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如题所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8.9%以上;建立起一批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包括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仪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
1957年到1966年,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3倍,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增长;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返回地面。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中国的10年动乱。
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1年,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拢。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
1984年,建国后首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85年,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成。
1986年,实施“863”计划。
1988年,中国核潜艇发射水下火箭。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1994年,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世界瞩目的三峡大坝横断长江,缚住苍龙。现在三峡工程已经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的奋斗目标,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1999年,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取得优异成绩。我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中国GDP13年跨越10个万亿元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2005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青藏铁路建成运行,实现了在“世界屋脊”通火车的世纪梦想。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
2006年,我国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进出口总额升至世界第三位,高技术产业跃居世界第三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实现太空行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1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8.9%以上;建立起一批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包括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仪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
1957年到1966年,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3倍,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增长;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返回地面。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中国的10年动乱。
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1年,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拢。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
1984年,建国后首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85年,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成。
1986年,实施“863”计划。
1988年,中国核潜艇发射水下火箭。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1994年,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世界瞩目的三峡大坝横断长江,缚住苍龙。现在三峡工程已经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的奋斗目标,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1999年,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取得优异成绩。我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中国GDP13年跨越10个万亿元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2005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青藏铁路建成运行,实现了在“世界屋脊”通火车的世纪梦想。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
2006年,我国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进出口总额升至世界第三位,高技术产业跃居世界第三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实现太空行走。
第2个回答  2011-10-16
中国日益的强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生命扣上“安全带”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学

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看病心里舒畅

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支起“保护伞”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老有所养

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06年,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陆续掀起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截至2005年9月,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但漠视、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务工环境仍待根本改观。2006年,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有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业主行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建和新建项目拖欠工资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生活更有质量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健全,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依然让百姓“望景却步”。2006年,让普通百姓看得起风景,享受更有质量的生活,给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1.10多亿中国人已解决了近百年留下的生存问题——温饱问题,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了不得的伟绩。
2.中国人在中低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已形成了可挑战外界的能力,这给外界百姓造成的影响是振聋发聩。
3.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正脚踏实地解决科技现代化问题。现今很多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的项目,已纷纷被快速解决;更今人欣慰的是,我们是以远低于这些发达国家在其它地区的售价,解决了这些问题。
4.说中国已很强大,有些不符实际;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且有13亿人坚持社会主义的中等产业水平国家,谁也不敢小视,因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举全国之力来对付外来入侵和进行维护国家统一。
5.我们中国人是每月1000元可过,每月100元也可活,不怕打烂坛坛罐罐,这在发达国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6.外界对中国人已无可奈何。

给我个最佳答案
谢谢哈
第3个回答  2011-10-07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
第4个回答  2011-10-05
看新闻

参考资料: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