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不更好吗?

如题所述

从古至今,在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都有两个挥之不掉的文化情结:衣锦还乡和落叶归根。 

首先,关于衣锦还乡,项羽曾有过一句名言,叫做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事实上,不仅仅是古代,就是咱们现在,很多人在发达后,都还会特意到老家修建豪华别墅,让乡里乡亲知道自己已经今非昔比,更何况是古代的达官贵人。 

当然,对于古代的官员来说,他们选择回老家,也并非简简单单想炫耀自己的成就,这里面还有着更多的经济利益在里面。

大家知道,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而农耕社会和我们现如今的商业社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一个商业社会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最主要的财产,就是他在城市里所拥有的房子。但在农耕社会中,最主要的财产就是购买的土地数量。

当然,这些土地在城市里是买不到的,因为城市里没有土地,所以很多时候,这些官员都会选择在自己的家乡置办土地。 

对于这些官员来说,他们置办这么多土地,并不是用来自己耕种,而是租给那些穷人们耕种,他们则收取相应的地租。但问题是,古代不像现在这样转账方便,这些官员要收取地租,一般情况下只能面对面收取。

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官员在退休后,自然会倾向于选择回到自己置办土地的地方居住,因为自己的家产,肯定要自己守才更放心。

其次,关于落叶归根,很多国人都认为,不管混得有多好或多坏,如果死后不能葬在自己的家乡,就会变成“孤魂野鬼”。并且,古代的宗族观念非常强烈,一般那些能够做官的人,其宗族势力都会非常庞大,这自然就会涉及到进祖坟和入宗祠的事情。

大家知道,古代交通不发达,道路坎坷崎岖,通常由北往南,一走就是大半年时间,如果官员不趁着自己还能走得动的情况下回老家,那么一旦有什么突发情况,恐怕就很难再回到家乡,这样很有可能进不了祖坟,有时候甚至连宗祠都进不去,这对于那些熟读孔孟书的官员而言,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也正因为此,这些官员在退休后,都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回到自己老家,从而确保将来自己能够进祖坟和入宗祠。当然,对于这些官员来说,他们选择回到老家,除了这些利益关系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割舍不下的亲情。

虽然,很多官员在京城或者外地当官时,会把自己的父母和妻儿接来一起住,但问题是,他们家族中的绝大多数亲戚,都还是在老家居住,甚至很多官员的父母妻儿,都一直在老家居住,所以等到他们自己退休后,基于人的本性,也会选择回到自己的老家养老送终。

最后,官员们在退休后选择离开京城,也是为避免卷入是非之中,毕竟京城是个巨大的政治旋涡,各方势力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果继续留在京城,一个不小心,恐怕就会被卷入到这其中,最后搞不好就是飞来横祸。所以在能够全身而退的时候,官员们自然会倾向于选择赶紧溜之大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3
1、落叶归根,光宗耀祖。古代人都有族谱,家族观念浓厚,退下来是要衣锦还乡的;2、很多朝代有明确规定,官员退下来要回乡养老,防止贪污腐败,结党营私;3、这是保护自己的做法,退下来了远离权贵纷争,既可以保全自己,又可以安心养老
第2个回答  2020-11-03
古代官员退休后回老家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叶落归根,死后要埋到老家,还有一方面是因为老家有自己的田产,最主要的是官员回老家后可以辅助地方官管理。
第3个回答  2020-10-29
我觉得有以下原因,1.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落叶归根的思想占很大一部分;1.避嫌,皇帝都怕大臣尾大不掉的问题。
第4个回答  2020-10-29
这和当时封建思想有直接关系,在古代封建社会都流行退休回老家的思想潮流,所以很多人当完官以后都选择回老家养老送终,不会选择留在京城和任地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