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如题所述

相传有一年冬天,孔子游说讲学,一日行至兖州西关(今旧关),遇见一个小孩正用树枝在路上画画。孔子凑近一看,见小孩画了一座城,孔子见他画得认真仔细,城也画得很漂亮,不忍从上面踏过,便从一旁绕着走。

孔子刚刚走过,不想那小孩竟气恼地甩掉画画的树枝说:“你这老先生好没道理,放着城门不走,为何绕城而过?”

孔子以为小孩误解自己,便解释说:“我是看你城画得好,怕踩坏了,才绕道而过,你应该感谢我才对呀?”

小孩不以为然地说:“城若不让人过,要城有何用?我画的城就是让大家走的。”

孔子见小孩聪明伶俐,顽皮中显露才智,有心试探他一番,故意为难地说:“你画的城门这么小,我如何过去呢?”

没想到那小孩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地回答:“对,画上的小城门是给小人走的,你是大人,应该走大城门,这如何办呢?我再给你画个大的吧?”

说着,小孩转过身去对着兖州城方向,用手指在空中虚划一番,然后恭敬地对孔子说:“大人,那座城画好了,请上路前行吧。”

见到这么聪颖的孩子,孔子顿起爱才之心,就约他一路同行。因为是冬天,树上的叶子早就掉光了,只有松树和柏树仍挂着绿,小孩指着路过的几棵松树问孔子:“老先生,你说松树为何冬天也不落叶,天再冷也能枝茂叶青?”

孔子说:“松树心实不虚,所以才耐得严寒。”

“老先生说得不对,竹子倒是心虚不实,可他也跟松树一样耐得严寒”。

孔子见小孩说得很有哲理,感叹地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这孩童可做我的老师呀。”

两人走到护城河时,正巧有一群鹅“哦哦”地叫着跳进了水里。小孩又问孔子:“老先生你说说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响亮?”

孔子想了想说:“鹅因为脖颈长,所以才能引吭高歌。”

小孩摇摇头说:“老先生,那井里的蛤蟆河里的蛙,脖子能算长吗?却是叫声震天不亚于鹅。”

孔子暗自佩服这小孩子才智过人。

两人又往前走,来到城门口,忽然听到一阵阵吹吹打打的喇叭声,只见从城里走出一队送葬的人。领头的那个人披麻戴孝,挥舞着器丧棍边走边唱,后面的那些人却没有哭的。

孔子心里老大不快,正想走过去教训他们一番,却被那小孩拉住了胳膊。待到送葬的人走远,孔子责问小孩说:“生之于父母,养之于父母,父母过世悲哭才是。刚才那帮人不光不流眼泪,而且还边走边唱,真是不成体统。我要去教训教训他们,你却把我拉住,这是什么道理?”

小孩反问孔子:“老先生可曾听清他唱些什么?”

孔子说:“不曾听清”。

“您连人家唱些什么都没有听清,却要去教训人家,不知老先生怎样‘对症下药’?”

孔子问小孩:“你可曾听清他唱些什么?”

“听清了。他们唱的是‘肥猪出了圈,野马上了羁,金银入了柜’。”

孔子不解,他问小孩:“你可解得这其中之意?”

小孩说:“这有啥难?‘肥猪出了圈’就是闺女找了婆家,‘野马上了羁’就是给儿子娶了媳妇,该操心的事都操完了。”

孔子又问:“那金银入了柜又作何讲?”

小孩说:“金银入了柜”指的是父母享尽天年有了归宿。老先生刚才讲过,生之于父母,养之于父母,这话不假,但是父母过世不一定悲哭就好,有的人父母在世时百般虐待,是不孝之子,而父母去世时却装出一副孝敬悲伤的样子,放声嚎哭,以欺世人。

而有的人却不这样,父母在世时他们问寒问暖,百般敬重;父母过世时,心中虽然悲痛,但却问心无愧。

真正孝敬的人,悲痛只是装在心里,有些啼啼哭哭的人不过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刚才那人一路走一路唱,我看他是个懂得孝道的人。唱只是有意警醒世人,并不为过。”

孔子点点头,觉得这孩童不但才华过人,而且深知孝道。礼贤下士的孔子便和这孩子结下忘年之交,拜他为师。

这个孩子就是项橐。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项橐

项橐(xiàng tuó),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日照市) 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31
  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尝闻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一日孔子与弟子计议东游,博其民情,悟其智慧。待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这纪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孔子尽兴观赏。

  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时,见前边大道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此童正是7岁的项橐(音tuó)。子路见状,停车呵斥,小孩还是不动。

  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纪障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都如此伶俐,只不过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详察。于是孔子问道:“却又如何?”“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无言以对,随绕“城”而过。  

  孔子与弟子受此戏弄,怏怏不快。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农家做何?”农夫答道:“锄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子路哑然。

  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童叟无欺。”孔子接着说:“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项橐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稍一顿,项橐问:“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项橐道:“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语塞。

  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打道回曲阜,从此不再东游。

  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昔仲尼,师项橐”的传说,“君子之约、童叟无欺”等词语均出于此。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