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湖北大冶人均消费水平是多少! 现在总人口是多少,市面积多少!

详细一点哦!

  半年,大冶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实现稳步发展,畜禽业生产势头强劲,渔业生产全面提速,带动了农民现金收入的快速增长。

  根据大冶市农村经济百户调查,上半年该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2113.52元,比去年同期净增335.1元,增长18.8%,创历史新高。其中,工资性收入1144.22元,同比增长6.6%,为绝对数之首。经营性收入788.52元,同比增长41.37%,是四大收入增长之首,财产性收入66.35元,增长19.3%;转移性收入114.42元,增长24.2%。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带之间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地跨东经114°31′—115°20′,北纬29°40′—30°15′。西北与鄂州市为邻,东北与蕲春、浠水县隔江相对,西南与武汉市、咸宁市毗邻,东南与阳新县接壤。距省会武汉仅90公里,由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黄石市代管。全市总面积1566.3平方公里,辖1个乡、10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有农场。

  大冶市地处幕阜山脉北侧的边缘丘陵地带,地形分布为南山北丘东西湖,南高北低东西平,一般海拔高度为120—200米,最高点海拔840米,最低点海拔11米。主要山脉有大同山、天台山、龙角山、云台山、茗山、黄荆山等。大冶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主要是东风,夏季多东南风,秋季 多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平均气温16.9°C,极端最高气温40.1°C,极端最低气温-10°C,年均无霜期261天,年均降水量为1385.8毫米。长江流经市东北隅,市内主要河流有17条,湖泊有大冶湖、保安湖和三山湖。

