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6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如题,有谁能告诉我:2006年中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f分别是多少?网上能找到的资源都是需要付费才能打开的。郁闷……
谢谢!!!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计算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三大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绝对数来看,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
中比重从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至2005年的44.8:23.8:31.4。第一产业劳
动就业人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幅度下降,由1991年的39098万人下降到2005年
的33970万人;第二产业绝对就业人数增长较快,由1978年的6945万人增加至200
5年的18084万人,增加了2.6倍,这从绝对意义上表明了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就业吸
纳能力的增加;与第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呈现出就业增长迅速且发展潜力
巨大的特点,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至2005年的23771万人
,增加了4.86倍,是整个经济转型期间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部门。
从三大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即就业吸纳的相对量来看,1978年
至2005年,三大产业就业人员人数分别增长19.96%、160.39%和386.11%。其中第
一产业就业份额持续降低且降幅较大,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5年的44.8%,
这表明第一产业就业已基本达到饱和,不仅不能吸收劳动力,而且开始排斥劳动
力;第二产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量比重一直稳定在22%左右,但也有小幅度下降趋
势;近年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是第三产业部门,稳步上升到30%左右,成为名副
其实的“三分天下”。
从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发展趋势来看,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总体水平较低,但波动
较大,到“八五”期间就业弹性的平均数变成了负数,2003年至2005年也是负数
;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从“六五”到“九五”呈现出快速下降的特点,2002年就
业弹性呈负值,直到2005年才上升为0.59;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存在着总体下
降的趋势,“八五”期间有所回升,“九五”和“十五”期间处于较低水平,20
03—2004年间就业弹性提高较快。但与第一和第二产业相比,其下降的幅度要小
得多,而且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就业弹性,即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一直保持了较强的
吸纳能力。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的原因
从静态的角度看,我国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结构的配置上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
过多的劳动力,而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足;从劳动力配置的动态调整看,
我国存在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过慢
的现象,从而使我国三大产业的结构偏差大并且趋向均衡的速度慢,造成劳动力
就业困难。
2.1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过多
与第一产业中的主要产业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的幅度相比,农业劳动力份额的下降
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与其他产业就业弹性存在明显的负相
关关系(见下图)。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的时候,第一产业
的就业弹性就升高;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提高的时候,第一产业
的就业弹性就会下降。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没有拉动就业的增长,相反却向其他
产业转移了大量劳动力,这不但影响了整体就业率的提高,而且给其他产业的就
业带来了强大的压力,使得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相应产业所需就业人
数的增长速度,于是造成其他产业的较高的失业率,从而增大了整个社会的失业
率,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双高”现象。
三大产业就业弹性
2.2第二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制约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认为,目前经济结构逐渐地脱离劳动密集型
产业进入资金密集型产业,增加相同资金带来的劳动就业的增长比过去减少了。
另外,我国增长最快的投资基本上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对劳动力有挤出作用
。统计分析表明,2000—2005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人均固定资产从
93162元增长到129729元,年均增长7.85%;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人均固定资产从
123150元增长到262102元,年均增长22.57%。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
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的绝对额和增长速度要大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
业,这意味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更加偏好采取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并且这种

(下转第15页)
(上接第11页)
好还在加强。由此表明,对于相同数量的资本,如果投入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其所吸纳的劳动力远低于普通服务业和民营企业。因此,尽管近几年来,投资
及由此拉动的GDP长时间处于高位,但其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却没有多少增长。
2.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
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可见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强
。依靠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几乎是世界各国的通用选择,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
从业人员已占就业总数的75%以上。然而,我国目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缓慢
、内需不旺等因素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
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
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2002年、2003年
、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34.3%、33.4%和
31.9%,2005年有所提高,达40.3%。但总体上来说,第三产业创造的产值增长还
不够快,比重提高的幅度还不够大,从而影响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3.增强我国三大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建议
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是造成我国就业困难加大
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
伐,推动就业结构的转变。
3.1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实践证明,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制约劳动力主动创业和适应市场就业能力的关键因
素。因此,需要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必须从以下方面着
手:一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改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农民对义务教
育的期望收益,促进农民投资农村义务教育的积极性。二要积极实施农村社区的
成人再教育工程。三要鼓励和提倡农民运用先进的科技和实用方法,逐步引导农
民实现有序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积极投身于科技开发的人员,加大鼓励和嘉奖力
度。
3.2正确处理好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压力极其繁重,需要我们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考虑到就业目
标。资本密集型产业产生的就业机会变得越来越少,而劳
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技能普遍不高、资金短缺的特点,使
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因此,我国政府、金融机构等应当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
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使其吸纳更多就业人员,成为就业和再就业
的主要场所。
3.3重视三大产业的有机联系,大力发挥第三产业的隐性就业效应
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
造条件。我国2005年12月6日发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到2004年末,
全国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为30882.8万人。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15463
.8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15419.0万人。因此,若想使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持
续有效地促进就业增加,当前我们一方面应十分重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充分
发挥它们的基础地位,在结构调整中不能因为第三产业的就业贡献大而忽视第一
、二产业的带动作用,而应使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策略建立在与第
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也应加强第三产业服务于第一、二产业
的作用,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出乘数,更大地发挥出第三产业的隐性就业效应。城
市应着重开发休闲健身产业、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农村应当因地制宜,
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商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适
应农民需要的第三产业。

参考资料: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02
只找到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380.1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401.3万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均有所增长,求人倍率为0.94。各地区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依次为:华北地区0.93,东北地区0.85,华东地区1.11,中南地区0.77,西南地区0.90,西北地区0.78。

2.第二产业用人需求增长,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体地位。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2.2%、32.9%和64.9%。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0.5和1.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略有增长,分别增长了0.9和1.4个百分点。

3.分行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制造业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三大行业需求合计约占总需求的72.4%。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制造业用人需求比重分别增长了1.8和1.1个百分点。

4.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与上季度相比呈现下降态势。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合计达60%;与上季度相比,私营及个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下降了0.6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下降了1.3个百分点。

5.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7.6%,占多数。新成长失业青年、其他人员(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比重呈现增长态势,而就业转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比重则出现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