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后会有小行星撞击地球吗???

几年后会有小行星撞击地球吗??人类会和恐龙那时的结局吗?人类会消失吗

小行星会撞击地球吗》
地球遭到小行星撞击,转瞬间人类文明毁于一旦的荒诞故事,曾是许多科幻作品中的常见内容。1994年的“彗木相撞”天文奇观和反复出现的流星雨使人们产生了一些忧虑,“小行星撞击地球”似乎成了非常现实与严峻的问题。对来自外太空天体威胁的这种担忧,除了上述现象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球表面那些大大小小的“陨石坑”。
在这类“陨石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直径约1240米,平均深度达180米的半球形大坑——“巴林杰陨石坑”。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个巨坑是一颗庞大的铁陨石轰然撞击造成的陨石坑。20世纪初,美国一位采矿工程师巴林杰对这个环形巨坑产生了强烈兴趣,于是他动用了巨大的财力在巨坑中进行钻探,可是除了一层层破碎的岩屑外并没有找到那颗似乎已躲藏的不见踪影的神秘铁陨石,最后巴林杰的努力只好以失败告终。巴林杰的开采虽未成功,但在科学研究上无疑是有意义的,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美国陨石学会把这个坑命名为“巴林杰陨石坑”。
“巴林杰陨石坑”为什么没有陨石的残留痕迹呢?我们知道,大气层是地球坚厚的“防弹衣”,绝大部分小型陨石没有到达地球表面时就在空气中因摩擦产生的高温而燃烧殆尽,耀眼的流星就是它们生命的残迹。大型陨石(主要成分是硅、铁类元素)可以穿过大气层从天而降,但落地后就逐渐冷却,不再继续燃烧。通常陨石的质量与陨石坑直径、深度有一定比例关系,一般真正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坑中都能找到各种陨石,这一点已有大量事实验证。如1976年的吉林陨石雨,在一个直径仅6米的陨石坑中就找到一块重1770公斤的石陨石。很难想象一个已经砸出几百平方米巨坑的铁陨石会焚毁消失的无影无踪,可以断定“巴林杰陨石坑”并不是陨石撞击坑。
探究“巴林杰陨石坑”的成因,要从地壳的变动说起。当地壳承受不住地球内部核反应不断产生的能量积聚起的压力时,便会形成熔岩喷发活动。地球白垩纪末期大爆发后,地表形成了数不尽的高山峡谷和大量熔岩洞穴。熔洞是在熔岩喷涌时,表层岩浆首先凝固形成外壳,大量水蒸气被封闭在岩层壳中,由于包裹在岩浆中的水蒸气的支撑作用,在凝固后的岩层中形成的空洞(像烧制玻璃时残留在制品中的空气泡)。熔岩洞穴有位于地表崇山峻岭之中,也有隐藏在地下曲折幽深。像我国西南部山奇水秀、景色如画的山峦群峰中,逢山必洞,无山不洞。人们漫步在熔岩建造的地下迷宫中,不禁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一些地表岩层是石灰岩、砂岩的区域,部分距地表很浅的地下熔岩空洞,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溶洞中的水和蒸汽沿着岩层中的缝隙流失散发掉后,失去了内部压力支撑的洞顶坍塌,便形成了各种地表凹陷坑。“巴林杰陨石坑”所处地层正是质地较疏松的石灰岩、砂岩构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这个巨坑别有一番天地。
人们注意到,“巴林杰陨石坑”四周组成石壁的厚厚的石灰岩层和砂岩层被一种可怕的力量所折断,并且向外翻转,坑底一些岩石有遭受猛烈冲击而产生的碎裂痕迹,石壁、石垣以及坑的底部堆满了石粒,这些都显示了岩石崩塌的特征。因为这种熔洞塌陷前的洞顶是向地面鼓涌的圆丘,洞顶塌陷后残留的圆丘边缘部分就形成了那条围绕坑边高达30米的环形坑唇。
因为这类巨坑是熔岩空洞塌陷形成,所以大多内壁陡立,甚至有些呈口小底大的瓮形。像我国湖北神农架七曜峰七溪坪的“凹陷巨坑”,坑口直径约410米,而坑底直径约500米。坑口西沿有一块长约5米的称为“鹰嘴石”的石条(应是熔洞塌陷时留下悬架于坑口上方),从石条往下眺望坑底,千年古木一片葱茏,间歇喷泉清澈见底。还有广西乐业的连绵群山中的世界第一大“天坑”群,状如一个个巨大漏斗的“天坑”,密集排列在方圆20多公里的范围内,坑中有洞,洞坑相连,向人类展示了熔岩剧烈活动的神奇造化。
