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梵:古代军队是如何打仗的,真有主帅阵前单挑吗

如题所述

蔡梵:古代军队是如何打仗的,真有主帅阵前单挑吗?(主帅阵前单挑有但很少的)

古代战争真像影视作品里那样将军与将军在阵前单挑吗?你想多了,这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古代战争是如何打的呢?

在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像一场竞技比赛,交战双方都遵守文明的战争规则。

诸侯国之间发生不可调和矛盾,谈判无法解决,就要用战争来解决,主战方先向敌对方下战书,约定时间及军队的数量,选在两国边界较为平坦开阔的地点交战。使者递交战书给敌对国时,敌对国必须举行宴会招待,很像现在的体育邀请赛。

打仗必须师出有名,不能无缘无故发动侵略战争。“不加丧,不因凶”。如果国王刚刚去世,或者国家遭受较大的天灾人祸,别国是不能对这样的国家发动战争的,否则叫趁人之危,是会受到鄙视的。

交战的人员一般是具有贵族身份的士,叫士兵。奴隶和一般身份低下的人没有交战权力,只能从事伙夫、喂马、修车等后勤工作。

两军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布好阵后,开始交战。如果一方没有摆好军阵,另一方不得发动攻击,两方完全做好准备之后,才开始对阵。那时以车战为主,两军都派出数量相等的战车上场厮杀。你派一辆,我派一派,你派五辆,我也派五辆,兵力必须对等。在车兵交战时,后面的军队只能观战,不能偷袭。

两军的战车挥着武器来回攻击,如果把敌方士兵杀死了,就算取胜。如果只杀伤对方,而对方又放弃了抵抗,则要立刻停止战斗,不能杀死已经丧失抵抗能力的伤兵,得让他回营疗伤。

如果统帅对单打独斗不感兴趣,就命令两军全体出动厮杀。如果一方战败逃跑,另一方只能追击五十步,五十步之后,不能再追了,便鸣金收兵。在五十步之内俘获的敌兵,便要抓回去做奴隶,如果俘虏的士兵年纪很大了,则要放回。

当然,这种竞技式的战争只保留很短的一段时间,更多的时候,战争是残酷无情的,特别是战国时期,屠城、杀降都是家常便饭。

秦国的军队在商鞅变法后,战斗力大大加强,并吸收了魏“武卒”、齐“技击”的优点,训练成为了虎狼之师。兵种有步兵、弓弩兵、车兵、骑兵,辅助兵种有修建工事的工兵,疗伤的医务兵,传递信息的传令兵,运送粮草的运输兵,还有做饭的伙夫。当时各国对作战兵种的素质要求很高。

士兵体能

弩兵标准:年龄四十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能熟练使用臂张弩、蹶张弩,能拉开八石强弩,能连继开弓20次,能射中五十步之内的靶心,可以熟练地在地上、战车上、马背上射击敌人。

步兵标准:穿上甲衣、甲袖、甲裙三重铠甲,拿着十二石的强弩,背五十支箭,扛着戈,戴着头盔,佩带宝剑,带上三天的粮食,半天能行军百里。

车兵标准:年龄四十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能飞奔上马,能飞奔跳上战车;并能在战车上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位应战,能执掌旌旗,并能拉满八石强弩,能左右、前后射击敌人。

骑兵标准: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身体强壮,行动敏捷,反应迅速;能骑马疾驰并在马上挽弓射箭,能在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应战自如,进退娴熟;能策马越过沟堑,攀登丘陵,冲过险阻,横渡大水,追逐强敌,临危不乱,以一敌十。

武器装备

军队配备的武器装备有:强弩、戈、矛、戟、剑、连弩车、战车、运输车、攻坚用的冲车,爬墙用的铁爪,设置障碍和防护军营的铁蒺藜,架桥用的铁环和天潢,剪草用的镰刀,砍树用的大斧、扎营用的铁环、绳索和防雨的漆布。

