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托产业化有多猖獗?

如题所述

报刊登的《嚣张“医托”,谁敢管谁能管》一文引起市民强烈关注。多位市民致电本报新闻热线痛斥医托现象,并就如何从源头上遏制医托提出建议意见。

医院附近频繁的医托活动,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给患者带来伤害,还给行人带来困扰,给城市形象抹黑。医托行为到底有多猖獗?记者对此再次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调查。

一个医院,9个“托”把守

昨天上午8时许,记者刚来到市一医院门口,就看到医院东侧马路对面一个穿着黄色夹克约40岁模样的男子,站在人行道上拉住一对往医院方向行走的年轻男 女,还大声吆喝:“是去医院看病吗?市一院在消毒,不能进去。”见这对年轻人没理睬,这名男子又在马路边游荡,目光四处搜巡。

“他就是医托,天天来这里,像是上班一样。”市一医院保安陈师傅指指这名男子。他还指着离该男子不远处的两个女子告诉记者:“她们也是医托,每天都一起来。”记者这才留意到那两名女子。她们约30岁出头,相隔10多米站在路边,东张西望,仿佛在守候什么目标。

这时,一辆出租车靠边停下,下来两名年轻女孩。男子先靠上去,热情地套近乎。两个女孩不明就里,显得颇为犹豫。见这种情形,那两名女子又立马围拢过来,又是拉,又是劝,还拿出病历煞有介事地介绍起来。没过几分钟,那两个女孩居然动了心,与医托一起打车而去。

记者随后又来到医院西侧,在南北两个3路车公交站台附近,记者又看到几个人各守一个公交站台,对从公交车上下来的乘客或是行人不时进行“骚扰”。

陈师傅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一院附近会有八九个医托在转悠。上当受骗的,基本都是对昆山不熟悉的外地人,他们有不少是第一次去医院,比较容易相信别人的话。”

“托”不成便恶语相向

同一天,记者又来到市三院采访,看到该院附近萧林路与紫竹路交界处的十字路口,也有好几个医托在把守着。只要有市民向市三院走去,他们就在那边拦住大声叫:“医院正在装修,不要进去了,我们带你们去别的医院。”

当一名孕妇从紫竹路方向过来时,一名西装笔挺的男子凑上前去套近乎:“医院产科专家不上班,我们带你去别的医院。”孕妇用鄙视的目光扫了一眼,说了句:“你们是医托,我不会上当的。”听她这么说,医托立马换了副面孔,骂骂咧咧,说出很多难听的脏话。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很多没谈成“业务”的医托向过路行人恶语相向是常有的事,甚至有时还动手打人。“前几天,医院门口就发生一起医托打人事件。被打 者还到我们医院缝了好几针。”市三院一位保安师傅告诉记者。他回忆说,当天早晨,有个来医院看病的男子不知怎么的,跟医托搭了几句腔,但最终没上他们的 套,那些医托就对他拳脚相加。幸亏我们及时报警,派出所民警制止了这起恶性事件。

医托走向职业化、团伙化

“寻找目标——搭话——探听病因症状——介绍自己的求医经历——带患者上出租车。”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医托的“工作程序”一环扣一环,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就上了医托的当。

市一医院门诊部负责人介绍说,医托欺骗患者通常有三招:第一招,套近乎,医托一般以患者或患者家属的身份与病人套近乎。第二招,诉说假经历,取得病人信任,以“亲身经历”谎称大医院不但贵而且治不好病,某某医院的专家是治疗这种病的专家,便宜而且疗效好,将病人骗到目的地。第三招,用高价药骗钱,开出一 些非常普通便宜的中草药,以高价卖给病人。一名曾被公安部门处理过的医托自我曝光说,医托行为都是训练有素的。

据知情者透露,在我市活动的医托主要来自外省,人数在40人左右,长期居住在玉山镇一家旅馆内。其幕后老板在上海操纵,日常有人专门与医疗机构联系并向 医托发放工资。医托活动正呈团伙化发展态势,有严密的上下级组织,入行前都经过专业的行骗技能培训,学习如何拉拢、欺骗患者,随后被有组织地安排在各个医 院。每个点有专人负责,统计当日行骗情况及报酬结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