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韩国位于现今的哪个省市?

如题所述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

韩国先祖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

韩虔位列诸侯,不及魏氏强盛。“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在残酷的战果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至前230年,秦王政首灭韩国。

扩展资料

晋国韩氏的第一位为韩万,本为晋君之后,姬姓,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公元前679年前后。韩万是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武公夺得晋君之位后,将韩原(今陕西韩城)封给韩万作为采邑。

因而以韩为氏。韩万生韩赇伯,韩赇伯生韩简,韩简生韩舆,韩舆生韩厥,韩厥生韩起,韩起生韩须,韩须生韩不信,韩不信生韩庚。以上为春秋时历代韩氏家主。

战国时期的开始年代,公元前475年的韩氏家主为谁,由于史书记载的缺失,已不可考。公元前514年,韩宣子(韩起)去世,之后至公元前455年之前,韩氏家主有:韩贞子(韩须)、韩简子(韩不信)、韩庄子(韩庚)。

韩须在公元前541年之时已为成熟的政治家,公元前514年继其父为韩氏家主,在位时间当不长。韩庄子在位时间已不可考,以韩庄子之子韩康子为战国时期韩氏第一位家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国 (战国七雄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5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分晋国,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

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扩展资料

在战国时期,韩国所出的位置不好,可以说的上是四面楚歌,被秦国赵国魏国楚国团团包围,在地势上可以说若是一旦发生战争韩国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

而正是因为韩国有着这样的地势环境,早就他们必有一技之长,韩国的对外贸易可以说得上在当时是数一数二,韩国的地势有利于向各个国家贩卖兵器,且韩国制造的兵器都是较为精良的。

商鞅起初是魏国人,但后来才投靠了秦国,而他知道的申不害前往了韩国,那时他们都是有着自己逐渐的思想家不容小觑,在变法时商鞅着重的是法纪,而申不害重视的是“术”。

在申不害帮助韩国的时候,韩国在他的变法下可以说是达到韩国的鼎盛,在申不害去世后,韩国在没有好的治理下,逐渐走向衰落,而秦国首先攻打韩国的原因是,商鞅知道韩国有一个同他一样有能力的思想家,若是他将韩国带领起来后果则是不可设想,趁韩国没强大起来就将其击败以除后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国(战国七雄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2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分晋国,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

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扩展资料: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于前230年覆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韩国(战国七雄之一)

百度百科-山西(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1-21

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在如今的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韩国虽然和秦国、楚国、魏国、赵国、燕国、齐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不过,在综合实力上,韩国却处在战国七雄的末尾。

当然,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韩国也并非没有强盛过,比如消灭了春秋时期非常有存在感的郑国,并迁都新郑。就迁都来说,韩国在战国时期可谓多次迁都。那么,问题来了,在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有哪些城市,有你的家乡吗?


一、平阳

首先,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进入到战国时期,平阳成为韩国的第一个都城。平阳对应的是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一带。按照介绍,临汾市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对于韩国来说,定都平阳应该出于靠近晋国核心区域的考虑,也即有助于和魏国、赵国争夺晋国留下来的资源。


二、宜阳

其次,公元前424年前后,韩国从平阳迁都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一带),就现在的宜阳县一带来说,东依千年帝都洛阳市区,南临嵩县,西望洛宁,北接新安,东南与伊川为邻,西北与义马市渑池接壤。由此,相对于之前的都城平阳,宜阳处在中原地区,有利于韩国在中原地区的争霸。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宜阳故城略呈长方形,总面积约3.1平方公里,由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不过,韩国在宜阳地区的定都时间并不长,只有十多年。


三、阳翟

再者,公元前408年前后,韩国从宜阳迁都到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阳翟为《史记》记载中夏启的都城,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史记注解》: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就阳翟对应的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缘的中心城市,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自西至东横贯全境。对于韩国来说,迁都阳翟,一方面是该地区本来就比较繁华,曾经是夏朝的都城,另一方面则是靠近郑国,对于当时的韩国,已经在着手消灭郑国了。

第4个回答  2013-10-31
韩国,春秋时晋国六大夫,战国七雄之一,姬姓。春秋时,晋昭侯封其叔叔成师于曲沃,成师的儿子庄伯又封弟弟姬万于韩原(今山西省稷山县),韩万以封地为姓,称韩武子。公元前589年,韩武子之孙韩献子佐晋景公打败齐国,被封为大夫,为晋国六大夫之首。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魏、赵三家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景侯为诸侯。韩国建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韩国强盛时的疆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所处位置东有魏,南有楚,西有秦,北有赵,强国环伺,势力一直不能发展。公元前355年,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政治改革,国势有所发展。战国中后期,秦国向东扩张,对韩的威胁日益严重。公元前335年至公元前301年之间,秦先后攻取了韩国的宜阳、鄢、石章、武遂、穰等地。但韩也不示弱,公元前296年,韩与齐、魏联军攻入秦地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迫秦归还了河外及武遂等地,但不久诸地又被侵占。以后,秦国日益强大,不断攻韩,韩军屡败。公元前230年,秦派内使滕攻韩,掳韩王安,在韩地设立颖川郡,韩国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