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 ?

如题所述

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雏形出现于努尔哈赤创建后金之时。1622年(明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努尔哈赤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令八旗旗主即八大贝勒(亦称八王)“共治国政”,参加后金的决策会议,共同处理军国要务。

第二年,又设八大臣以辅佐之,称议政大臣,与八旗旗主一起议政。皇太极嗣位后,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有意识地抑裁大贝勒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大臣的地位,“设八议政大臣……总理一切事务,与诸贝勒偕坐议政”(蒋良骐:《东华录》卷1)。

1637年(崇德二年),最后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清王朝统一全国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有较多的增加﹐贵族中除亲王﹑郡王﹑贝勒参加议政外﹐贝子及公一级也有参加议政的。议政大臣除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和大臣外﹐蒙古八旗(见八旗制度)的固山额真及六部满﹑蒙尚书也列为议政大臣。

其它如皇帝的侍从官员──内大臣﹑侍卫﹐以及王﹑贝勒府中的长史﹑旗下闲散等﹐也有被列为议政者。汉军八旗的大臣如范文程﹑宁完我等人也曾一度参预议政。当时在内廷还专设“议政处”﹐作为议政王大臣的办公处所。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其议政形式有二﹕一为廷议﹐一为交议。在清王朝统一全国过程中﹐用兵频繁﹐军情险急﹐议政王大臣会议对重大决策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消亡

雍乾时期,皇帝专政集权体制已经发展到顶峰,作为军事民主合议制残留物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当然已无存在的必要。它的趋于衰败以至最后披裁撤,乃是必然的。

雍正七年(公元1729 年)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赞襄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继续存在,但所议之政,已只限于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及重大刑审案件等具体事务,无关乎军国大事。议政王大臣会议变成一些不当权的贵胄世爵挂靠之地,或是给予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官僚例兼虚衔的部门。

至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十月二十四日,乾隆帝谕旨称:“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议政虚衔,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

朕向来办事,祇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清高宗实录》卷1389,页26、27)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职名,自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随之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议政王大臣会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雏形出现于努尔哈赤创建后金之时。1622年(明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努尔哈赤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令八旗旗主即八大贝勒(亦称八王)“共治国政”,参加后金的决策会议,共同处理军国要务。第二年,又设八大臣以辅佐之,称议政大臣,与八旗旗主一起议政。皇太极嗣位后,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有意识地抑裁大贝勒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大臣的地位,“设八议政大臣……总理一切事务,与诸贝勒偕坐议政”(蒋良骐:《东华录》卷1)。1637年(崇德二年),最后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清王朝统一全国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有较多的增加﹐贵族中除亲王﹑郡王﹑贝勒参加议政外﹐贝子及公一级也有参加议政的。议政大臣除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和大臣外﹐蒙古八旗(见八旗制度)的固山额真及六部满﹑蒙尚书也列为议政大臣。其它如皇帝的侍从官员──内大臣﹑侍卫﹐以及王﹑贝勒府中的长史﹑旗下闲散等﹐也有被列为议政者。汉军八旗的大臣如范文程﹑宁完我等人也曾一度参预议政。当时在内廷还专设“议政处”﹐作为议政王大臣的办公处所。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其议政形式有二﹕一为廷议﹐一为交议。在清王朝统一全国过程中﹐用兵频繁﹐军情险急﹐议政王大臣会议对重大决策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08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谁会想让别人分散自己的权利
第3个回答  2012-08-26
因为努尔哈赤认识到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第4个回答  2011-09-28
想想清朝满族一族只有多少人,但是他们却能统治整个华夏,这跟他们的国策是很有关系的。首先满蒙一家,解决了历来以汉族为主体的王朝的边患,由此整个国家的力量都可以用来对外。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是当时清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分布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