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是否分等级?

如题所述

亲王的种类比较复杂:
分满族和非满族,分铁帽子王和非铁帽子王等等,清朝前期和后期的成分还有所区别。
清代的爵位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皇族的爵级,分为亲王、郁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计10级(其中镇国公、辅国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别,故又可计为12级)。二是皇族之外的爵级,由分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以上各级又分为三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9级。
清代的皇族宗室爵位在清崇德元年定制为九等,顺治六年,更定为十二等:
1.和硕亲王。2.多罗郡王。3.多罗贝勒。4.固山贝子。5.奉恩镇国公。6.奉恩辅国公。7.不入八分镇国公。8.不入八分辅国公。9.镇国将军。10.辅国将军。11.奉国将军。12.奉恩将军。
军功民爵。这是专门为酬劳功臣勋旧,推恩外戚,褒奖阵亡。
努尔哈赤的时候,列有总兵、副将、参将等五等,皇太极天聪八年,加上公爵,更设一、二、三等昂邦章京、梅勒章京、扎兰章京、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上公、侯、伯,并且正式更定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尼哈番,扎兰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增加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比照汉称,更定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尼哈番为男爵,阿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乾隆十六年,定制世袭七品为恩骑尉,这样,正式确立了清代的世爵制度,分为九级二十七等,它们是:
公爵,分为一到三等,超品。
侯爵,分为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侯,超品。
伯爵,分为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伯,超品。
子爵,分为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子,正一品。
男爵,分为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一到二等骑都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一云骑尉在清代俗称“半个前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30
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所以亲王中没有再分等级。铁帽子王是清代对“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王爵的称谓。并不是等级。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南朝梁、陈封爵有亲王。隋炀帝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为亲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为亲王。

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王玺称“某国之宝”。

爵号直接冠以亲王字样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称为和硕亲王,满语称“hošo i cin wang”。清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
第2个回答  2007-10-02
亲王是不分等级的,清朝皇室男子的爵位有四种,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比他们高的只有皇帝和太子,如果一个皇室宗亲连个贝子也封不了那就只能是闲散宗室了,铁帽子王只有八个,和亲王本身并无关联。公侯伯子男只是有战功的人封的爵位,他们不能得到皇室爵位,宗亲也不能得到他们的爵位。
第3个回答  2007-09-30
亲王不分等级,这个爵位独一份的。

所谓铁帽子王,指的是爵位是否可以世袭罔替,但这是另外的荣誉,亲王本身的等级没有区别。
第4个回答  2007-10-03
亲王就是一个等级 怎么会分呢?
公侯伯子男和亲王是两回事
比亲王级别低的是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