一万人的军队,需要装备强弩六千张,戟和大盾两千套,长矛和盾牌两千套,箭三十万支,备用弩弦八千条,修理作战器具和制造兵器的工匠三百人。

信息传递

军队作战时,将军站在后方的楼车或者战车上指挥前方的士兵战斗,将军旁边竖起高高的牙旗,意为指挥中心,有短兵护卫安全。大军作战,战场的展开面积往往有几平方公里之大,以金鼓、旗帜、号角、传令兵来传达将军的指令。

击鼓代表进攻,缓慢击鼓,表示缓进攻,急促击鼓,表示快速进攻;鸣金代表后退,缓慢鸣金代表慢慢后退,急促鸣金,表示快速后退。

指挥中心旁边除了牙旗外,还竖立五色方位旗,青、赤、白、黑、黄,用于传达军令和辨别方向,每个分队的士兵都有旗手,用旗语和将军交流,将军旁边的旗官挥赤旗,前方进军的旗手也要挥赤旗,叫应旗。向前攻击时,青旗表示往东方,赤旗表示往南方,白旗表示往西方,黑旗表示往北方,黄旗表示原地不动。布阵时,举青旗布直阵,举白旗布方阵,举赤旗布锐阵,举黑旗布曲阵,举黄旗布圆阵,当然,五色旗还可以传递更多的意思,在练军时,士兵就已经熟记于心。除了五色旗外还有军旗,军旗用于辨别敌我,也可以用来遮挡敌军的视线,增强军队的气势,旌旗遮天蔽日,给敌人造成心理冲击力。如果旗手倒下,军旗或令旗被砍倒,前方与后面的指挥中心失去联系,就会导致阵脚大乱,所以旗手是很重要的岗位。

除了鼓、金、角、旗之类的器材互相配合,还有传令兵和侦察兵骑着快马随时反馈和传达将军指令,保证上下信息畅通。

如果战线拉得太长,作战面积过大,超出了将军的视线范围,则由将军下面的副将或都尉领导分部作战,同样以鼓、金、角、旗传达命令,将军与都尉之间则由传令兵联络信息。

行军打仗除了畅通的指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军队的阵形了,阵形不乱才能保证信息的畅通,信息的畅通才能保证各兵种的协调作战,协调作战才能保证战斗的胜利。一旦阵脚乱了,听到不到将军指令,左右乱蹿,互相踩踏而死,只要倒地就别想再起来。

打仗除了将军和士兵之间的信息要保持畅通之外,皇帝和将军的联络也非常重要,因为皇帝才是战场的总指挥,粮草和武器的补给,兵力的补充,将领的更换等等,都要由皇帝来协调。

皇帝与前方将军的军情联络采用的是阴符和阴书,阴符是一种特殊的兵符,每种代表不同的意思,只有皇帝和前方的将军知道;阴书是内容较多的文件,这件军情文件写在丝帛上,然后剪成三部分,分三个不同的人送信,送达目的地后,只有将三份合起来才知道具体的内容。阴书的保密性非常高,送信的人既使看到其中一部分文件或被敌方截获,也不知道内容。

阵型布置

两军作战,布阵是第一要素,阵形中最为常见的有方阵、锥阵、圆阵,雁阵、长蛇阵等,方阵和锥形阵多用于进攻或突围,圆阵用于被敌军包围之下的防守,雁阵和长蛇阵用于包围敌军或反包围,阵形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情势变化而灵活排列,并非一成不变。进攻的军阵,通常以远射的弩兵作前锋,重甲车兵和步兵紧跟其后,骑兵布在军阵的两翼,用于快速机动。所谓强弩在前,锬戈在后。

两军对垒时,弩兵远程攻击,压制敌军的前锋,挫败敌人的锐气,随后是车兵和重甲步兵快速跟上,当锐不可挡的车骑兵手持戟、矛冲入敌方中军的时候,快速把敌军分割成两半,两翼的车骑兵左右包抄,把敌军合围,使敌人首尾难顾,左右受敌,从而歼灭之。

