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

如题所述

楚汉之争是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战争时间约为公元前206年到八月前202年十二月。历时3年多,战地辽阔,规模巨大,名将韩信在战争中显示了其卓越的统帅才能。韬略之丰富,用兵之灵活,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的光辉的篇章。项羽勇武,刘邦多智,张良善谋,萧何识人,范增,樊哙,陈平等等豪杰并出,群英荟萃。 楚汉之争,统一了民心,结束了秦末天下纷争的局面。同时极大地破坏了经济,国力大减,汉初统治者被迫休养生息,与匈奴和亲,并出现了“文景之治”。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的加强,对地方财政,军事,官员任命都开始往中央集中。
成语有:四面楚歌 背水一战 十面埋伏 置之死地而后生 垓下之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鸿门宴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等等。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④海内②兮归故乡,
安得③猛士兮守四方!
【注释】①刘邦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②“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兮”在此是感叹词,相当于“啊”③怎样得到。④威:威力;加:凌驾。
【翻译】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秦朝灭亡后,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楚汉之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楚汉之争(拼音:chǔ hàn zhī zhēng),是中国历史上在秦朝灭亡之后,以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楚汉之争可分别定义为广义与狭义的两种解释。在广义上可理解为自汉军出兵还定三秦(关中,今陕西大部)起一直到汉军平定项羽所立的割据势力临江王这段时期,包括楚汉双方与其他各诸侯之间的战争,时间为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共5年。楚汉之争(楚汉战争)在广义上很多情况下也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楚汉之争在狭义上理解则限于楚汉双方直接正面的战争,即自汉军进攻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一直到项羽乌江自刎,时间为汉二年(前205年)四月至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共3年。
状况
  楚汉之争就是继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自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历时5年。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六月,项羽经破釜沉舟一役,大败秦军主力40余万,注定秦朝覆灭之势,同时却也为刘邦军入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秦二世四年(汉元年,公元前207年,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十月与十二月,刘邦、项羽相继率兵入关,推翻秦王朝。   按照楚怀王原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先入咸阳,理应做关中王,但项羽自恃功高,企图独霸天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徙于郴县(今湖南郴州)。四月,分封天下十八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以刘邦为汉王。   项羽进入秦都咸阳后大肆烧杀抢掠,不仅失去民心,也导致无法立足关中。此后他贬义帝于江南,迁刘邦于巴蜀,徙故王于恶地,王亲信诸将于善地,挑动和加剧了各路诸侯之间的权力纷争,并且迅速激化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刘邦被徙封汉王后,决定以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为基地,养民招贤,安定巴蜀,然后收复三秦。三个月后于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乘齐王田荣起兵反楚的有利时机,决策东向,终于爆发了楚汉战争。   项羽分封诸侯后即罢兵回
归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不久,齐、赵和彭越起兵反楚,对西楚构成直接威胁。项羽不得不调遣主力击齐,以稳定局势。当时僻处巴蜀的刘邦乘项羽无暇西顾之际,于八月出故道,迅速还定三秦,继续东进,使项羽在战略上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楚军主力困于齐地,无法脱身。刘邦乘隙进驻洛阳,同时,以项羽放杀义帝为由,率诸侯联军共56万人进据楚都彭城。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后,亲自率精兵3万人回师彭城。在楚军突然袭击下,汉军56万乌合之众一败涂地,刘邦仅得与数十骑突围。   彭城之战后,楚汉双方便进入了长达2年零4个月的相持阶段。相持阶段一开始,刘邦就组建了骑兵部队,有效地阻挡了楚军的进攻;与此同时,汉军一方面坚守荥阳、成皋一线,一方面积极在楚军的后方和侧翼开辟新战场。这一部署打击了项羽在战略上的致命弱点,很快收到了成效。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至次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态势。而项羽却始终不能摆脱两线作战,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特别是项羽不能用人,在
政治上、军事上连连失策,使刘邦得以调兵遣将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汉军在成皋大破楚军,韩信也尽定齐地。项羽腹背受敌,进退失据,陷于汉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项羽向刘邦提出议和,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项羽率兵东归,而刘邦却背约攻楚。次年(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士无斗志;项羽率少数骑兵突围至乌江(今长江,位于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自刎而死。楚汉战争最后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10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秦朝灭亡后,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楚汉之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在秦朝灭亡之后,以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楚汉之争可分别定义为广义与狭义的两种解释。在广义上可理解为自汉军出兵还定三秦(关中,今陕西大部)起一直到汉军平定项羽所立的割据势力临江王这段时期,包括楚汉双方与其他各诸侯之间的战争,时间为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共5年。楚汉之争(楚汉战争)在广义上很多情况下也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楚汉之争在狭义上理解则限于楚汉双方直接正面的战争,即自汉军进攻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一直到项羽乌江自刎,时间为汉二年(前205年)四月至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共3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2个回答  2012-01-11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秦朝灭亡后,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楚汉之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主要参战方:楚,史称西楚   汉; 其他参战方:雍、塞、翟、韩、西魏(魏)、常山、代、齐、河南、殷、九江(淮南)、闽越、建成侯彭越、陈余、韩信、临江等。 按时间地点传统划分:a、汉军平定三秦;b、汉军东进伐楚时期;c、彭城之战、d、荥阳成皋对峙时期(同时期还有韩信北方战线、彭越后方战线以及英布南方战线);e、垓下决战。 韩信北伐阶段划a、灭魏阶段;b、灭代阶段;c、灭赵阶段;d、降燕阶段;e、灭齐阶段。 按参战方及战线划分a、刘邦主力战线;b、韩信北伐(北方/魏代赵燕齐)战线;c、英布南方(九江/淮南)战线;d、彭越敌后(梁地)战线。
第3个回答  2021-02-22

第4个回答  2012-01-10
秦朝被各路“诸侯”(起义军自诩故打双引号)讨伐消灭后(主要靠项羽),最大的两大集团,项羽集团(楚)和刘邦集团(汉),为了争夺天下发生的战争,最后以项羽自刎,刘邦胜利结束,从此,汉朝登上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