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电影评价如何?

如题所述

九十年代之后,尤其是九七香港金融危机之后,香港电影就走上了一条稳步下降的道路。中国在加入WTO之后,随之也签订了当时香港电影人认为的保命符CEPA协议。CEPA签订之后,不少香港电影人北上,形成了内地与香港电影合拍史上的一股风潮。一些人保持着香港电影中的市井气息,一些人选择了内地较为喜欢的家国叙事脉络,还有一些走上了一条不断炒冷饭的不归路。

2009年拍摄的《十月围城》就属于这中间的第二种。

香港电影似乎从一开始就擅长做一些小情节,哪怕是在民族和国别背景下的故事,也是喜欢从个人的爱恨情仇再发展到家国大义。比如我们经常会想起的关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那个故事,也是从小江湖的个人恩怨再到民族气节,这次好像是香港电影的一种叙事传统。那么,如果规定动作一定要讲大情节大背景呢?那就干脆专研人物故事线,来一个群生像。

《十月围城》正是如此,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保护孙中山先生,香港中环的各位能人异士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中间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有一条可以再细化的故事线索,但是每一位都是点到为止,因为在这里他们都暂时放弃了个人恩怨为国家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设定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粉丝观影所带来的边际效应,同时也暗含了当时部分北上电影人的心态,一种淡化小我服务大家的心理。与其在港片低迷的困境中纠结是否“港片已死”、“港味消失”的话题,还不如主动修正自己将自己的力量贡献到整个华语电影的繁荣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讲,《十月围城》算是代表了十年前合拍片的一种心态,也以起强大的演员阵容和精良的制作班底名利双收。

现在回过头看看当年的演员:刚从《梅兰芳》那里载誉归来的王学圻,还喜欢穿超高防水台的范爷,希望通过电影能够转型成功的李宇春,还没有和张柏芝离婚的谢霆锋,阔太李嘉欣依然美,张学友也还没有自己的表情包……

2009年好像很近,但又好像很远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9

      十月围城2009年上映,票房与口碑都还不错,是29届金像奖的最大赢家。这部电影被称赞为类型片与文艺片的完美结合,将1901年的时代风云和港岛的市井民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它比主旋律片多了人情氛围,比文艺片多了宏大情怀。在这个线索复杂的故事中,导演做到了环环相扣,将一个革命者与反革命的激烈对抗,和贩夫走卒、乞丐、赌徒、戏子的人生悲情,都生动的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感的时代画面。

    主旋律片的革命情怀

这部电影是以孙中山来港为核心事件,截取了来港前后不足一周时间内,香港各界的反应,以及为护孙行动中所做的牺牲与付出。何为革命?为何革命?出钱不出力,更不出人的李玉堂肯定不明白。盲目信奉老师的李重光也不明白。跑车的只认识54个字的阿四不明白。乞丐的刘公子,沉溺于情殇,他不懂。赌掉半个人生的沈重阳不会明白。炸臭豆腐的大个子只懂打坏人。还有很多很多人……他们不会喊口号,也不是纯粹的为“革命”在做牺牲。他们都不是主旋律电影里常见的那些脸谱化人物。

也许这部电影,并没有回答出这些人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但是他们为了“革命”的理由足够充分,为了“革命”的牺牲足够悲壮。他们选择革命有他们不得不选的理由,他们坚信革命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有这份情怀,足够了。

因为人物刻画的生动,因为故事讲述的鲜活,所以这份主旋律的影片,让这份高尚情怀有了人情味,也对革命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文艺片式的人情氛围

    这部影片落地在港岛,是反清的根据地,又是革命的孕育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悲情的故事这部影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精致老道,往往几句台词,几段描述就将人物关系,感情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乞丐刘公子,李玉堂每每经过都会施舍他一个大洋。刘公子落魄由李玉堂口中的一句台词就交代明白:爱上了父亲的女人。这有错吗?展开来想,父亲为什么可以占有儿子的爱人?刘公子又是如何被赶出家门流落街头的?错在那个社会,错在那个制度。还有戏院的方将军,6年走了15个城市,也许并不后悔自己的反清之路。但是父女感情中的不理解,在那扯破的袖子之间展现的极为细致

    细节描述做到极致,人物矛盾落点基准,让整个人物情感表现,好不逊色于火爆的武打,与宏达情怀的展现。更让整部片具有浓浓的文艺片味道。

除了这些,这部戏里的朋友之义,爱人之情,师生之谊,父子之爱,都用细致的情节,细腻的表演,表达出来。在这样一部商业大片里面,涵盖如此多的内容,刻画的如此精致,将文艺片氛围展现十足。

    演员的表演张力十足

    这部影片不仅人物关系复杂,还为每个人物都进行了故事设计,以及人物感情寄托。也正因此,每个角色都为演员留足了表演空间王学圻的李玉堂,一个因朋友之义而走近革命的商人,一方面不断支持着革命,一方面又是标准的封建大家长。这样复杂的角色,王学圻表演的极为收敛,他的爱子之情,朋友之义,革命情怀,悲情结局,都拿捏有度,有的放矢。

