高潮。但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间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你的素质。“桥上的人在看风景,桥下的人在看你。”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3.素质教育应该从新闻人物做起,充分发挥新闻人物的社会效应。毛主席的时代,是特殊时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民服务……那个时代,领导,榜样,先进,模范,标兵,做老实人……当年令人激动万分的一些词语,现在已经慢慢淡出。可是现在只有政府官员,没有了“领导”! “为人民服务”换成了“形象重于生命”。 “是谁领导我们闹革命,是谁领导我们翻了身?”——谁能领导我们搞教育革命,素质教育。——“我们的亲人,毛主席!”“我们的亲人,共产党!”???   4.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领导带头,群众加油!为全人类,为社会主义建设,加油!
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成人教育,是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年人的教育。成人教育原应在婴儿教育、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但目前中国的现状是: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经过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仍缺少人的基本素质,已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必须立即加强婴儿教育、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成人教育,对现阶段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必须补充成人教育。   (一)成人和成人教育的定义   成人,有作名词和作动宾结构两种解释。   成人,作名词有四层含意:一是生理成人,即性发育成熟的人,中国女性约在14岁左右,男性约在16岁左右;二是法定成人,中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三是心理成人,思想、感情、道德成熟的人;四是能力成人,能从事某种工作,自食其力,自理生活的人。总而言之,成人就是年满18周岁,生理、心理发育成熟,能独立生活,具备最基本素质的人。成人的四层含意缺一不可,否则仍然不是真正的人。   成人,作动宾结构,即“成为人”:人从出生开始,通过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发育、成长,进化到符合当时社会最基本标准、具备最基本素质的人的过程。有的人到死的时候也未能完成这个过程,这个人也就未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成人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的真正人的教育。   (二)成人的历程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几千年来,两种观点争论不休。其实,人之初,性非善非恶,就是动物本性;从人类发展历史看是如此,从一个人的成长史看也是如此。   一个人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过程,浓缩了从高等动物到文明人的进化过程。   1、婴儿阶段   婴儿阶段的人与刚出生的小动物没有区别,不会说话,不会行走。由于进化的人类对后代的呵护,使婴儿的能力大大退化。刚出生的小动物,很短时间就能爬到母亲的奶头喝奶;现在人类婴儿的生存能力还不如小动物。在父母的抚育下,不断生长、发育;不断地向父母亲和周围接触过的一切人,模仿、学习,学会语言、学会直立行走……,婴儿才开始具备人的基本特性。婴儿阶段的模仿、学习,是动物本能的一种表现。婴儿阶段的生长、发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主要和父、母亲的综合素质相关,也和周围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2、成人阶段   成人阶段是人继续生长、发育阶段,更是每个人从动物向真正人的进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人要完成三方面的进化:   (1)身体能力进化。   身体能力进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长,身高增加、体重增加、力量增大;二是发育,性器官发育成熟,男性能产生成熟的精子,女性能产生成熟的卵子。三是能力增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独立生活和参加社会工作的能力都不断增强。生长、发育和各种动物基本一样,而在能力增强方面,各个体之间在从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中差异很大。   (2)大脑智力进化。   大脑智力进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遗传方面,随着生长发育脑体积不断增大,人的各种遗传潜能在后天各种因素的激发下不断发挥、显现出来。二是教育和学习,大脑不断接收各种信息,智力不断提高,在科学技术指导下的各种技能也不断提高。大脑智力的进化,是表现各个体从动物进化到人的程度的重要标志。   (3)意识形态进化。   人刚出生和动物一样没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进化是人特有的,在出生后通过接受各种信息而形成的,做人的基本观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是从动物进化到人的主要标志。   成人阶段是人的生长、发育、模仿、学习阶段,劳动能力的准备阶段。少儿要培养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要学习文字,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科技知识、专业技能,要学习各种社会知识,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共事。这就是一个从动物进化成为人的过程。   人15岁左右性发育成熟,可以繁衍后代是生理成人,中国为年满18周岁的公民是法定成人,思想、感情、道德成熟是心理成人,能从事某种工作、独立生活是能力成人。年满18周岁,生理、心理发育成熟,能独立生活,也就是完成了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生理成人、法定成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心理成人、能力成人。如很多刑事犯罪分子就是缺乏人的思想道德,心理未成熟,还停留在动物的本性上,未能成人;又如未能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力还停留在动物的水平上,未走上职业岗位,未能独立生活,也未能成人!   3、成文明人阶段   成文明人这是人进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文明人,但成文明人应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努力目标。现在中国强调素质教育,正是为了促进每一个人更好地完成各方面的进化,成为真正的人,成为文明人。   (三)成人教育的基础内容   1、学习和思维能力是成人的基础条件   人与高等动物的共性是每个人从高等动物发展成为真正人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如果没有这些共性,具有人的形态的高等动物就不能发展成真正的人。   (1)生理共性   所有高等动物都有头和大脑,都有能接收各种信息的感觉器官;所有高等动物都有肢体,都能进行运动,这是动物最基本的特性。大脑对各种信息能进行综合分析,并指挥肢体从事各种活动。人和高等动物一样,从出生靠上代哺育到自立生存,需要经过生长和发育,提高生存能力的过程,从而具备了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繁殖能力,维持本物种的生存;生存能力,维持自身个体的生存。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完成生理上的进化和成熟,产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2)行为共性   食、性交、运动:人和一切动物一样,都必须通过运动获取食物,获得能量和物质才能维持生命;都必须进行性交,实现生命的繁衍。人和动物一样,从出生靠上代哺育到自立生存,需要生长和发育,提高身体能力:包括自身繁殖的能力和活动的能力,完成生理上的进化和成熟。   模仿、学习:人和动物一样,有的能力是通过基因遗传,还有很多能力是在哺育过程中,向上代学习而代代继承相传。模仿和学习这是动物本能和共性   思维:利用大脑对各种信息能进行综合分析就是思维,这是大脑的主要功能,也是创新的基本条件,会思维是高等动物的共性。   高等动物的模仿、学习和思维共性,是各个体发展成为人的关键。各个具有人的形态的高等动物,在进化到真正人的历程中,发展速度、水平有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内因:各个个体在后天生长、发育、发展中,学习和思维存在的差异。   2、人和高等动物的基本区别和成人教育基础内容   从高等动物到人是一个缓慢的进化过程。人和高等动物的区别是进化的结果。人与动物有显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形态能力、行为表现、思想意识三个方面。成人教育的基础内容也从这三方面展开。   (1)形态能力教育   A、直立行走、语言、手的功能的培养:人和动物的形态区别主要在于能直立行走和手的形成。人和动物的能力区别主要在于:人有语言,能使用火,能制造并使用工具。上述能力的培养基本上是在婴儿阶段,由家庭完成。   B、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性是能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内在本质。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社会文明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创造性能力培养特别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始终,从小培养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束缚了一代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2)行为表现教育   A、行为控制能力的培养: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动物的行为表现基本上都是生理需要的反映,人的行为表现除了生理需要的反映,还有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的反映。人的行为表现与动物的区别也在于:人的行为表现是在理性指导下,受当时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约束下的行为表现。