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有什么病发症状

如题所述

猪口蹄疫是由一定型的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很高,传染快,流行面大,对仔猪可引起大批死亡,造成严重损失。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在猪体表,土壤,饲养管理用具,粪便等处存活较长时间,传播途径多(消化道、损伤的黏膜和皮肤),传播媒介多(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病猪的肉、内脏、毛、骨、血块等,饲养管理工具、运输工具以及野生动物和昆虫),所以,一旦发病便可造成广泛流行。病猪主要病变在蹄部,在蹄冠、蹄叉和蹄踵部发生水泡,水泡破溃还可引起继发感染,行走不便或卧地不起;加之,有的病猪鼻盘、齿龈、舌等部也可发生水泡和溃疡,影响吃食,使猪迅速掉膘。小猪得病后,多因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由上述可见,口蹄疫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养猪单位要特别重视口蹄疫的预防工作。
预防本病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防止该病从外传入猪群。
(2)加强生猪交易市场、屠宰、运输等的检疫工作。
(3)如怀疑有口蹄疫发生时,要上报疫情,迅速确诊;如确定为口蹄疫时,要立即进行封锁,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处理。
(4)对猪舍、环境、饲养管理用具严格消毒。
(5)发病地区可用口蹄疫疫苗肌肉注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30

一、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潜伏期1~2天,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蹄冠、蹄踵、趾间发红、敏感,踱行,不久形成黄豆大、蚕豆大水疱,部分猪可在口腔黏膜、鼻端、乳头等处出现水疱和烂斑;水疱破溃形成出血溃疡,有的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或卧地不起。乳猪可呈急性胃肠炎或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剖检变化。缺乏特征性。但在幼猪,有时可见到虎斑心病变。

    实验室诊断。有乳鼠接种法或间接血凝法,配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目前已有定型诊断液,市、县两级兽医站均可进行确诊。


二、防治方法

    国家疫病防控中心建议:针对疫区没发病的猪群紧急接种疫苗,发病的采用血清抗体做紧急治疗,能够直接中和口蹄疫病毒。大群中没发病的猪使用天行健动物药业的口蹄一针灵做紧急预防,净化体内口蹄疫病毒,防止病毒的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


    适用时机:新生仔猪,保育猪,育肥猪在九月份及时注射口蹄一针灵,净化体内病毒,保护率达98%


    实行自繁自养,防止猪口蹄疫的发生,疫点疫区实行彻底消毒。严禁从疫区买猪及其肉制品,不得用未经煮开的洗肉水、泔水喂猪。以其油乳剂灭活疫苗,首免与猪瘟二联苗同步进行,间隔15天后,以同样剂量进行二免,保护期3~6个月;种公、母猪每年两期(4次)免疫。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4
症状和病变:

病初发烧41℃,口流涎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丫粘膜上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泡。很快,水光破裂,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面,如继发细菌感染,即发生溃疡。在口腔发生水光的同时,趾间和蹄冠皮肤红、肿,进而色苍白,形成水泡,水泡破溃后留下约色糜烂面,以后结闸。如有细菌感染,则发生化脓,蹄不能着地,甚至蹄壳脱落。 乳头也常发生水泡,进而出烂斑。有继发感染时,引起乳房炎,泌乳停止。

口蹄疫特点:传播快,发病率高。对断奶前后仔猪伤害大。 临床表现

1.公母猪群感染出现发热(40-41.5℃)、精神不振、厌食。体表症状:口、鼻、乳房、蹄脚等部位红肿,后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如无其它病原并发感染,死亡率低。

2.仔猪感染后出现发热、呕吐、厌食等症状。解剖可见明显的心肌炎、肺炎、脑炎、胃肠炎、腹膜炎等继发感染。仔猪死亡率高,速度快。

口蹄疫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易感动物质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粘膜都可以是感染门户。动物产品如肉、奶、毛皮可带毒;病畜和带毒牛、猪的分泌物、排泄物、血、内脏,甚至呼出的气体都带毒,故运输车船、工具、水源、牧场、饲料、人员和非敏感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不同年龄的动物易感程度有差别,以年幼动物发病最严重,死亡率高。一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易流地。另外,易感畜群的口蹄疫有周期暴发流地的趋积向。

发病前以消毒增强免疫力为主,发病时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或者猪口蹄疫血清口蹄一针灵,现在猪口蹄疫已经过了高发期,建议消毒增强免疫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