弩,作为远射攻击武器,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力道的不同,射程也各不相同。一个弩兵身上会背15支箭左右,箭太多了行动不方便,也没有时间发射更多的箭出去,所谓临阵三矢,射出三四支箭,敌人的骑兵就冲到眼前了。

如果敌方骑兵发起进攻,假设两军相距150米远,马的奔跑速度每秒15米,那么对方骑兵只需10秒就达到己方阵地,己方的弩兵只有10秒的射击时间,弩机每5秒射出一支箭,也最多只能射出2支,弓箭手可以在10秒内射出三至四支箭,所以两军对阵的时候,一个弩兵带15至20支箭就足够了。

由于上箭需要时间,所以弩兵的排列最少三排以上,第一排射击,第二排瞄准待发,等三排拉弦装箭,这样轮番射击,箭雨源源不断地射向敌军,使敌军没有躲闪的间隙。有时是前排跪射,后排立射,高低交错射击。弩兵方阵可以很长,但不能太厚。某电影中弩兵方阵长数百米,厚数百米,如果这样排列,后面的弩兵射出的箭会落到自己的军阵上,把自己人射死,所以弩兵方阵的厚度不超过二十米,十排左右为宜。

箭雨落在敌军阵营,如果士兵有铠甲和盾牌遮挡,战马是缺少保护的,战马一旦受伤,战车就失去控制,导致军阵混乱。

如果己方发起进攻,弩兵射击完身上的箭之后,让出通道,车骑兵从后面快速杀出。弩兵和步兵一道跟在车骑兵后面。车上通常会携带成捆的箭支,这时,弩兵又可以从车上取下箭支射击敌人了。弩兵抬高射击角度,仰射,掩护车骑兵进攻。当密集的箭雨落在敌军阵营的时候,压制敌军弩兵无法反击,车骑兵也已冲到了敌人军中,把盾牌阵冲乱。

在开阔平坦的地方作战,车兵是冲击武器,一辆战车由三人组成,一人是御手,坐中间,负责驾车,御手左右两边各站立一名士兵,士兵手里拿着矛和戈之类的长柄兵器,在接近敌军的时候,由于在车上,可以居高临下,以戈矛杀伤敌人。

秦军的攻击战和近代的阵地战有些类似,古代的弓弩相当于近代的火炮,古代的车骑车相当于近代的坦克,古代的步兵相当于近代的步兵,古代的轻骑兵相当于近代的快速机动部队。通常是先以炮兵火力远程攻击,压制敌军火力,摧毁敌军的防御,挫败敌人的锐气,打乱敌人的阵脚,随后是装甲部队快速追上,掩护后面的步兵,向纵深推进,突破对方前锋,实施机动,分割、合围、歼灭敌军,达成进攻目的。

车兵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用于地势开阔平坦的地方,如果是山坡、坑洼不平的田土里,车兵没有用武之地,很多时候,车兵只能用于搞后勤,运送粮草。相对而言,骑兵的实战性更强。所以弩兵、骑兵、步兵是最常用的兵种。

当然,在开阔的旷野两军摆好阵式对垒,这种情况很少,战场瞬息万变,山林、沼泽、峡谷、随时都可能遭遇敌军,战法也各不相同。攻城战、围困战、救援战、突袭战、歼灭战、进攻战、撤退战、突围战等等,不同的战场,各兵种之间的配合也不相同。

秦代虽然还没有马镫,但有了马鞍,马鞍可以稳定骑手不会在奔跑的时候摔下马,骑手可以把脚伸入固定马鞍的皮绳里保持身体平衡,腾出手来射箭。尽管如此,骑兵仍无法作为攻坚战的主力。

兵书云:“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击乱;四曰迎敌击后;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蓄,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之利也。”骑兵的作用仍以骚扰、侦察、包抄、偷袭和追击为主。

