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郊优秀的乒乓球教练

如题所述

今晚报 15      2014 年 11 月 12 日 星期 三

邢和利是乒乓球世界冠军马文革及众多国手的启蒙教练,几十年来他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育苗上——

乒乓小将们的“好父亲”

本报记者 时 敏 通讯员 陈丽莎

发布日期: 2014-11-12 00:00

作者:

邢和利
1951年生,天津人,天津市河西区湘江道小学乒乓球运动基地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职称。1990年被评为区十佳教师;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两届天津市劳动模范奖、一届劳动模范集体奖、功勋教师称号,2008年荣幸成为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手。执教期间,带出马文革、李楠、李艳、周兴江四位国家队选手,胡君、梁娜、李金勇等多位天津队、八一    


湘江道小学是天津市乒乓球体育传统学校,多年来,该校为国家队、天津队和外省市队以及天津体院等市级院校输送了70余名乒乓球运动员。国手马文革、周兴江、李楠、李艳就是从这所学校走出的佼佼者,而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位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的功勋教练,他就是邢和利。邢和利今年63岁,在湘江道小学已经执教39个春秋,虽然已由过去阳刚朝气的小伙子变成了如今和蔼可亲的老伯伯,但对乒乓球的热爱以及对孩子们的那份认真负责又温暖炽热的心却始终未曾改变。

谈弟子骄傲不已

1975年,邢和利调到福建路小学(于2004年列入湘江道小学)任乒乓球教练,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学校搭了两张掉了漆皮的三层板台子作为乒乓球桌,训练场地就是狭窄的楼道。地震后,邢和利带着马文革、周兴江、周鹏、李金勇这几个孩子住校,除了教他们打球,还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那时候冬天很冷,我在睡觉前要为孩子们生好煤球炉子,夜里帮他们盖被子,有的还尿床呢,可没少操心!早晨起来打两毛钱豆浆,就着窝头吃,然后开始训练。那会儿的孩子能吃苦,这也造就了他们优秀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邢和利每周从家里带一兜米、一兜棒子面、一罐咸菜和一碗酱作为伙食,然后就陪着孩子们练球,心里眼里全是这些小弟子。

练了不到两年,邢和利的四名小弟子便占据了天津市中小学基本功比赛前六名中的四个席位,四年级的时候马文革就拿到了五六年级组单打冠军,初露锋芒。紧接着,几个孩子都顺利进入了天津队,马文革更是入选了国家队。送走了一批,又迎来第二批……后来邢和利开始带女弟子,李楠、李艳等人就是他继马文革、周兴江后又一拨得意门生。“记得李楠刚来时是小胖子,不像能打球的,但是6岁的她有股子精气神、有霸气,我看准她行!这些年我们输送的孩子太多了,除了刚才提到的,还有很多非常棒的选手!”邢和利讲话三句不离他的“孩子们”,与他们亲如父子。

忆往昔犹如昨日

邢和利并没有受过专业的乒乓球训练,他的技巧都是跟中学时代的一位体育老师学来的,之后能带出那么多优秀的队员,可以说是个“小奇迹”。邢和利说:“刚调到学校让我主抓乒乓球,咱哪会教啊?只能自己看书摸索,找一些老教师取经,然后慢慢体会,越研究就越觉得里面很深奥。跟孩子讲还得转换成白话,那些术语的东西他们听不懂。”

与邢和利交谈许久,他的话题始终围绕着如何教孩子打球以及孩子们的那些往事,我们让他聊聊自己,邢和利反倒觉得没什么可说了。确实,邢和利平时没有别的兴趣爱好,一心扑在乒乓球和孩子们身上,连他的身体都烙着与其相关的“痕迹”。邢和利头上有个小疤痕,是有一年骑车送学生回家,迎面过来一辆没有车闸的废品车,他猛一躲脑袋磕在铁把上,去医院缝了三针。“孩子没事儿就行!”邢和利笑道。

说乒乓满怀深情

几十年超负荷工作难免影响到邢和利的健康,他的右臂畸形伸不直,心脏也有问题,这些都是常年操劳造成的。“我右胳膊就是打球落的病,天天一个姿势挥拍,而且量太大了,一个大盆装200个球挨个发,就我一个人,没有闲下来的工夫。那时候也不懂科学训练,搁现在就不至于这样了。心脏也是累出来的,患了室上性心动过速,但不严重,多注意休息就没事了。”邢和利目前将运动量降了下来,每天陪孩子打球约一个小时,作息也调整到保证晚上11点前休息,有时感觉累了就再早睡些。

邢和利认为,乒乓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健身形式,打一局21分制的球相当于跑3000米,运动量不算小。“打乒乓球对身体的协调性、脑子的反应、思维等都有好处,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比如接球的瞬间要准确判断这个球该如何处理,这个过程就需要动脑子。”邢和利告诉我们。“老少皆宜、终身受益”是邢和利对乒乓球运动简练又深情的评价。








上图 邢和利悉心培育乒乓幼苗。陈丽莎 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