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窑炉是如何改进?

如题所述

进入夏、商、周之后,铜金属进入人们的视线。青铜的坚固、耐火、耐急冷等多方面优势得以充分表现。因此青铜器自然成为贵族的首选。而提前进入人们生活的陶器,反而被贵族冷落,一般而言只是普通大众使用。

尽管如此,此时的古陶还是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进步。首先,此时的夹砂灰陶和硬陶的耐用性都获得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窑炉改进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南方出现了龙窑,北方出现了馒头窑。这两种窑炉的温度,都能够不太困难地将温度烧到一千摄氏度到一千三百摄氏度,这一点对原始瓷的发明极为重要。
有了高温窑炉,在烧制瓷器时就可能偶尔烧制出带釉的原始青瓷——陶制的坯胎表面遇到了碱金属氧化物,这样在高温烧制时,陶器的表面就会出现光滑的釉面。

这种事件多次发生之后,人们可能就会刻意在陶坯的表面使用碱金属的氧化物,于是刻意烧制的原始青瓷就发明了。商代原始青瓷和西周时代的原始青瓷具有完全不同的表面状态。前者是无意识的偶然,而后者则是刻意的制作。

或许在西周时代,釉料并不是后来烧瓷常用的料浆,而更可能是初期的碱金属氧化物的料粉,即把碱金属氧化物的粉末涂抹到坯胎的表面然后入炉烧制而成。所以西周的原始青瓷的釉面和商代相比均匀而且厚了,但是经常毛糙至极,而且这种毛糙有时还具有全身的一致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6
夏商周的窑炉是如何改进?中国窑炉先后经历的龙窑,阶梯窑与镇窑几个阶段的演变。可以说在保温性能,气氛控制,窑炉结构与体积方面中国窑炉是远远领先于同时代的西方的。但是非常可惜的一点,之前说过了我国的窑炉一般用来烧制成品,而西方窑炉一般用来烧制粉料,这最终导致我国窑炉在发展上长时间无法点出一个关键的技能点,那就是连续化生产。连续化生产至少窑实现物料的连续进出,这一点来说粉料更容易实现。同时也容易导致出现其他的衍生成果,比如说流态化技术。而实现成型物料的连续操作窑等到20世纪隧道窑出现了。

非常可惜的是,由于中国基础科学非常薄弱,尽管在一个时期生产技术上处于领先,但是很快发展就遭遇了瓶颈,自明代以后中国窑炉的发展就没有出现进步。不久以后,欧洲发生工业革命,很快在窑炉技术方面实现了弯道超车。

首先,从18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开始有了水泥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对水泥进行烧制了,最早的水泥烧制采用的是立窑,也就是烧石灰用的。到了1877年的时候出现了第一台回转窑,至此水泥工业基本成型。人类窑炉的发展与硅酸盐材料的历史是分不开的。从今天起我们就来说说工业窑炉是如何发展演化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窑和炉来做一个区分了,窑和炉还是稍微有点区别的。在所谓的窑中,被加热的物质与加热介质是明显分开的,不直接与加热介质接触。而炉恰恰相反,炉中被加热介质要么直接与热源接触。

要说到窑炉就不能不说火了,最早的火焰应该是木材燃烧导致的,火焰温度可以达到600摄氏度,这个温度加热食物绰绰有余,也可以用来冶炼部分金属。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是完全绰绰有余的,以至于现在的非洲土著依然没有演化出更高大上的燃烧技术。

在距今12000-7000年前,人类进入了陶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就是用富含硅酸盐以及铝酸盐的陶土,加水成型后在火焰下进行烧制。烧成温度一般来说和陶土的特性有关,好烧的陶土土烧结温度也就在700-800℃。但是这个温度对于人类来说稍微有点困难的,主要是由于火焰会与周围空气换热导致温度难以提高。为了烧制陶器,人类不得不开始思考燃烧保温问题,最早的窑炉诞生了。

土窑诞生可以说非常早,至少是在新石器时代。从现有情况来看,至少在公元5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做出了比较复杂的窑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横穴窑,这种窑炉的温度可以说烧制陶器是绰绰有余了。于此同时,对于燃料方面也进行了改进,由于木材热值低,后续的窑炉主要采用木炭作为燃料了。
第2个回答  2020-11-16
我国的陶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随着陶瓷生产的需要,一代代优秀的陶瓷工匠根据烧造经验不断总结、完善、改进,使得窑炉技术不断发展演进。不同地域及产区更是根据当地地理、气候、原材料和烧成工艺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窑炉特色和风格。这里,简要回顾一下历史上各时期窑炉革新的几个瞬间。