  大冶市1999年末总人口为878886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746242人,非农业人口132644人。大冶人口主要属汉族,另有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满族、侗族、土家族、黎族、塔塔尔族等9个少数民族,计117人,杂居在汉族之间。 1、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1999年大冶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7:1,至2003年收入比达到2.34:1。2004年和2005年由于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和国家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2005年大冶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4:1。可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则大冶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比例将更高。尽管大冶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但按国际一般情况,当处于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之间的经济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比一般在1.7:1左右。可见,大冶市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偏大。
  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2005年,大冶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为5682元,农村居民为2648元,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2.14倍,农民在生活消费的各个层面都低于城镇居民。仅从住用消费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2005年,大冶市每百户农民拥有耐用消费品:洗衣机47台,比城镇居民少63台;电冰箱60台,比城镇居民少48台;彩电93 台,比城镇居民少63 台;空调17台,比城镇居民少87台;微波炉 3台,比城镇居民少30 台。同时,在贴近时代的耐用消费品上,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更为明显。如到2005年末,大冶市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电脑18台,10%的户使用了互联网,而农村居民基本没有这方面的消费。
  3、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差距是更隐性、更深层次的城乡差距。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大冶市乡村人口的学历比城镇人口低得多。在城镇,具有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为0.69%,而农村仅为0.01%,;城镇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为3.2%,而农村仅为0.1%;城镇具有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为6.3%,农村仅为0.4%。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教育的开支达到450.3元,比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221.01元高103.7%。城镇居民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除正常的学校文化教育外,还要请家教及安排其参加琴、棋、书、画等特长教育,2005年人均开支达90.1元,而农村在这方面的开支极少。
  4、城乡医疗差距。农村人口人均拥有医疗卫生资源远低于城镇平均水平,2005年,大冶市城镇每千人拥有病床数2.44张,而农村人口每千人只拥有1.1张;城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8人,而农村人口每千人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人。相对城镇居民来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地区缺医少药,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现象更为比较突出。特别是近些年,农村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公共医疗卫生条件退化,农民还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2005年,大冶市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334.3元,农村居民为109.16元,只为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城乡各种差距归根到底是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不仅有劳动者个人、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同时还有制度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
  1、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是造成城乡差距的直接原因。 1995年,大冶市建市时地区生产总值为23.3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9亿元,占25.3%。到2005年,大冶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0.18亿元,第一产业为13.09亿元,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13.07%。11年来,大冶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14.16%,而第一产业年均只增长7.5%,两者相差近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而农业是农民收入的载体,尽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有较大增加,但家庭经营特别是第一产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对大冶市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5年全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近40%。由此可见,被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民,其从农业生产资料上得到的收入增长十分有限。城镇经济是以二三产业为主体,趋利效应高于农村。1995年,大冶市二、三产业分别占地区总产值的49.14%、25.56%,到2005年,二、三产业分别占50.25%、36.68%,年均分别增长14.4%、17.98%。城镇居民收入随着国民经济二三产业的快速增长而迅速提高。
  2、农村公共投入少是造成城乡差距的间接原因。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政策过度向城镇倾斜,忽略了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方面的投入,据统计,2005年,大冶市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9%,比上年增长16%,但比同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速低9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的重心仍然是放在了城镇。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以及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同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也急需政府资金的支持。
  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造成城乡差距的历史原因。2005年末,大冶市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1.01亩,其中人均田0.75亩,人均土0.26亩,大致一个家庭拥有耕地不到3亩。这种零散细小耕种方式,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一是单位耕地面积的效益低下。由于分散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造成农户间土地改造和耕作方式的不平衡,出现掠夺式的耕作及弃耕抛荒现象,从而导致单位耕地面积效益难以最大化;二是加大了农民的生产投入成本。大冶市农业仍然属自然农业,独立的经营无法抵御大的自然灾害。目前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不完善,一家一户排涝抗旱既不方便,也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三是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必经之路,而现代农业是以机械化为前提,以规模化为经营理念,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显然已不适应。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是造成城乡差距的制约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耕地面积的逐年递减,以及农村劳动力总量的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剧增。1995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2%,到2005年,已占到46.2%,可以说农民外出务工将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大冶市农村从业人员为29.48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人员为13.74万人,已转移出去大致15万人,而现从事农业的人员仍有大量劳动力可以转移。但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乡镇企业效益滑坡,特别是二十世纪末城镇下岗职工职工人数迅速增加,许多城镇都制订了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包括行业、工种、学历等限制。城镇由于自身利益将农村就业劳动力拒之门外,农民增收就缺乏了基础。同时,农民工在城镇中从事着最脏、最累的工作,但劳动报酬普遍偏低,而且承受着被拖欠工资、克扣工资、同工不同酬和就业歧视等不平等待遇。
  5、农民文化程度低是导致城乡差距扩大的内在原因。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创业意识淡薄、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单一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政府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资源分布不合理是导致农民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从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看,农村学校以初等基础教育(初中)和学科偏少的职业教育为主,而城镇则包含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高中段的基础教育,初等教育的密度也大于农村。同时,农村教育经费困难,农村居民收入由于水平低,在国家对农村教育难以加大投入等情况下,多数农村家庭难以承担高额的教育费用。
  三、缩小城乡差距的思路对策
  经过20多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大冶市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1、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应更多的还利于农民。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大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真正实行免费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三是要抓紧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援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有病看不起的问题,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四是建立必要的社会利益分配调节机制,加大农村扶贫工作力度,加强民政工作,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同对待。
  2、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冶市现有农村人口53.27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58%,城镇化率现为42%。庞大的农村人口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镇化道路,转变生产增长方式,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在当前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其他产业吸收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在农业之外的收入有比较大的增长。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和保障农民进城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促进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重新振兴乡镇企业,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
  3、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农业生产低效,因此,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已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并能有效地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推进农业产业化,要结合全市经济转型,积极引导大企业、大项目到本地区落户。这既可以带动种养业发展,使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从种养业生产中获益。又可以使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4、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城乡差距要缩小,最终还是依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要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加大职业教育的比重,使多数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学到一些职业技能,为其以后求职打下一定基础;二是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成人教育,为农民走出传统农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农村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培训方式要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进城务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结合进城务工的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课程,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初级中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大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殷商小乙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元、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兴国府和武昌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大冶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阳大(阳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务委员会,属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大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殷商小乙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元、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兴国府和武昌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大冶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阳大(阳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务委员会,属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1949年建国初,成立大冶专区,大冶县属之。1952年,大冶专区撤销,大冶县改属黄冈专区,1959年1月改属黄石市,同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1962年6月恢复大冶县,仍属黄石市。千余年来,县地隶属之变化,行政区划之变更,区域之扩大与缩小,十分频繁,而县名始终未变。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1995年1月1日,大冶市举行建市庆典。

  预计下半年,大冶市粮食作物生产形势较好,早稻丰收在望,特别是禽畜生产可实现历史性突破,渔业生产在没有大的洪涝灾害条件下,也有较大幅度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4000元大关。

参考资料:百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