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与扁担课具有农村教学实际意义吗?为什么

如题所述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07年第5期发表了毛振明、赖天德二位老师撰写的理论研究文章《再谈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问题----对提倡“扁担南瓜进课堂”主要观点的辨析》。这篇文章发表得很及时、分析得很透彻,句句在实,针针在点。拜读之后,使我清醒了许多、明白了许多。感觉有几句话要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我以前也听说过扁担、南瓜进课堂之事,总以为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体育课中怎么能让扁担、南瓜进来呢?现在看来是真的,是真扁担、真南瓜、南箩筐进来了。难怪对这样的课有不同的看法,我听起来就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疑惑一:这是一节某省的小学体育老师教学能手比赛课,也就是说是一节公开演示课,如果不是公开课,在常规体育课下还能发生这样的事吗?谁又能举出第二个这样的教学实例?如果没有,说明这样的课是不切合实际的课。
疑惑二:这些进入课堂的扁担、南瓜、箩筐等教具,从哪里能弄到。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我知道,在农民兄弟的眼里,这些东西是饭碗、是命根子,不可能随意让你随意拿来作道具的。如果是花钱买来的,那就更没有必要了,用这个钱买点真正的体育器材让学生去玩,比这好多了。严格意义上讲,这种形式的道具是一种浪费。它与废报纸、废轮胎、矿泉水瓶子进课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我们应当提倡后者,摒弃前者。
疑惑三:这样的课对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学习运动技术以及培养学生运动意识都是不利的。体育课堂中由于扁担、南瓜的进入,必定冲淡体育教学意识,这种主次颠倒的现象只能为原本就脆弱的体育课堂教学雪上加霜。当时在现场,问一下学生这像体育课吗?我想学生们的回答肯定让你吃惊的。
疑惑四:变了形的体育课,谁之过?
是老师?是学校?还是《课程标准》?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程标准》,由于新的课程标准对某些问题叙述太笼统、太模糊,就造成了这种状态,不足为怪。看来新课标确有修改必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