  我国的陶瓷生产经历了从无窑平地堆烧式的原始烧制阶段到有窑炉的穴窑,这是人类制陶史的一大进步。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横穴、竖穴式窑炉的出现。当时的人们根据生活和生产需求可烧制红陶、灰陶、白陶、花皮陶及黑陶等各色和不同大小的陶器。

  商代至战国时期,窑炉逐渐从地下发展到地上,这是窑炉技术发展的又一进步。将窑建在地面,不受地下潮湿气氛的影响,窑的利用时间长了,同时窑室扩大、窑的高度增高,这对产品产量及质量的提高都很有利。这一类窑被称为圆窑或直焰窑,通过对进气量的有效控制,可以使窑温达到1200℃,生成还原气氛,这样的温度促生了高温硬陶及原始瓷的出现。

  自战国时代起,我国北方的窑工们将圆窑的窑顶封闭,在近窑底的墙壁上开排烟孔,并在外部砌烟道,从而逐步发展为全倒焰式馒头窑。这种类型的窑特别适于烧制大件及厚胎产品,如著名的秦砖汉瓦等建筑构件。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使用对秦兵马俑的烧制具有特殊的贡献,至今为止尚找不出哪一种窑炉比这一时期的窑炉更适合烧制大型兵马俑。

  在我国北方馒头窑发展的同时,南方的龙窑逐渐出现。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与地平线构成7°至23°。因为窑身宛如一条火龙自山上而下,所以叫龙窑。龙窑因升降温度快、可以快速烧成还原气氛的优点有效地促进了南方青瓷的发展,以战国越窑为代表的早期青瓷就是在龙窑的发展下出现的,后期又发展出龙泉、建窑等优秀瓷种。

  至宋代,由于金人入侵,北方工匠大量南迁至景德镇、龙泉、德化等窑区。在南北窑工的融合和借鉴下,结合了龙窑和馒头窑二者优点而发展起来的阶梯窑逐渐形成。这种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结合馒头窑的优势,将窑体改为一个个串联的拱顶结构的窑室。

  南方窑炉发展至明末清初,景德镇在自身青花瓷烧制的精益求精的工艺要求下,又发展出比阶梯窑更先进的蛋形窑,也称景德镇窑。它克服了阶梯窑尾不易升温的缺点,对明清官窑的烧制及各色瓷种的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近代的历史长河中,陶瓷业的烧成制作中仍大量沿用古代人民所创造的窑炉,陶瓷窑炉从根本上没有改进和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陶瓷行业开始从国外引进和自行设计建造新式窑炉。从上世纪60年代初主要以煤为燃料的隧道窑投入使用,到70年代中期以轻柴油为燃料的梭式窑向全国推广,再到90年代初引进的德国以天然气为燃料的高温辊道窑的逐步发展,现代的陶瓷窑炉技术随着新型燃料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窑炉的能源利用率,并为现代人们的日用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陶瓷制品。
第3个回答  2020-11-16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西元前4575——前2550年前後。仰韶文化以磨光红陶和彩陶著称,造型多样,器物手制成型,即用泥条盤筑法,实用美观;纹饰多以黑地绘红彩,其精美的纹饰,鲜艳醒目,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精美陶器,它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多为手工制作,常见的器形有碗、盆、钵、罐、瓶等饮食器、盛贮器和汲水器等。
龙山文化:
黑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珍贵的遗产,是东方陶器艺术瑰宝。它是以龙山文化薄如蛋壳的黑陶与黑皮或黑衣陶的良诸文化的产品为堪称代表。
夏、商、周: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印纹陶、白陶、红陶、原始陶等。这一时期的陶器仍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其中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陶器有素面,纹饰有简单的绳纹、篮纹或彩绘各种图案。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商代中期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随著窑炉与烧窑技术的改进,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陶器表面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且更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陶胎上绘上各种图案,釉色则多为青绿、青黄色。
西周以後,陶器种类繁多,除陶制生活器皿之外,还出现了各种砖瓦、陶俑和建筑用陶等。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制陶作坊,产品上大多留有文字铭记,此时印纹硬陶处於繁盛时期。此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
第4个回答  2020-11-16
陶器品种介绍 :夏商周时期的陶器大致分为:灰陶、黑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是灰陶,陶器表面有素面、绳纹或各种复杂图案。白陶陶器品种介绍 夏商周时期的陶器大致分为:灰陶、黑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是灰陶,陶器表面有素面、绳纹或各种复杂图案。白陶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所使用的材料是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在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商周时期的烧窑技术有所改进,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