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学生自觉培养行为控制能力,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   有些人的行为表现出“两面性”: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种行为表现实质是动物本性的一种反映,这种人知道在人类社会中需要装出人的样子。大多数人在社会中,也处在经常和自己动物本性作斗争,克服自己身上不良动物本性的过程中。   如两性关系:动物性发育成熟后就可以与异性交配;有些物种的种群中,在交配上也存在竞争,强壮的雄性经过争斗获胜,成为头领,才有交配权。人的两性关系必须建立在在理性的指导下,受当时的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约束。人与人性交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在有独立生活能力,达到法定年龄,通过法定程序,建立夫妻关系的两性之间进行,并生儿育女,共同承担对长辈,对后辈、夫妻间和对社会的责任。   两性同学之间产生喜悦之情,这是一切高等动物正常的生理反映。作为人,这种感情必须在理性的控制之下,控制得好,可成为学习的动力,相互帮助,学好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立业成家、承担责任作准备。如果没有理性,随心所欲,就会影响学习;甚至产生其它一切非理性行为;实质上就是动物的行为表现。   又如打架斗殴,实质上也是动物本性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人应有的行为表现。但由于各个具有人的形态的高等动物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历程中发展不平衡,社会上总有打架斗殴的事情发生,甚至造成人身伤害。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防止动物本性破坏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任何社会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任何学校都制定一系列纪律制度,规范一切人、一切学生的行为。并对打架斗殴破坏社会、集体秩序的行为进行教育、处罚、强制性管教,直至给予应有的法律制裁。   B、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都应该遵循的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进化和成熟,从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蛮的动物本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社会公德主要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文明礼貌、敬老爱幼。文明礼貌、敬老爱幼是人的最基本道德。   保护环境、讲究卫生。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是为人类当前生存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道德。   遵纪守法、勤恳敬业。遵纪守法、勤恳敬业是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贡献。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层次的贡献。   诚实守信、正直向上。诚实守信、正直向上是为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贡献。   (3)思想意识教育   有思想意识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出现了各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A、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学的世界观必须在不断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是掌握知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丰富,越容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二是掌握技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并掌握各种技能,包括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   B、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以天下为已任,从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最高目标,是科学的人生观。没有思想意识、浑浑噩噩的人其实质还停留在动物水平上。   C、劳动观念教育:人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存、生活质量,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而劳动。人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成为劳动力,能创造财富。人创造财富,客观上有两种作用,一是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二是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如果一个人仅为了自身生存创造财富,这是动物为生存而生存的本能,这个人还和动物一样。为发展生产力,为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而劳动,才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D、终生学习教育:21世纪是科技革命的新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在学校学好今后走上社会所需的一切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充实、完善。因此,每个人还必须把培养自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现代人必须终生学习。
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目标
  ①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浸淫于浩若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   ②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产生过较大影响。这一模式在今天已暴露出某些不足。(1)“先确定目的然后确定手段”的做法,在课程设计中未必可行,不应把目的和手段完全分开。(2)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点滴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处理的必要性。(3)像理解力、鉴赏力等重要的教育结果,是难以测量和清楚地观察到的。有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另外的观点,认为学习活动是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教材间以及学生与其他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充满着偶发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因此,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就对学习结果作出明确规定,而应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目标,并不断修正目标,使之随时适应新的情况。简言之:既不应有预先统一的目标,也不应有恒定不变的目标,应当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严格说来,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应有各自独特的发展目标,那么,还要不要统一的教育目标?要不要具体的教育目标?回答都是肯定的。
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灵魂
  强调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把它喻为“灵魂”“核心”“关键”,是我党三代领导核心一以贯之的思想,在今天具有尤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青少年学生表现出政治上积极上进,学习上勤奋刻苦,生活上丰富多彩的主流精神风貌。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天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社会越来越把意识形态的渗透当做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思想阵地,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另外,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影响也仍然存在,这些都必然影响青少年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再加上一些地方和学校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不落实;体制、机制、队伍和投入政策措施不到位;重智轻德、重课堂轻实践等倾向十分严重;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和青少年发展的特点;一部分学校忽视思想教育工作,一部分教师不能为人师表,一部分地区的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起着负面导向作用,造成一部分青少年心理脆弱、理想淡漠、思想混乱,少数青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4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③它们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地,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2、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3、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6、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14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第3个回答  2012-03-14
素质教育是在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第4个回答  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