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是多少

最低生活标准

1、各个地方都不一样的,中等地方一个月80元钱。最低的山区30元钱左右。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各个地方时不一样的,中等地方一个月80块钱。最低的山区之类的,很少很少了30块钱左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07
50-100之间 以后还会涨
第3个回答  2012-03-06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农村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权益
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搞好计划生育的客观要求。近些年来
,全国许多地方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
要建设的具体制度又有很多,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与愿望是实现“
生(存)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
农村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是其重点。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还有一些
重要关系尚需妥善处理。本文仅就这些问题作些研究、探讨。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
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仅是改革与完善农村社会
救济制度的重大举措,而且也是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目前绝大部
分地区在社会救济中还是沿用“不规范、不统一、实施中具有很大随意性”的传统办
法,没有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少数建立这一制度的地区其制度也不够完善。
因此,要搞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
建设步伐,力争到2000年在全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科学确定保障线标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基本要求是:既要能保
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又要防止保障标准过高而形成养懒汉的倾向。其主要考
虑因素是:①维持农民最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目前农民住房问题已基本解决,重点
是吃饭、穿衣的需要。各地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测算出贫困对象年人均
消费水平和人均基本生活费支出。②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当地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③地方财政和村集体的承受能力。④物价上涨指数。由于以
上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保障线标准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一般为一年
调整一次)。各地应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科学可行的最低生活保
障线标准的参照系数。据我们对山东、云南、河北、江苏四省部分地区的调查,农民
吃、穿等最基本生活费用支出一般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35%。1996年国家确定的
全国农村贫困线标准是基本生活费支出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5%。根据这些数据及
目前地方财政与村集体经济的承受能力较低的实际情况,较为科学可行的最低生活保
障线标准应为基本生活费支出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8%左右。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参照系数亦有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高,基本生活费支出在人均
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小,恩格尔系数低,参照系数可低一点,以26%左右为宜;经济欠
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贫困程度重,基本生活费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中的比重
大,恩格尔系数高,参照系数可高一点,以30%左右为宜。为能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其保障线标准在起步阶段可低一点(但不要低于国家贫困线标准),以
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物价上涨幅度的变化而逐步调整、提
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以县(市)为单位划线为好。
2.合理筹集保障资金。通过社会救济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历来都是
政府的职责。因此,保障资金的来源应以政府为主,决不能向农民个人伸手。在实际
工作中,保障资金可由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合理分担,社会捐赠和社会
互助等再补充一点。至于各级财政及村集体的分担比例应根据各地实际确定。一般来
说,乡村经济条件好的主要由乡镇与村集体负担;乡村经济条件差的主要由省及地、
县、乡三级负担,其负担比例可为2∶4∶4; 乡村经济条件一般的主要由县、乡、村
三级负担,负担比例可各为1/3或3∶3∶4。 各级政府应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
入财政预算。
3.正确界定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一般包括因缺少劳力、低收入造成
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
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据调查,保障被抚养对象一般占农村总人口
的5~6%。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以通过最大劳动努力仍达不到最低生活保
障线为衡量标准。要在全面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费支出、致贫
原因等的基础上,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保障对象
的条件与范围,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另外,还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档案,以
便及时掌握保障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一年调整一次。
4.正确选择资金管理与保障方式。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可采取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将保障资金集中到县一级统一管理,实行专户专帐,按时下拨到乡镇统一发放
;二是各级政府财政负担的资金集中到县一级统一管理,村集体负担的资金,可由村
集体直接与保障对象签订合同或协议,按时发放。相比而言,第二种方式更可行一些
。最低生活保障方式可灵活多样。其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发放救济金;二是发给部
分救济金和部分实物(如粮食、燃料等);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如免除“三提五统”
、义务工、学杂费、部分医疗费等。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开始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养老的方式开
始发生变革。到1996 年底,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推进到1980个县(市),投保农民
7200万人,占适龄投保人数的14.5%。作为一种正在探索中的新型保障制度,它仍需
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力争到2000年初步建立、2005年基本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制度。
1.养老保险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形式很多,按投保人的
情况不同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普遍保险,即由个人直接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投
保而形成的保险,其保险费主要是由保险对象或其亲属缴纳;一类是职业保险,即与
某种职业有关的保险,如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村义务兵养老
保险、民办教师养老保险、蚕农养老保险等,其保险费有的是保险对象与有关单位按
一定比例缴纳,有的则完全是由有关单位代保险对象缴纳。这两类养老保险形式特别
是第二类养老保险形式应大力倡导。
2.正确确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办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在现阶段
实行“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扶持”的办法是符合农村实际的,
这里关键是要把握好“为主”、“为辅”、“扶持”的度。针对目前集体补助比重过
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应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一
般说来,在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乡村,集体补助所占比重以25%~40%为宜;集体经
济实力一般的乡村应以20%~35 %为宜; 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的乡村应以15%~30%
为宜。对于政府方面,除继续给予政策扶持外,可按集体补助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补
助。对于农民个人方面,可动员较富裕家庭的农民提高投保档次。
3.努力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已积
累近百亿元,且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将加速,
养老保险基金如何保值增值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要认真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
值的办法与措施,逐步使基金运营走向市场,实现基金的合理组合和最大增值。当前
,除应注意搞好与银行的合作,提高储蓄与购买国债的收益率外,还应根据国际上的
成功经验,考虑在较安全原则下的多渠道投资。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搞得好的地区,
可尝试建立保险基金的投资专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保险基金。国家应制定有
关政策,为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条件,如可考虑由财政发行特种高利率债券
,为保险基金指定专项建设项目等。管理费标准应尽量低,养老保险对管理费支出应
实行定额包干制,超出定额的开支,应从同级民政部门的事业费中列支。
4.加强养老保险的管理。针对当前存在的管理工作薄弱和管理水平不高的状况,
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逐步实行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一要
建立健全适合当地实际工作需要的业务、财务、基金和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实行岗
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要严格监督和检查,及时向各方
面公布有关情况,增加透明度;三要健全实务规程,大力推行和普及规范化操作,逐
步推广和运用计算机个人帐户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四要加强对保险干部和
一般工作人员的培训,争取在2—3年时间内将在岗人员轮训一遍,努力提高干部和一
般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