当时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赵国的骑兵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以骑马射击为主,不会用骑兵冲阵。重骑兵冲阵是古罗马军团和马其顿军团的作战方法,西方马高大,体力好,而且冶铁业发达,可以打造重装铁甲,马匹也有护甲。为了克制重骑兵,通常以盾牌和长矛为主。把一种长达6米的长矛架在大盾上,重骑兵也会畏惧。长柄武器的特点是可以不近身而杀死敌人。当骑兵冲到阵前的时候,步兵立着盾牌,向前架起长矛,在数米之外就把骑兵从马上挑下来。骑兵虽然穿着盔甲,但眼睛和脖子暴露在外,仍然是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正面攻击。长矛阵只能防骑兵,近身肉搏完全处于劣势,只有被宰的份。

所以战国时没有重骑兵冲阵的打法,一般是车兵冲阵。(兵马俑坑中的战车旁挖掘出近7米长的木杆,有人认为是长矛,但最终确认是旗杆)。

当时秦军仍以铜质兵器为主,锋利度、硬度和韧性都不如铁质兵器,但由于当时冶铁业还不发达,工艺不成熟,铁质兵器的性能无法完全展现出来。秦国在铸造铜质兵器时,把铜、锡按合理的比例搭配,制造出硬度很强的兵器。打胜仗,武器装备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战略战术和国家实力的比拼。

长平之战,秦军诱敌深入,把赵军围困在狭小的河谷区域,秦军在所有的关隘处挖起又宽又深的壕沟,沟中竖着尖锐的木桩,使战马和士兵都无法跨越,离壕沟二十步之外再布上铁蒺藜,铁蒺藜旁边修筑高高的塔台,塔台上安放连弩和檑木滚石,被围困的军队无法突围,救援的军队无法靠近,使数十万赵军被惨败。很多时候有利的地形胜过百万雄兵。

兵者,诡道也。打仗讲的是谋略,很少像电视里面一样,把全部兵力集中到一个广场上厮杀。即使一个合格的士兵,拿着矛戟拼杀十分钟,体力就大大降低,拼杀半个小时手已发软,一个小时会达到体力极限,如果阵脚被敌军打乱,一般半小时就鸣金收兵,取胜的一方也不会追击太远,因为体力吃不消,除非安排一支队伍不参战,专门用来追击。

冷兵器作战非常残酷,拼杀的时候惨叫声一片,鲜血四溅,断肢横飞,开膛破肚,内脏倾泄,用血雨腥风来形容毫不为过。如果没有刺中心脏和颈部大动脉等致命的地方,受伤的士兵会在地上挣扎惨叫很久才能死去,虽然有医疗兵,但不会在战场上救人,只会在后方治病。

战斗类型

攻城战非常多,中国的城墙在宋代以前都是用土夯筑,不像西方的城墙多以石材筑成。攻城时,弓弩兵向城墙上的守军射箭,掩护步兵攻城,架云梯爬城墙,或以攻城锤撞击城门,也有用爪钩爬墙的。如果准备充分,建造大型的攻城塔是一种快速攻城的方法。堆土法攻城需要很长时间,采用大量的士兵担土填平护城河,堆在城墙下,堆出一个大土坡,从土坡上爬到城里。堆土法攻城最少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做到。如果城市上方有水库大河的话,可以挖开堤坝,用水淹的方式攻城。守城的一方由于与外界失去联系,非常考验城池的物资储备,军民团结精神和将军的意志力。有些城池不攻自破,有些城池可以坚守一年之久。守城战的集大成者是墨子,《墨子》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十多种守城战法。

任何先进的军阵都可以模仿和破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集团与集团的竞争,将领个人的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军事决策并非由一个人做出。最终取胜的关键还在于综合国力的竞争,涉及到人才、制度、经济,武器装备等方面。当时秦国唯才是举,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出身低微还是出生高贵,只要有才,都能得到重用,所以很多六国的优秀人才都来为秦国效命;在制度上,秦国以法治国,法制相当完善,无论是农业生产,武器制造,兵役的征集,功过的奖罚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正严明;在经济上,秦国有八百里秦川和肥沃的巴蜀之地,粮草充足,为举兵远征提供了保障。

