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各波的意义及他们的正常电压值和各波之间的正常距离!

专业医生回答!

第1个回答  2011-10-01
典型心电图各波及其时程
  用标准导联引出的心电图各波,由荷兰生理学家W.艾因特霍芬命名 心电图的发明者威廉·艾因特霍芬
P,Q,R,S,T波,U波是以后发现命名的。
心电向量
  心电活动不论是右、左心房(P波),或是代表启动心室搏动的心电活动(QRS波群),都是既有方向,又有大小(量)的心电活动,就称为心电向量。它反映在各导联上也不尽相同,这是由于各导联(无论是额面或横面导联)的角度不同。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要在三个标准导联以外,在额面上还要三个加压肢体导联,此外还要做六个胸壁导联?原因就在于可以自不同角度了解心电活动上下,左右,前后的综合心电向量,从而观察其正常与否等等。
除极
  心房、心室肌在静止的间歇中,由于细胞内外离子(包括K+,Na+,Ca2+,cl-等)浓度差别很大,处于“极化状态”。但一旦受到自搏细胞传来的激动,这极化状态便暂时瓦解,在心电图上称为“除极”(有少数学者称为“去极”),由此产生心电活动。心房肌的除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心室肌的除极表现为QRS波群。当然在一次除极后,心肌又会恢复原来的极化状态,此过程称为“复极”。复极过程远较除极缓慢,电活动所产生的振幅也较低。心房的复极在P—R段上,一般很不明显(唯有在右心房扩大时,P—R段轻度压低)。心室肌复极则表现为心电图上的ST段及T波。
心电向量环
  两侧心房,两侧心室的除极及心室的复极,这三项心电活动在胸腔内形成三个立体向量环。将平行的光线从正前方把这些立体向量环投影在额面上,便形成额面心电向量环。同样,将平行光线从正上方把这些立体向量环投影在横面上,便形成横面心电向量环。
偶联间期
  (或称联律间期,联律间距):在一连串窦性激动P—QRS—T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早搏前的QRS波群的开始点与室性早搏的开始点之间的时间,称为偶联时间。连续两个房性早搏,它们的P—P时间距离也称为“偶联间期”。
P波
  心脏的兴奋发源于窦房结,最先传至心房,故心电图各波中最先出现的是代表左右两心房兴奋过程的P波。兴奋在向两心房传播过程中,其心电去极化的综合向量先指向左下肢,然后逐渐转向左上肢。如将各瞬间心房去极的综合向量连结起来,便形成一个代表心房去极的空间向量环,简称P环。P环在各导联轴上的投影即得出各导联上不同的P波。P波形小而圆钝,随各导联而稍有不同。P波的宽度一般不超过0.11秒,电压(高度)不超过0.25毫伏。
P-R段
  是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P-R段由电活动经房室交界传向心室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极弱,在体表难于记录出。
P-R间期
  是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距离,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一般成人约为0.12~0.20秒,小儿稍短。超过0.21秒为房室传导时间延长。
编辑本段QRS复合波
  代表两个心室兴奋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由窦房结发生的兴奋波经传导系统首先到达室间隔的左侧面,以后按一定路线和方向,并由内层向外层依次传播。随着心室各部位先后去极化形成多个瞬间综合心电向量,在额面的导联轴上的投影,便是心电图肢体导联的QRS复合波。典型的QRS复合波包括三个相连的波动。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继Q波后一个狭高向上的波为R波,与R波相连接的又一个向下的波为S波。由于这三个波紧密相连且总时间不超过0.10秒,故合称QRS复合波。QRS复合波所占时间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时间,正常人在0.06~0.10秒之间。
ST段
  由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平线,反映心室各部均在兴奋而各部处于去极化状态,故无电位差。正常时接近于等电位线,向下偏移不应超过0.05毫伏,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1毫伏,在单极心前导程中V1,V2,V3中可达0.2~0.3毫伏;V4,V5导联中很少高于0.1毫伏。任何正常心前导联中,ST段下降不应低于0.05毫伏。偏高或降低超出上述范围,便属异常心电图。
T波
  是继QRS波群后的一个波幅较低而波宽较长的电波,反映心室兴奋后再极化过程。心室再极化的顺序与去极化过程相反,它缓慢地从外层向内层进行,在外层已去极化部分的负电位首先恢复到静息时的正电位,使外层为正,内层为负,因此与去极化时向量的方向基本相同。连接心室复极各瞬间向量所形成的轨迹,就是心室再极化心电向量环,简称T环。T环的投影即为T波。再极化过程同心肌代谢有关,因而较去极化过程缓慢,占时较长。T波与S-T段同样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如果T波倒置说明心肌梗死
U波
  在T波后0.02~0.04秒出现宽而低的波,波高多在0.05毫伏以下,波宽约0.20秒。一般认为可能由心舒张时各部产生的负后电位形成,也有人认为是浦肯野氏纤维再极化的结果。血钾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强心药洋地黄等都会使U波加大。

P波
  时间:<0.12s >正常值    时间延长→左心房肥大或心房内传导阻滞   振幅:肢导<0.25 mV 胸导:<0.2mV >正常值   振幅增高→右心房肥大   形态:Ⅰ。Ⅱ.aVF.V4一V6向上。 aVR向下。反之为逆行P波→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   P—R间期:   时间:0.12s——0.20s   时间延长 → 房室交界区传导阻滞   QRS波群:   振幅:V1.R≯1.0mV V5V6.R≯2.5mV avR.R <0.5mV aVF.R < 2.0 mV aVL.R< 1.2 mV Ⅰ。R < 1.5mV   正常胸导R波自V1-V6逐渐增高 S波逐渐变小   方向:在肢导Ⅰ。Ⅱ.Ⅲ 在无电轴偏移时主波一般向上,aVR向下   附:V1 R + V5 S ≯ 1.05 mV > 正常值 → 右室肥大   ①。男:≯ 4.0 mV   V5 R+V1 S > 正常值→左室高压/左室肥大   ②。女: ≯3.5 mV
Q波
  时间:除aVR外。余 < 0.04 s   振幅:小于同导联 1/4 R波   正常人V1、V2不应出现Q波,但可呈Qs形   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过深/过宽)→ 心梗   ST 段:   任一导联:ST段动下移 ≯ 0.05 mV   上抬:V1-V2 ≯ 0.3 V3 ≯ 0.5 mV V4-V6、肢导 ≯ 0.1mV   意义:①下移>正常值 → 心肌缺血/心肌损伤 ②上抬>正常值 → 急性心梗、急性渗出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等
T 波
  方向:大多与QRS主波方向一致。Ⅰ、Ⅱ、V4 - V6向上 aVR向下   Ⅲ、aVL、aVF、V 1- V3向上、向下、双向。若V1T向上,则V2-V6不应向下   振幅:除Ⅲ、aVL、aVF、V1-V3外,余T波≮同导联1/10R.   在胸导联有时要达1.2-1.5mV → 正常   意义:①T波轻度升高一般无重要意义,如显著增高 → 早期复极化、心梗超急性期、高血钾   ②低平/倒置:心肌损伤、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③T 波明显倒置且两支对称,顶端居中(冠状T波) → 急性心梗、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室肥大   u波:   方向:与T波一致,胸导易见,V3、V4最明显   意义:过高 → 低钾,倒置 → 高钾、冠心病、心梗等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0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