这种巨坑与地下熔岩空洞是同类地质构造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它的形成与地壳内熔岩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陨石撞击无关。不仅在地球上,而且在其它后期行星上也同样存在。用望远镜观看月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周围高山环抱,内部是洼地的环形山,环形山虽然构造不尽一致,但基本上都具有类似火山口的同心圆构造特点,和“巴林杰陨石坑”一模一样那种像碗一样缓慢凹陷下去的底部平坦的环形坑更不在少数。此类极为寻常的行星形态(如水星、金星等等以及那些小行星上麻子脸般的凹陷坑),与地球上的火山口、环形坑都是源于同样的成因。
当行星经历了早期阶段不断的外壳大爆发之后。由于外壳变厚,内部压力减小,喷发程度趋弱,熔岩已不足以堆成高耸的圆锥火山峰,于是后期阶段行星上的低矮环形山、环形坑便星罗棋布了。当然,行星上的环形坑并非都是经过熔洞塌陷形成。而多数是熔岩喷发时,喷发中心区域直接陷落形成的凹陷坑,由于内部压力、岩层厚薄、岩浆成分的不尽相同,环形坑的形状各有千秋。
宇宙中天体相撞是经常和普遍的,夜空中的流星就是证明(地球上每年坠落的陨石达上万颗)。在地球周围往来穿梭的小行星不计其数,但是,天体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并非随心所欲。天体相撞的前提是,两个天体必须有非常大的质量差距和较近的距离,才能造成天体之间的吸引力与离心力失去平衡而相撞。如果地球与小行星质量相差不大,因各自磁场的相互排斥作用可以保持相对的间隔距离,即使与地球轨道交叉运行也不会相撞。
目前人类还没能计算出天体相撞的质量差距的准确比例数值。地球上迄今找到的最大陨石是60吨重的非洲纳米比亚的“霍巴”陨石。由此推算,像地球这样大的天体能够吸引的应该是相当于地球60万亿亿吨重量的1万亿亿分之一或更小的天体。所以,理论上没有相对较大质量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在现实中也从未发生过因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严重灾害的事例。
1994年7月,引人注目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向木星飞驰而去,有21颗彗核接二连三地落在木星上,壮丽的“彗木相撞”产生的火球直径达10公里。但这么巨大的爆炸也仅在木星浓密大气层顶端形成一个持续时间不长的暗黑色尘埃云团,对木星的构造和运行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木星质量是地球的317.89倍,地球的能量和引力与巨大的木星无法相提并论,木星能吸引的物体质量远远大于地球所能吸引的物体质量,撞击地球和撞击木星的物体质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可以坠落在木星上的物体并不等于会坠落在地球上。
亘古以来,对地球构成直接威胁的不是来自天外的“太空岩石”,而是时时刻刻频繁发生的因地壳变动引起的摧毁城市、吞噬生命的火山爆发和地震灾害。小行星撞击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主观预测言过其实,也没有客观事实依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8
俄新网RUSNEWS.CN莫斯科10月2日电 2029年一颗名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将与地球相撞。这是俄罗斯科学院天文研究所所长鲍里斯·舒斯托夫10月1日举行的“宇宙:21世纪的科学与课题”国际论坛上做出的表示。
说:“2004年天文学家发现一颗被命名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预计这颗小行星2029年将在距离地球2.7万公里的上空掠过。小行星飞行轨道的误差在3千公里左右。如果与地球相撞,那么引发的爆炸将超过通古斯陨石坠地所产生的后果”。
舒斯托夫表示,必须提早发现这颗小行星,并发射一个小型宇宙飞船,将其送入小行星飞行轨道,降落在小行星后,启动飞船发动机,产生足够的反作用力,将小行星推离预定轨道,使其不再对地球构成威胁。
他补充说,“现在我们掌握这样的技术,几十公斤的飞船燃料就足够完成任务”。
他同时指出,“一些急躁的学者提出炸毁小行星的建议,这将带来极其不可预料的后果。目前最佳解决方案是采取更加谨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