激励机制


秦军的军功制度非常激励人心,只要在战场上杀死一个敌人,朝廷便会奖励一处田宅,两名奴仆,加封爵位一级。秦国把军功分为二十等级,最高的是二十级,最低的是一级。

据《通典》记载:秦制爵二十等,以赏功劳,二十彻侯,十九关内侯,十八大庶长,十七驷车庶长,十六大上造,十五少上造,十四右更,十三中更,十二左更,十一右庶长,十左庶长,九五大夫,八公乘,七公大夫,六官大夫,五大夫,四不更,三簪枭,二上造,一公士。

秦军杀死敌人后,会立刻把敌人的脑袋割下来挂在腰间,有的勇士腰间挂了三四个敌人的脑袋,仍像疯狗一样扑杀敌人。六国面对这样的军队,真是闻风丧胆。由于脑袋太大,不方便携带,后改为割耳朵,杀死敌人后,把左耳割下,放入口袋,战斗结束后,按耳朵的数量领取奖励。

一个普通的人要想改变卑微的命运,只有到战场上多杀敌人,立了战功之后,加官进爵封良田,命运就彻底改变了。很多秦国庶民、刑徒通常不穿任何铠甲防护,只穿着普通的布衣,拿着武器向敌人疯狂进攻,嗜血性让人恐怖。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上记载,两个秦国的士兵在战场上因抢夺敌人的人头而发生争执。

其他六国的军功也是按杀敌数量领功的,人头就是战利品。但其他国家的军功制度有很大弊端,军功奖给士兵本人,杀敌越多,奖励越多,爵位高,田产丰厚。很多勇士杀了很多敌人后,就变成了富豪。士兵本人有了大量的田产,有了爵位之后,他就想享受生活而变得贪生怕死,一个富豪谁还在战场上卖命啊,所以这群富豪士兵战斗力就渐渐丧失了。

就好比一家创业公司,创业阶段大家都很卖命,当公司上市之后,很多员工成了富豪,都想好好享受生活,不想再加班加点拼命苦干了。

秦国发现了这种激励方式的致命弱点后,决定改变弊端,实行综合奖励制度,即:每杀一名敌人,朝廷分给其家人十亩良田,一处房产几名仆人。如果父母是囚犯,只要儿子在战场上杀了两个敌人,就可以出狱取得自由,如果家里其他人是奴隶身份,也可以转为平民的身份。对士兵本人,继续留在军队服役,只享受爵位的荣誉,杀敌一人,进爵一级,等到年纪大了,服役期满后,如果还没战死的话,就可以分配到地方上当官。要是士兵本人战死沙场了,他的爵位就让他家族的人来继承。如此一来,士兵立功越多,自己爵位越高,家族分的田产也越多。士兵爵位高了后,可以在军队当军官,当军官后,危险性比普通兵卒要小一些,待遇也要高一些。这样,兵卒杀敌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很多农夫征集入伍,经过训练后,一到战场上,他们铠甲也不穿,就像一群饿狼一样扑向敌人。

由此可知,秦国的军功制度更加合理,更能激发士兵的作战勇气,是彻彻底底地为战争为服务的。

当年长平之战,赵国40万大军被围,秦王发动全国动员令,所有百姓封爵位一级,河内郡凡15岁以上的男子都上前线支援战斗,粮草和武器装备没有后顾之忧,总共投入的作战军队和后勤民众达百万之巨。而赵军被围后,赵国举国上下恐慌失措,大臣间互相猜忌,犹豫不决,瞻前顾后,错失战机。

一城一池的得失,取决于武器装备、士兵素质和将领的军事才能,但长久的胜利,取决于国家制度的与时俱进和自我更新能力。

摘自蔡梵《大秦王朝的崩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