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的题目

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伴你成长》上的
问题:杜甫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诗中,现实主义特色也表现的最为突出,诗人能寓主观于客观,请从《石壕吏》举一例子,说说对此的体会。

我没搞懂什么主观客观的,希望帮助一下

就是通过一些事实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主观就是受个人偏见或局限性所限定的一特定的人所特有的主观印象 ,表现的是个人的观点或感情。而客观则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偏见的。
像石壕吏,它就是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两点﹕一、这首诗固然通过石壕吏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还是反应“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二、作者并不反对平定“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不平,国家就不会安息,所以又是对“老妇人”慨然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这也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表现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06
主观就是受个人偏见或局限性所限定的一特定的人所特有的主观印象 ,表现的是个人的观点或感情。而客观则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偏见的。像石壕吏,它就是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两点﹕一、这首诗固然通过石壕吏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还是反应“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二、作者并不反对平定“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不平,国家就不会安息,所以又是对“老妇人”慨然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这也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表现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