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征和徵的区别

如题所述

古代汉语中征和徵的区别为:意思不同、用法不同、写法不同。

一、古时意思不同

1、征:走远路(多指军队)。

2、徵:古代五音之一。用来表示音调高低的词。

二、古时写法不同

1、征:

2、徵:

三、古时用法不同

1、征:作长途跋涉意时,为长征。

2、徵:作召集意时,为徵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24
◎ 征 zhēng
〈动〉
(1) (形声。从彳( 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2) 同本义 [go on a journey]
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说文》
征,行也。——《尔雅》
壮于趾征凶。——《易·大壮》
而月斯征。——《诗·小雅·小宛》
先王卜征五年。——《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诗·召南·小星》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古乐府《木兰词》
孤蓬万里征。——唐· 李白《送友人》
(3) 又如:征鼙(征战的军鼓);征衣(行旅在在外的御寒衣服);征客(游子。同征人);征鸟(远飞的鸟);征盖(远行的车);征夫(远行的人;出征的士兵)
(4) 征伐,发兵讨伐 [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
征者,上伐下也。——《孟子》
奉辞伐罪曰征。——《书·允征》
桓桓于征。——《诗·鲁颂·泮水》
一曰征。——《周礼·太卜》。司农注:“谓征伐人也。”
挟天子以征四方。——《资治通鉴》
(5) 又如:征诛(征讨诛戮);征阵(战阵);征讨(讨伐);征略(征战略地);征剿(犹征讨)
(6) 争夺,争取 [contend for;fight for]
不为征利。——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征收 [levy]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聊斋志异》
(8) 又如:征榷(征税与专卖);征役(征税与劳役);征缮(谓征收赋税,整顿武备);征敛(亦作“征敛”)
词性变化
◎ 征 zhēng
〈名〉
(1) 赋税 [taxes]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孟子·尽心下》
(2) 又如:征役(赋税与徭役)
(3) 姓
◎ 征
徵、徴 zhēng
〈动〉
(1) (会意。从微省、壬。行于微而闻达。本义:征召)
(2) 同本义 [summon;call up]
徵,召也。——《说文》
徵,召也。——《尔雅》
以量度成贾而徵徴。——《周礼·司市》
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周礼·县正》
徵唯所欲。——《仪礼·乡射礼》
王使来徵聘。——《左传·宣公九年》
发征期会。——《史记·货殖列传》
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征拜尚书。
(3) 又如:征引(征召引用);征令(征召及施令);征吏(谓召用佐吏);征车(古代征召贤达使用的车子);征守(谓天子征召守国的诸侯)
(4) 求取;索取 [solicit]
物贱之征贵。——《史记·货殖列传》
贵之征贱。
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
会征促织。
(5) 又如:征乞(求取);征索(索取);征须(求取);征贿(求取贿赂);征求(求索)
(6) 追究;追问 [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
寡人是征。——《左传·僖公四年》
(7) 证明;验证 [verify]
念用庶征。——《书·洪范》
征为五声。——《左传·昭公元年》
用牲,加书征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怪其无征。——《后汉书·张衡传》
(8) 又如:征验;征圣(验证于前圣的遗教);征象(验证);征效(效验)
◎ 征
徵 zhēng
〈名〉
(1) 征兆;迹象 [symbol]
明征定保。——《书·胤征》
休征嘉应。——《汉书·平帝纪赞》
候善恶之征。——《汉书·艺文志》
征兆必报。——《汉书·儿宽传》
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荀子》
征于色。——《孟子·告子下》
(2) 又如:征迹(迹象);征怪(怪异的征兆);征咎(灾祸的征兆);征候(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兆);征效(征兆) “徵”
(3) 另见 zhǐ

● 徵
zhǐ ㄓˇ
 ◎ 古代五音之一。用来表示音调高低的词。相当於西乐音阶中的 sol(即简谱“5”)。《周礼•春官•大师》:“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五音者,宫、商、角、徵、羽。”
其它字义
● 徵
zhēng ㄓㄥˉ
 1. “征”的繁体字。
 2. 召集。如:“徵兵”。《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
 3. 责问、询问。如:“徵询意见”。《左传•僖公四年》:“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九上•滇游日记十》:“即徵其地名,据云:为凤田总府庄。”
 4. 验证、证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5. 公开寻求、招请。如:“徵婚”、“徵文”、“诚徵女工”。
 6. 课取、收取。如:“徵税”。《周礼•地官•闾师》:“以岁时徵野之贡赋。”《左传•昭公二十年》:“布常无艺,徵敛无度。”
 7. 预兆、迹象。如:“吉徵”﹑“凶徵”。《史记•卷四•周本纪》:“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
 8. 姓。如三国时吴国有徵崇。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20
“征”和“徵”本来是两个意思的字,后来新中国简化字运动中把它们统一成“征”这一种写法了。其实这多少伤害了汉字的丰富性。“长征”和“徵收”,当词性不同时本是两种写法,但现在的统一写法就表现不出这样的意思了。
“徵”也是“征”,繁体而已,请相信我,心思缜密的朋友。记得我研究《三国志11》的时候,起初的征兵系统就是繁体显示,为“徵兵”,我们还一直习惯叫做“weibing”呢,从来没怎么细想过。后来才是一次偶然中认识到的,所以记得很深很深。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