还有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是谢霆锋的阿四——一个跑车人。这是这场革命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人物,更不是护孙行动的主要人物。他就是一个平凡的市井小民,并不是英雄。他崇拜李重光有学识,敬佩李老板的仁义,他喜欢身有残疾的阿纯,也喜欢逗弄憨傻的大个子。阿四戏份并不多,大多都是在跑车。但是导演给了这样一个小人物相当丰富的情感世界,有爱人,有朋友,积极努力地追求着幸福生活。谢霆锋演打破了自己,演的相当出彩,并凭此角色拿到了金像奖。

还有很多演员,任达华的方将军,黎明的刘公子,梁家辉的陈少白,胡军的阎孝国,张涵予的孙中山……每一个人都表现不错,是他们让这部电影的人情味十足,看点十足,感人至深。

第2个回答  2019-04-18

“我闭上眼,全是中国的明天”,中国本身的历史不需要过多修饰足以打动所有人。影片以杨衢云教授被枪杀事件拉开序幕,画面一转讲述五年后从日本归来,为保会议顺利举行,为了中国同胞的明天,无数革命者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生命。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历史的残酷无需渲染,朴素无华越接近真实越能直击人心,相比于后半段一个小时惨烈烈死了个干净,前期的矛盾争执却是如此的温馨。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国难当头哪分什么三教九流四六九等,片子以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书写一个宏伟的命题。在«十月围城»中,无论多小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战争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外貌,家室有所偏袒。

越是主流的电影越是容易流于表面难以深入,«十月围城»并没有流于表面空喊口号也没有将人物神化将对手弱智化,也正因为尽量还原历史的拍摄使得影片值得回味和思考。 

群星荟萃大牌云集的«十月围城»,可能因为扮相问题帅哥美女几乎都失了颜色,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潮流中浮沉做着自认为对的正义的事情。孙文到来的五天之内,文人墨客江湖豪杰心甘情愿的将生命交付出去。

梁家辉饰演的陈少白游走于各个革命者之间只为孙中山先生可以将会议顺利地进行下去。被压榨太久的小人物,只要看到一点希望就能抛头颅洒热血,谢霆锋在里面的确是颠覆了以往的形象傻傻憨憨的形象却是最纯真质朴,会捉弄人也会为朋友拼尽一切,可惜那张全家福却成了遗照。

甄子丹颠覆形象的出演,不负责任的烂酒徒老公,一生中唯一做的对的一件事大概就是保护李玉堂给妻儿留下了保障,本该属于他的幸福生活终究是被他自己葬送了。

家国大义面前免不了情感纠葛,任达华饰演的方天将李宇春饰演的女儿方红打晕藏在窗外再到方洪牺牲之时说的“女儿不孝”,流亡只为了能够回家终究成了永远的谎言,父女二人都走上了不归路,这里实在是惊喜李宇春的表演。

 尽管影片中的演员大都是颠覆形象的表演,甄子丹不再是打戏担当,谢霆锋成了憨小子,黎明一改小白脸形象,胡军也不是英雄角色,却实实在在的震撼人心。 

一部影片是否成功在于能否引发观众思考,电影里并没有明确的批判谁对谁错,每个人都坚定着自己的固执,陈少白觉得护住孙文就有明天,阎孝国忠君报国认为保住皇权就保住了家国。历史滚滚车轮之下不同理念的碰撞牺牲。引用孙文的一句话“革命就是痛苦。革命就是悲剧,无论胜败都是苍生的悲剧。”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并没有刻意强调和渲染残酷的清政府统治和官逼明反的大背景,也没有强调“十月围城”密谋之后革命之火如何熊熊燎原,如何磅礴壮大的。

西方的民主,东方的忠义,能人异士和市井无赖撑起的民主共和,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每个人都是平凡的,而每个人又都是不平凡的。电影中最为感动的地方在于每一位义士死后镜头都给严谨的打上了简介,虽然都只是小人物,但是真实鲜活的存在过。

第3个回答  2019-04-16

首先,如果遭受群体性灾难的时候,我能不能成为那个敢为天下先不惧牺牲的人。我想我可能没那个机会,动荡时期估计死都还没明白是因为什么更不要说为群体战斗了。所以真的很感谢这些甘愿牺牲的英雄们。  

其次,其实这部电影讲的故事并没有很多或者跨越时间并不大,只是选取了孙中山到达香港后遭遇杀手追杀而一群香港豪杰从中救助,每个人物的刻画都相当精致丰满,从而让电影看起来更加细节化。

就连谢霆锋扮演的黄包车夫都被描绘的非常细致,看过电影,阿四左边额头那一道刀疤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最后他拉着孙中山的那个片段演技也是表现得很棒。

往远了说,这个片子可以说是继2000年之后最有价值最好的香港电影之一,往近了说,它是《集结号》之后最有价值最好的中国电影。

第4个回答  2019-04-15
《十月围城》的评价很高,这部电视剧的剧情特别好,演员也把每个角色演的淋漓尽致,非常逼真。这部电影非常有教育意义,如果没有钱一辈的牺牲,哪有我们幸福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